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甘肃日报(兰州)
侯万锋
幸福是人类永恒的追求。由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张政民先生之大作《老子的幸福》,以自己独到的理解,用老子的生命智慧,探讨了“幸福”的内涵、规律和方法。张先生通过品读中华先哲老子,既从幸福视角解读老子,又以老子的哲学体悟幸福,试图倡导建立一种绝大多数人都能快乐接受的,与文明进步相适应的至简而又幸福的生活方式,以期为读者寻找开启幸福和快乐之门的钥匙。
第一,幸福的辩证法。矛盾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的,并且相互依存,互为前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我们要认识祸与福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祸是福的依靠,福是祸的潜藏。一方面,祸与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祸就没有福,没有福也就没有祸;另一方面,祸与福也在不断地运动和转化的。由于人的内心变化、身体及思想的运动也是幸福感产生的条件。幸福的辩证运动就是生活的辩证运动,要在运动中理解幸福。只有把幸福当作一种动态过程,才能在身心的运动中感受持久的幸福。
第二,“幸福”的内涵。幸福是人所追求的状态。幸福要以物质作为基础,但物质不是幸福的全部。“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只有知足,才能幸福。懂得满足而感到心满意足,就能经常处于满足的状态。需要或欲望都不是确定不变的,人产生正常的需要和欲望也是可以理解的,但贪欲却是祸害的源泉。作者将自己心得与老子之道相融合而得出“幸福”,即“幸福是指人们在追求满足的过程中,个人所能收获到的身心和谐之报酬与其内心欲望之比所体验出的生命与精神愉悦的感受”。
第三,幸福的实现。知足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常乐”的心理基础。人生在世,总是在不断产生欲望与满足欲望中度过。何以幸福,要靠老子的“三宝”,即老子所言:“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人最珍贵的是德性,是人获得幸福的最重要因素。仁慈宽容使人能从容快乐地面对一切事物,人只有仁爱,才能有持久的快乐,对别人的仁慈和宽容也会使自己心宽。仁慈宽容使人心和谐,从而推广到社会的和谐,而这种和谐又是循环的,从而形成社会幸福的基础。
第四,幸福的境界。“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以水喻人生,认为最高的善者应该象水一样,具备水的所有善性,与而不取。善者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幸福的境界就是水性和人性在达到最和谐的统一。人们应当重视自己内心生命的培养,多倾听来自心灵的呼唤。虚静恬淡的人不仅能拥有质朴、快乐的生活,而且还能不断突破自我的藩篱,才能净化自己的心灵,开拓日新。
读老子快乐,知老子幸福。鲁迅先生认为,不读老子的《道德经》,不懂人生真谛。哲学家尼采也强调,“一本老子书,象一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张政民先生《老子的幸福》一书倡导的自然幸福观,不仅对个人调节心理压力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通过解读古老的自然哲理,汲取先贤的生态理念,对于展示幸福的环境文化,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对调解社会矛盾,提高社会公民的道德修养及其责任感各方面都能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单位:省社会科学院)
作者:侯万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