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学说的历史地位和深远影响
 
                                  作者:鹿邑县人民政府县长     杨廷俊
 
        老子,姓李,名耳,谥号聃。公元前571年农历2月15日诞生于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是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老子的传世名作《道德经》,被公认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哲学经典,以其通古贯今、博大精深而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瑰宝。老子学说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老子在世时就以学识渊博、才思过人而声名远播
        据史料记载,老子的父亲李乾曾在周东都洛阳做一名小官,老子的青少年时期是在鹿邑度过的。成年后随其父到东都洛阳,后来长期担任周守藏室史,即周王室藏书的管理人员。又办天子每会群臣让他依柱记录,故人们又称他为柱下史。在此期间,使他有机会博览各诸候国典籍,逐渐成了当时颇有名气的学者,很多有识之士慕名前往求教。儒学圣人孔子多次问礼于老子。《水经注·谓水》说:“孔子年十七问礼于老子:。这是孔子第一次问礼于老子,当是约在前534年。到前522年,孔子在洛阳又一次问礼于老子。据《孔子家语》记载:”孔子谓南宫敬叔(孔府门人)曰:‘吾闻老聃博古通今,通礼乐之源,明道之归,则吾师也’”。于是他以到东都洛阳观光为名,前去拜访老子,向老子问礼(今洛阳“孔子问礼碑”尚在),《史记·老子传》也有记载。孔子回去后对其弟子说:‘鸟,我知其能飞;突然袭击 ,我知其能游;兽,我知其能跑。能跑的我可以用网捉,会游的我可以钓出来,会飞的我可以用箭射。要说龙,我就不知道它是怎样乘云上天的!我见了老子,他就像龙一样“。表达了对老子由衷的崇敬之情。
        前516年,周王室发生争夺王位的内战,老子看到当时各诸候国内乱纷起,民不聊生,就无 心作官,于是回到故里,设坛讲学,强身修炼。这一时期,老子教了不少学生,孔子也多次向其问礼。《庄子·天道》篇载:”孔子西藏书于周室,子路谋曰:‘由闻周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归居,夫子欲藏书,则试往因焉焉’。孔子曰:‘善’。往见老聃”。于是孔子亲到苦县来请教。老子归居期间,常外出讲学,曾到山东、湖北、河北、安徽、山西,他在河南的活动主要有商丘、开封等地。
        前501年,老子居苦,很少有外出。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闻道,就再次到苦县求教于老子,子项也以孔子名义到苦县求教。《庄子·天运》、《庄子·田方子》、《庄子·知北游》等篇中都有记载。《庄子·庚桑楚》中还记载南荣朱“南见老子”;阳子居“南之沛见老子”。从这些记载中,可以看出老子这一时期多在家过隐居生活。
        前492年,楚灭陈,79岁的老子遭亡国之痛,离家而去。《庄子·寓言》篇载:“阳子居南之沛,老聃已西游,于郊,至于梁而遇老子。”老子与阳子居分别后继续西行,到函谷关。《史记·老子传》记载:“(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此后,老子就离开河南到陕西去了。可见,老子一生多在河南传道、播道,并终以《道德经》而传世。
        二、老子学说开了中国传统文化之先河
        (一)以《道德经》为代表的老子学说具有崇高的历史地位
        《道德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其学术思想对整个中华民族的社会生活、心理结构、思维方式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它和儒家经典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道德经》通过对宇宙万物的探源,对人事纷繁的指向,揭示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一大法则。其论题之广,独见之深,或为先秦诸子所不可及。两千多年来,老子思想超越时空,不仅影响和启迪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而且对世界文化,特别是一东方哲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文化财富。老子发其涵盖天地、贯通古今、博大精深的哲学思想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敬仰。真正是全世界的老子,全人类的《道德经》!
