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学习体会

《道德经》第二十七章学习体会
作者:党连文

    原文是:善行者,无辙迹;善言者,无瑕谪;善数者,不用筹策。善闭者,无关钥而不可启;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恒善救人而无弃人,恒善救物而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妙要。
    可转述为:善于行动者,不留下行动痕迹;善于发见解者,无纰漏瑕疵;善于计数者,不用筹策。善于关闭者,没有专用钥匙无法开启其设定的机关;善于结绳记事者,没有约定是不解其意的。由于圣人总是善于救人,因而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用物而无遗弃物,这是继承了明达。因此,善良的人是不善良人的老师;不善良的人是善良人的收获。不珍惜老师,不爱惜收获,虽然看似有智,却是大的迷惑,这可是奇妙的要点。
    老子列举事例说明道理:做事首先要懂得规律,遵循规律做事则事半功倍。要做到知行合一,理论对实践有重要指导意义。要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要善于从正反两方面学习才能获得真知。做到上述这些的人就有德行。老子的这段论述,在用心阅读《道德经》的人看来,总觉得意犹未尽。因为老子在此列举实例与他的表达风格有异,就是结论也让人很难接受,这么简单的形式逻辑道理哪有什么妙要?老子为什么这样说呢?老子在其它篇章论述中不提倡尽善尽美的,在本章却反复提出如何才能尽善尽美。这让研读者觉得有些费解。
    笔者在研读中还有一点体会,在此提出供《道德经》爱好者参考。老子在创作《道德经》时,特地为后人留下阅读提示,隐涵在第二十七章阐述中。这是笔者经过反复阅读和认真思考后的领悟。善于行走的人不会留下蛛丝马迹,所有足迹都会被精心掩盖,需要有心人经过分析判断才能辨认行走者所经过的路径。在这里可以理解为遵循老子的创作思路来解读。善于建言的人不会言多必失,他所发的见解没有漏洞和逻辑悖论。在这里可以理解成老子的自述,他既然为创作《道德经》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又怎么会让后人读起来觉得漏洞百出呢?问题不是出在老子身上,而是出在阅读者自己身上,因此,需要阅读者精心研读加以合理解释。善于计算的人不用筹策,这并不是说用心算就可以了,如此理解,这句话有没有多大价值了。而应该理解为,老子不可能随意用数字表达无关紧要的事情,一旦有所用,必有重大含意在其中,如原文中的"一、二、三"和"十有三"等均表达了重要含意。善于关闭的人,需要专用钥匙才能开启他设定的机关。"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门"不是洞开的,而是设有关闭机关的,需要用关钥开启机关才能入门。意思是说,解读《道德经》需要有诀窍,不要只从字面上理解含义,需要用无形的理念作深刻发掘。这个诀窍到底是什么呢?应该是辩证法。笔者就是通过辩证法这一无形的钥匙才能得以入门的。经过这个验证之后,更加坚定了我的判断,这一章是阅读提示。善于结绳记事的人,其他人不懂约定就不解其意。古代结绳记事时,需要人们事先做出约定,这样彼此才能理解结绳的含意。做出这样解读后,使我对《道经》中"第二章"和"第三章",以及《德经》中"第四十章"和"第四十二章"的重要性认识得以提高,阅读中感觉这四章所处的位置很别扭,似乎是一个疙瘩所在。用心思考,从中解读出了辩证法三大规律及其适用范围。这是老子对辩证法的准确阐述,比现在人们对辩证法的认识还要深刻和完整。辩证法贯穿于《道德经》全部论述和阐述之中,宇宙之中最基本的"道"理就是辩证法。老子在这一章后半部分的阐述是隐喻说明,他创作的《道德经》中,没有废话和无用的文字,阅读时对每句话和每个字都要做准确理解和把握,即要把每个词汇的概念弄懂,把概念名称之间的关系搞清楚,不能有任何疏忽大意。理解时要从正反两方面和多视角考虑,取其合适的涵义或含意。
    得到这些理解后,我将《德经》中"第四十一章"编排到本体论和认识论的最后,觉得很符合老子的思维逻辑。其实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第四十一章在流行本的第四十章之前,不知后人为何将其放到第四十章之后。无论如何,第四十一章所编排位置都要改动,不然从整体逻辑上无法解释,必须给它重新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另外老子也提醒阅读者注意,看问题要从正反两方面观察,这样才能有完整的认识。因为《道德经》有对《周易》的发展成分,理解《周易》必须做到对卦象的错综复杂思考和判断。理解《道德经》时也要有错综复杂的思维方法。其实老子在本章结尾时已经有了指点,告诉后人这是"妙要"--进入众妙之门和走出迷宫的要点。第二十七章中论述的道理很平常,稍有形式逻辑思维能力的人都能明白,算不上什么高深的妙要。那只能是另有所指了,需要研读者自己来领悟。所以,《道德经》"第二十七章"是老子给后人留下的阅读提示。

点击数:1678  录入时间:2015/4/10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