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函谷关原本是一座扼守关中的雄关要塞,因2500多年前老子在此著写经典巨著《道德经》,函谷关成为“道家之源”。
名关、名著、名人,不但让函谷关声名远播,千百年来,与老子有关的动人故事也在这里传唱不衰。
有学者认为,老子的很多思想,在今天越来越显出价值。他主张简约,拒绝对自然、对社会的过度耗费;他主张不争、不辩等。
原来,我们在当代社会的严重弊病中努力追求的“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在老子那里已经有了精神根源。东方今报记者 殷晓章/文图
灵宝著经
52岁的陈新义,是灵宝市函谷关镇店头村的一位普通农民。从他记事起,爷爷和父亲就向他讲述有关老子的传说。这些脍炙人口的故事,就来源于店头村两公里外的函谷关。
战国时,秦国为了拒东方诸国西进,在此据险设关。因关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函谷关,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始皇六年,楚、赵等五国军队犯秦,“至函谷,皆败走”。“刘邦守关拒项羽”和1944年中国军队痛击日军的“函谷关大战”等著名战例,都发生在这里。
冬日下午,从黄土高坡上吹来的寒风,裹挟着沙土在函谷关上空盘旋。此时的函谷关,如一位阅尽世间沧桑的老人,默默伫立在肃杀的山谷中。站在关隘前,听着呜咽的风声,看着夕阳余晖下的城墙和关楼,耳边仿佛回荡起战场厮杀声和鼓角争鸣。
在陈新义看来,函谷关的魂魄是“道家之源”。
据《史记》记载,2500多年前的一天,函谷关关令尹喜,登高望远,看到东方紫气氤氲。他料定,紫气东来,必有贵人过关。果然,没过几天,长须如雪的老子骑着青牛从东方悠然而来。年近80岁的老子,曾担任周王朝主管图书典籍的官职,他看到诸侯纷争,准备到极远的西方去隐居。博学多识的尹喜认出来者是老子时,便恳求老子在此写本书,用以启迪后人。于是,老子便留在尹喜官邸,著写《道德经》。
陈新义就是听着这些生动有趣的老子故事长大的,后来,他又把这些故事讲给儿子听,就这样一代代传下去。
老子的传说
老子西行,途经很多地方,为什么他在函谷关写出这部传世名著呢?
灵宝市原文联主席、灵宝市老子研究会副会长张焕良认为,函谷关是东去洛阳、西达长安的咽喉之地,关前的弘农涧水静静流淌,四周村落散布,鸡犬之声相闻,耸峙的雄关和此地的风土人情吸引着老子。更为重要的是,尹喜是老子的“粉丝”,对其仰慕已久。二人秉烛谈心,遂成知音。在尹喜的挽留下,老子在函谷关一住就是7个月。
老子在函谷关著经之余,还登关览胜,走访民间。于是,在当地,一个个与老子有关的优美故事口耳相传。
2013年,灵宝市文广新局整理出10万字的相关材料,内容涉及老子生平的传说,如“老子降生”、“孔子问礼”等;老子在灵宝著经的传说,如“紫气东来”、“看水著经”、“福祸相随”等。
“看水著经”的内容是,老子观水悟道,面对函谷关前奔流不息的弘农涧河水,写出了“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千古名句。
老子在函谷关为民造福的传说有“老子造镰”、“发明桑杈”、“老子散丹”、“弘农河架桥”等。其中,“老子散丹”的故事,鲜活生动,影响深远。
张焕良在所著的《魅力函谷关》一书中写道:老子入关后的第二年正月间,函谷关一带暴发瘟疫。老子就用青牛口中吐出的牛黄,再加上中草药制成丹药,散发给百姓服用。至今,在灵宝仍然流传着“正月二十三,老君炼仙丹。家家贴青牛,四季保平安”的民谣。
圣人遗踪
如今的函谷关,与老子有关的遗迹和建筑随处可见。
太初圣宫是函谷关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相传这里是老子著经处。史载,太初圣宫始建于西周。现存建筑为元代的风格,明清的木架工艺结构,唐朝的柱础石。
东方今报记者看到,太初圣宫为殿宇式建筑,飞檐高挑,雕刻精美。两块柱础石花纹不一,西侧为莲花状,东侧为石鼓状。道教中莲为阴,鼓为阳,老子在《道德经》中多次提到阴阳。
太初圣宫门口有两通石碑,一通立于元大德四年,一通立于清顺治年间,是为翻修太初圣宫时立下的,上面都记载着老子骑青牛过函谷关的故事。
函谷关不仅是一座千古雄关,还是中原文化和秦晋文化的交会地,司马迁、李白、杜甫、白居易、司马光等名人雅士纷纷来此吟诗作赋。近代的林则徐、康友仁、于右任、鲁迅等人也在此留下墨宝佳作。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在《读老子》诗中写道:“言者不如知者默,此语吾闻于老君。若道老君是知者,缘何自著五千文。”杜甫《秋兰》诗中有“西望瑶池降王母,东来紫气满函关”之句。
就连唐玄宗李隆基对老子也特别推崇,《灵宝县志》记载,唐玄宗在《老子故宅》一诗中写道:“流沙丹灶没,关路紫烟沉。独伤千载后,空余松柏林。”
经书魅力
出函谷关隘往西不远,便是宽约丈余的函关古道。山谷两侧地势陡峭,杂木丛生。如今,函关古道没有了车流,没有了喧嚣,早已变得荒凉起来。
写完《道德经》后,老子出关而去,他的身影消失在漫漫古道之中,“西出流沙,不知所终”,但他给世人留下了一部千古绝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调查表明,全世界翻译最多的著作第一是《圣经》,第二就是《道德经》。
老子主张“无为而治”,认为万事都应当顺应天道,讲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应当保持和谐。
《道德经》约5000字,上篇为“道”,下篇为“德”,开篇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意思是说,道,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可以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道德经》73次提到“道”,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体现了老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思想。
2007年,著名学者余秋雨在“中华文化,一种应该选择的记忆”讲演中说:西方有人曾经说过,世界上的哲学都是用德文写的。有了老子,我们可以说一句,处于峰巅上的那种哲学,是用中文写的。
余秋雨认为,老子的很多思想,在今天越来越显出价值。例如,他主张简约,拒绝对自然、对社会的过度耗费;他主张不争、不辩等。原来,我们在当代社会的严重弊病中努力追求的“节约型社会”、“和谐社会”,在老子那里已经有了精神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