        (二)以《道德经》为代表的老子学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老学在中国历史上的影响及于学术、宗教、政治、军事、科技和文学艺术。老学大大发展了中国人的理性思维和直觉思维,为形成东方所特有的智慧,做出了贡献。
        1、老子与先秦诸子百家
        老子学说产生以后,迅速在社会上流传,至旧中国中后期已经相当普及,先秦诸子多受其影响。可以说,老学为先秦许多学派,提供了哲学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营养,开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1)道家。杨朱、列子、庄子以及稷下黄老学派,他们的思想直接来自老子而又各有不同的发挥。他们都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道顺其自然,追求主体在精神上的超越和自适。
        (2)法家。申不害、慎到、韩非等,他们的思想以老学为理论基础。申不害论君道无为、臣道有为,慎到贵因而重法,韩非重理而强调对立的斗争,皆本于老学而有所偏离。法家把老子“不仁”(不偏爱)变为冷酷,把老子的策略思想变成阴谋权术,把老子的“无为而治”改造成依法管理,虽然有较大的转向,但借重老子却是事实,故韩非热心于解老喻老。
        (3)儒家。孔子、孟子、荀子,以及《周易大传》,都或多或少接受了老子的思想。孔孟中的老学影响自不必说,荀子关于“天行有常”的思想,关于“虚一而静”的思想,无疑来自老学。《周易大传》是儒道结合的产物,在理论思维上更多地借用老子,在思想倾向上则较多地表现儒学。孔孟没有系统的宇宙观,自《周易大传》才建立起天道之学。可以说,无老,即无《易传》。
        (4)兵家。兵家思想与老子思想有密切的联系。《道德经》中多征引“古之用兵者”之言,有不少论兵的地方,对先秦兵家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孙武是春秋末年人,约与孔子同时,其《孙子兵法》我国军事理论经典之作,内中所述及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与老子“以无事取天下”、“善胜敌者不与”相一致;“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 之可胜”与老子“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相契合;“兵无常势,水无常形”与老子“上善若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有同工异曲之妙。《吕氏春秋》的军事思想、《尉缭子》以及后来中国兵家思想的发展,多与老子哲学的实用化有关。
        2、老子与道教
        老子的形象是双重的。在世俗人和学者眼里他是古哲人,道教徒眼里他被尊为鼻祖,五千言被推尊为道教的首位经典,受到广大教徒的顶礼膜拜,奉之为神明,这是有其多方面原因的,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首先,老子在被神化以前已经是久负盛名的中华民族西代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之一,对社会上下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庄子·天下》称老子为“古之博大真人”,《吕氏春秋·不二》把老子放在天下十豪士之首,孔子在其后。黄老学派则将人们推崇的中华始祖黄帝与老子并立,同尊为古代文化创始人。
        其次,老子在成为道教尊神之前,已经成为世俗宗教崇拜的对象,老子信仰在社会上层和下层都有所流行。
        第三,老子学说为道教的理论和方法奠定了基础。老子哲学是种崇尚生命的哲学,道教的炼养则是生命哲学的一种宗教化的实践,它与道家的养性养生,并行发展而又相互对恃、相互渗透。“道者万物之奥”,五千言成为道教理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因之,老子被尊为教主也是顺理成章的。
        第四,老子的人生态度给予道教以深刻的影响,这就是与世无争、淡泊名利又要济世利民、广施博爱,形成了道教脱俗迈又乐善好施的主流风格。从老子的脱俗,到道教的出世,两者之间有一条容易转化的通道,两者连在一起,便是道风仙骨。
        可见,道教既不同于老子,又离不开老子;老子既不同于道教,又可以离开道教。无老子便无道教,无道教仍可以有老子。
        3、老子与中国哲学
        《道德经》是中国哲学史上一部建立了完整哲学体系的著作。它的“道”论--把“道”作为最高的实体范畴,并以之说明世界万物产生的根源和运动变化的规律--建立了中国最早的本体论和宇宙论。老子的辨证思想和以“静观”、“玄鉴”的理性直觉为基础的认识论,对后来哲学史的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哲学史上的重要论题如“道德”说、无有说、动静说、虚实说、天人说、一万说、常变说、反复说、渐著说等范畴,都渊源于《道德经》。
