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老死不相往来”的本义竟然是这样
|
文章来源:民智谷老史
从小就听人说:老死不相往来。感觉上如此刺激的词语,原来是老子说的。很多大学者望文生义说老子愚民,因此大骂批判老子。但读了《微说大用老子》才知道,大家的理解都是错的,老子冤枉! 《微说大用老子》第二部《德经》80章节录如下:“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微说大用老子》是这样解读的:说国家小、人口少,就不能走大国王道路线,即使国家有军备基础也不能用;让人们畏惧死亡,不愿迁徙奔走,珍惜生命、热爱安居;虽然有军船战车,但没人乘坐;即使有兵器,也没地儿放。因为不做战争准备,战备物资没有用。小国为政者主要工作方向有两个:一个是使百姓回归到结绳记事时代诚朴、淳厚的社会文化;一个是不断改善人民生活品质,美食华服,安居乐业,热爱自己的生活。 《微说大用老子》注解说: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真正意思是,老百姓一直到死,都不会为过去后悔,也不会忧虑未来。 它的理由是:老子原文说: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句里有三个“相”字,每个意义各不相同,分别是察看、交互、考虑。“不相往来”中的“往”字代表的是过去,“来”字说的将来。 作者说,这篇是老子给诸如朝鲜、瑞士、新西兰、荷兰这样的小国提交的战略咨询建议。老子建议政府要淡化军事,重视经济、文化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在春秋时代,社会人口稀少。人口是最宝贵的,比土地面积更重要的是人口,衡量一个国家实力,人口是第一指标。为保证人口和稳定,老子提出小国要让人民重视生命,降低迁徙的欲望。 另一个方面是没有外敌。于是降低军事资源。最好的策略便是将作战有关的资源收起来,对外表明“不打仗”的态度。不让外界感受丝毫威胁,做一个和平中立国。 最终达到两种效果: 一种是邻国察看揣度时,看到鸡犬相闻,感觉不到一点杀气,让邻国产生安全感; 另一种是社会保障好,人民一直到老,都不为过去后悔,也不忧虑未来,民风淳朴,寡欲少私、了无好战之心,国家安定。 原来“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是老百姓的幸福指标,您理解的对吗?
|
点击数:3056 录入时间:2015/3/29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