|
|
|
|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习体会
|
《道德经》第八十一章学习体会
作者:党连文
原文是: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弗争。 可转述为:揭示事物真相的话不给人美感,给人美感的话不揭示事物真相。善于讲信言和美言则不用作辩解,作辩解则不善于讲信言和美言。明白道德原理后不需要博学,博学是因为还不明白道德原理。圣人总是不藏私,越是尽全力帮助别人,自己就会变得越充实;越是尽全力给予别人,自己就会变得越丰富。因此,理想行为方式是顺应而不加害万物;圣人行为准则是有作为而心怀不争。 本章是老子创作《道德经》的结论,也是留给后人的寄语,因为他把实现心中美好未来的希望寄托在后人身上,可谓是句句语重心长。如果阅读者把老子所言作为美言看待,那就不会弄懂老子所揭示的事物真相,如果把老子所言作为信言看待,就要用心来领悟老子所言的事物真相到底蕴涵在他的哪些话语中。老子最后再一次强调"上士闻道,勤而行之。"当一个人明白了道德原理后,就要"尊道贵德"而奋力前行,不能践行就是不明白的表现,无论口头说得多么娓娓动听。"多闻数穷,不如守中",多闻博学的目的是为了揭示道、天、地、人这"四大"的真相,不然的话,多闻成为漫无边际的梦游,博学成为读书数量大奖赛。老子心里非常清楚,根据辩证法基本原理,在他的"道纪"宇宙中,自然演化不会停止,人类文明的前进脚步不会停止;只要人类存在着,对永恒的追求就不会完结。有些人渴望把自己亲历的一切作为人间最美好对待,也希望自己已经站在了高山之巅而一览众山,愿望永远是愿望,规律却是无情的,只有更好,没有最好。若有人将某种社会形态视为最最美好,如果不是虔诚的宗教徒,那肯定就是愚昧的人。"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老子对大千世界原理的一些论述和对玄同社会原理的一些阐述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主义色彩,对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和唯我独尊的人来说的确不是什么美言。这是因为在没有实现玄同社会之前,任何现状社会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和缺陷,只有采取开拓创新和勇于进取的态度,才能逐步弥补不足和克服缺陷,推动文明不断发展和社会不断进步。从老子的寄语中能领悟到,《道德经》是为追求实现玄同社会崇高理想的未来圣人群体而写的,也是写给生活中所有能实现自我超越的强者。老子深知他所处时代的社会形态距离他的崇高理想相差甚远,但是他向往后人所亲历的美好社会。道永远是不刻意的,圣人也永远是不刻意的,老子对推动人类实现玄同社会的最大贡献就是他留给后人的无穷精神财富--《道德经》。
|
点击数:1632 录入时间:2015/4/28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