        先秦哲学的主流,当属老子所创建的道家学派。考古籍记载,先秦诸子中惟道家独盛。班固依刘歆《七略》撰《汉书·艺文志》,在《诸子略》之外别出《六艺略》、《兵书略》等,而将诸子括为“九流”,而“九流”中道家文献著录特多,达993篇,数量为诸子各家之冠。可见,无论在质或量方面,实据于先秦哲学的主干地位。整体观之,如果说儒家文化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表层结构,那么,道家文化则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结构。二者互为表里、相反相成,汇合成中国古代波澜壮阔的学术大河,推动了我们民族的进步,光大了东方的文明。
        4、老子与中国政治
        老子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深层的、无形的。历史上明确以黄老为治者只有初汉的,其后历代王朝在名单上皆尊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但在事实上却离不开老子,不能不以老学作为礼教的补充。主要在两个方面:一是社会管理与分工;二是政治斗争策略。根据老子的思想,统治者不应事事亲为,他的职责是明确社会分工,让大家各得其所,借众智众力以成国治,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在政治上的运用。“因而不为”、顺乎众性则治;刚愎自用、独断专行则乱。老子的本意当然不是取消君权,但对其应有所限制,使君道和臣道有一定的分工,并减少对民众的过多干预,以利于社会上下与左右关系的调节,不致发生激烈冲突。老子使政治策略具有了哲理的基础,历代政治家都要懂得两极转化、以柔克刚、以退为进、因势利导、委曲求全的道理,否则必不能成就大事。中国政治家的成熟、赖儒学的薰陶而有事业心,赖老学和道家的智慧而有斗争的艺术。
        5、老子与中国古代科学
        老子在中国思想史上第一个提出“深根固蒂、长生久视”的理想。追求这一理想,道教宣扬炼丹术,引发古代化学、物理等自然科学。道教在魏晋隋唐时期,十分注重外丹,认为服食丹药可以长生不死,甚至白日飞升。历代丹家写了不少丹书,其中蕴含大量科学技术知识。丹书可以说是古代科学的特殊载体。丹家终生从事炼丹,目的在长生成仙,实际上是以宗教家的虔诚,埋头从事化学、药物学研究。为研究炼丹的原料铅、汞、四黄、八石,从而促进对金属矿物和非金属矿物的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矿物的识别、性能、开采、冶炼等知识。炼丹过程,形成各种操作技术经验,如飞、点、优、养、防、腐、防爆、防毒、防潮等。不同丹药的配制、冶炼,留下许多珍贵的古代化学资料。为服食长生而着意研究本草,从而促进古代动物、植物、矿物及药物学的深入研究,积累了大量有关矿物的识别、性能、开采、冶炼等知识。炼丹过程,形成各种操作技术经验,如飞、点、优、养、防、腐、防、爆、防毒、防潮等。不同丹药的配制、冶炼,留下许多珍贵的古代化学资料。为服食长生而着意研究本草,从而促进古代动物、植物、矿物及药物学的深入研究,取得可贵成果。饮水思源,老子思想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激发作用,的确不可低估。精研中国科技史的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道家思想一开始就有长生不死的概念,而世界上其他国家没有这方面的例子。这种不死的思想,对于科学具有难以估计的重要性”。他对老子长生思想作出高度评价,基于他对东方科技的研究,他说:“道家又能将自己的理论付之实行。所以东方的化学、矿物学、植物学、动物学和药物学都渊源于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就象大树没有根一样”。过去,人们只知道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近年,英国学者坦普乐在李约瑟博士的指导下,撰成一本名为《中国--发现和发明的国度》的书,其中肯定了中国的一百个“世界第一”,它指出:中国古代除印刷术、造纸、指南针、火药等“四大发明”外,还有九十多种世界首创的科技成果,如:水下鱼雷、多级火箭、载人飞行、枪炮、白兰地,甚至蒸汽机的核心设计,也是同中国人的智慧分不开的。这一百个“世界第一”,是我们民族智慧的象征,其中老子思想的影响尤其植得重视。
        6、老子与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
        老子的辨证法思想对中国古代医学、养生学提供了方法论指导。古代医典--《黄帝内经》,其哲学思想除受《周易》影响外,老子思想对它的影响亦十分深厚。中国医学、养生的不少基本原理,都打上了老子思想的烙印。
