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政协报
在构建生态文明的理论层面,老子已给我们诸多启迪,那么在具体的现实道路上,老子又给了我们哪些指示呢?
一、形成去甚去奢的绿色消费观
《老子·第二十九章》中提出了“圣人去甚,去奢,去泰”的消费观,要求统治者饮食不要太奢侈,住宅不要太豪华,宴请不要太过度。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反对过度消费,因为过度消费不仅增加了资源索取和环境的污染荷载,而且助长了人的消费主义和享乐主义。因此不仅是统治者,所有人都应该形成绿色理性的消费观,从满足生态需要出发,以有益健康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消费方式来追求生活质量。
二、养成知足知止的自我约束修养
老子认为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源是人的各种不正当的欲望,不正当的欲望驱使人们背道离德,追逐物利。《老子·第十二章》中提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人类各种的欲望使得人们丧失本性,为一己之私、眼前之利而破坏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第四十四章》中说“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只有知道满足、适可而止,才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此外,面对欲望,老子还提出了“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即持守内心的安足,对物质享受的度建立在人的正常而自然的生理需求基础上,提高自我约束的修养。
三、提倡长而不宰的生态保护观
老子提倡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的生态观,《老子》中提到“我有三宝……一曰慈”即他把慈爱作为自己最重要的品质,有慈爱之心,才不会随意损害生命、破坏生态。《老子·第五十一章》中指出:“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意思是哺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有功,让万物得到滋长,却不作为它们的主宰者。这才是人类道德的最高境界。人类若以主宰者自居,会产生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的狂妄态度,导致征服、劫取自然的人类中心主义暴行。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生死与共、唇齿相依的,因此人类有责任维护自然的多样性,尊重其生存的价值和意义,达到万物的和谐共存,生命的源远流长。
《老子》中所提出的有关生态伦理思想,正是引导人类把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认识转化为行为准则,为实现生态的可持续提供了可行的措施,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和独特的时代价值。
(高志民操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