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学习体会
|
作者:党连文
原文是: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恒德不离;恒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忒;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恒德乃足;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 可转述为:知进取,守谦卑,如同溪水奔流不息,承载万物。一旦如此,德行就永不离身;这样,就会像婴儿一样充满活力。发挥自己长处优势,坚持自己的理想信念,成为天下典范。一旦如此,德行就永恒符合实际;这样,就回归于自然行为状态。保持纯洁,防止污染,成为天下最谦虚者。一旦如此,德行就充足;这样,就回归于质朴无华。质朴扩散就能成为有用之器,被圣人所用就是官长。这些制度再大也是不可分割的。 《易经》有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第一句话是说,天道运行刚劲雄健,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应自觉奋发向上,不断进取,永不松懈。老子推崇的普通人格范例是有道者,而不只限于君子。在老子心中,任何社会阶层的人都可以修行成为有道者,而君子却是针对特定阶层的人。其中也隐含老子另一个主张,圣人用人要有宽广视野,用人不要以出身为依据,而要依据其德才。第二句话是说,拥有博大胸襟与高尚品德的人,应谦卑处事,宽厚待人,自然会得到众人的敬佩与支持,进而取得巨大成功。"知其雄,守其雌",这是老子对《易经》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老子提出了"大制"概念。对"大制"应该作两种理解,一是根本大法,没有这个根本法,其它法无根基,没有规定来源;二是大无所不包,"大制"应该是完整的法律体系。"大制"与现代理念的"国家根本大法"--宪法或国家法律体系有些相似之处。在本段,论法是老子的主要目的。 老子在本段提出了从政者应该具有的行为规范,即从政者要守法;也间接说明"大制"的适用范围,以及应该如何制定"大制"。这是老子的一段推理演绎,证明只要人有德行,一定能担当重任,并且会在行动中运用自如,而不会触犯法律。在老子看来,好的法律、制度不会制裁有德行的人。这个论述也可以反推,凡制裁有德行人的法律、制度肯定不会长久,制定这样法律、制度的人也不会是圣人。从中可以看出,老子给出了良法和恶法的主要判别标准。法律与被制裁者是辨证共存的,没有法律,就不会有被制裁者,没有违法者,法律就是形同虚设的一纸空文。"一纸空文"是老子主张的最高境界"太上,下知有之",人人都知有法,无人有犯法的意识。 老子对婴儿有专门阐述,见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者,比于赤子。蜂虿虺蛇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可转述为:崇高理想追求者,尤如新生婴儿一样充满生机活力。毒蝎心肠之人不敢对其暗下毒手,蛮横无理暴徒不敢与之搏击。身躯柔弱而手中有真理,不用体态展示而威严勃发,精神力量所致。终日奔走呼号而不哑言失声,和谐所致。和谐寓意常规,知和谐寓意明达,有益于生灵寓意吉祥,志向出于心灵寓意强大。外强中干则走向衰老,这是无道之举,无道必夭亡。 老子在本章采用了比喻写作手法,开始就作了交代,防止被误读误解。老子将有德行者比喻为刚出生的赤子,寓意他们从事的崇高事业有很旺盛的生命力。随之的描述就与赤子有紧密联系,但在解读时要作必要的寓意发掘和含义转换,否则就会进入抚养婴儿的境界。对于人类而言,由于得到父母及亲人们的保护,刚出生的婴儿才不会遭受外界的任何伤害。老子所描述可能与古人生活习惯或传说有关。 根据《诗经·大雅·生民》第二章和第三章:"诞弥厥月,先生如达。不坼不副,无菑无害,以赫厥灵。上帝不宁,不康禋祀,居然生子。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诞寘之平林,会伐平林。诞寘之寒冰,鸟覆翼之。鸟乃去矣,后稷呱矣。实覃实訏,厥声载路。"有诗人翻译为:"怀胎十月产期满,头胎分娩很顺当。产门不破也不裂,安全无患体健康,已然显出大灵光。上帝心中告安慰,全心全意来祭享,庆幸果然生儿郎。新生婴儿弃小巷,爱护喂养牛羊至。再将婴儿扔林中,遇上樵夫被救起。又置婴儿寒冰上,大鸟暖他覆翅翼。大鸟终于飞去了,后稷这才哇哇啼。哭声又长又洪亮,声满道路强有力。" 第二章、第三章写后稷的诞生与屡弃不死的灵异。后稷名弃,据《史记·周本纪》的解释,正是因为他在婴幼时曾屡遭遗弃,才得此名。此篇对他三次遭弃又三次获救的经过情形叙述十分细致。第一次,后稷被扔在小巷里,结果是牛羊跑来用乳汁喂养了他。第二次,后稷被扔进了大树林,结果正巧有樵夫来砍柴,将他救出。第三次后稷被扔在了寒冰之上,结果天上飞来只大鸟,用温暖的羽翼覆盖他温暖他。初生的婴儿经历了如此大的磨难,终于哇哇哭出了声,声音洪亮有力,回荡在整条大路上,预示着他将来会创造辉煌的业绩。英雄幼时蒙难是世界性的传说故事母题,一连串的被弃与获救实际上是仪式性的行为。古代各民族中常有通过弃置而对初生婴儿体质作考验或磨练的习俗,这种做法名为"暴露法",弃子传说则是这种习俗遗迹的反映,弃子神话正是为了说明一个民族的建国始祖的神圣性而创造的,诞生是担负神圣使命的英雄最初所必经的通过仪式,他必须在生命开始时便接受这一考验。而所有的弃子神话传说都有这么一个原型模式:一、婴幼期被遗弃;二、被援救并成长为杰出人物;三、被弃和获救都有神奇灵异性。此诗第三章中的弃子故事,自然也不例外。 老子认为从事崇高事业有大德的人们必然得到民众的保护,因为他们是民众利益的化身,对待民众如父母亲人一样。在我国现代的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斗争中,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正义力量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以及众所周知的人民群众保护优秀分子的大量感人事例,都能说明老子所作描述中的深刻寓意。 老子在本章阐述了塑造传播文明的骨干力量的方法论原理。任何经济文化发展最终都归结于人的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经济文化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保证人的发展,同时经济文化发展要依靠人来承担,还要有传播的骨干力量。老子提出了一个合格的崇高理想追求者--骨干力量应具备的素质。一是要有充满生机活力的身心状态,具备婴儿一样的成长潜力。二是行为中要显露出正气,因为受到民众的保护,一切邪恶势力都难对其下毒手。三是经过崇高理想的陶冶,相由心生,自有威严展示。四是要有营造传播崇高理想氛围的能力,与民众之间有和谐的关系,同时能坚持不懈地宣传崇高理想。崇高理想传播者的行为将会让民众懂得普遍规律,心中有明智,其行为能给万物带来吉祥,灵魂净化后的强大是不可战胜的。同时老子也指出,要遵循规律行事,不能凭个人意气硬来,那样是不能长久的。 老子并不主张有道者要回归婴儿状态,而是要具备婴儿一样的发育成长潜能,这就是"弱者道之用"的形象比喻。老子心中的弱者不是意志薄弱者,而是处于萌芽状态的新生事物,具备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
|
点击数:2211 录入时间:2015/4/1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