        《道德经》主张:“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阴阳调和,则万物发育生长,阴阳不和,则万物柘槁。人体阴阳调和则生理机能旺盛,精力充沛,失和则难免生病。《内经》发挥这一思想,创建了独具一格的阴阳学说。以之论病理,深知“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以之论治疗,主张“审其阴阳,以别刚柔。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道德经》提出:“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意在防微杜渐,居安思危。《内经》发扬这一思想,提倡预防为主。《素问》提出:“不治已病治未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未病。”……其次治五脏,治五脏者,半生半死也。”
        《道德经》强调:“五色令人目肓,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主张“少思寡欲”。《内经·素问》阐述这一思想,指出:“怒则气上”、“悲则气消”、“惊则气乱”、“思则气结”,“饮食百倍,脾胃乃伤”。教导养生者须防止暴饮暴食,切戒忧悲伤气。
         《道德经》强调刚柔转化,力主柔弱刚强。道家养生提倡练太极拳,此种拳法的一招一式,无不合乎阴阳刚柔相济的太极原理。不刚不柔,亦刚亦柔,柔中见刚,刚寓于柔;既动且静,动中含静,动静互涵,其妙无穷。
        老子思想渗透于传统医学养生的各个领域,传统医学理论可以说是对老子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7、老子与中国文学艺术
        老子奠定了中国美学的基础,开启了中国文艺的传统,给予文艺创作与文艺欣赏以最深刻的影响,老子不仅是中国最早的哲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美学家。主要影响至少有三个方面:
        第一,以“道”为基本概念,建立了美学本体论,从而使一切形象美有了内在的根据。“无”的发现,也是内在美和精神美的发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好的音乐在乐曲之外,最美的形象超乎形象,这希声无形之美便是道,便是宇宙生命的旋律。在老子看来,内在的生命活力是无形的,也是最美的,美就在于有生命。这就给艺术家提出了一个发掘内在美、深层美的任务。所以,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即使表现重大苦难主题的,也总是给人以生的希望,或给人以生命超越的联想而不产生毁灭感。
        第二,以“有无相生”为指导原则,形成中国艺术虚实并用,以实衬虚的创作方法。不追求有形的充实、完美和逼真,借形以传神,把广大的想象空间留给欣赏者,使读者从中回味无穷。绘画要画出诗样的意境,作曲要余音不绝,写诗作文要意在音外,都不能使人一览无余,穷尽底蕴。老子说:“大成若缺”,最完美的恰是不完美的,只能通过有限来表现无限,通过局部来表现主体。
        第三,在老子贵自然尚仆素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艺术形成了追求淡雅天真之美的传统,强调表现天然本色,于平淡之中见高雅,反对浓彩重抹、矫揉造作。李白诗句:“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深得老子人心。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艺术创作是作者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文如其人,诗以寄情,不能不知愁味强说愁,亦不可雕砌词藻,空洞无物。
        8、老子与现代社会
        老子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价值和影响是多种多样的,目前至少可以概括出以下四点。
        第一,老子所批判的古代文明中物质生活进步与道德水准下降的矛盾现象,在当代更加突出,这就使老子的批判具有了超前性,好象针对现代社会种种弊端而发的,足以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深思。
        第二,老子所提出的无为而治和由反入正等理伦,可以为当代的管理科学和行为艺术提供丰富的思想营养,对于加强人际关系的调节能力与自我调节控制能力,大有好处。当代社会管理上的重大困难之一是上下脱节,领导者不注意调整与下级的关系,造成紧张和失控。如何“以百姓心为心”,加强“不争之德”,学会“损有余以奉不足”,学会“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调整好内部上下左右的关系,这是成为一个合格管理者的必备条件。人们的行为要得到预期效果,必须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善于处置复杂难测的事态,重新掌握事物转化的条件,促使事物向自然的方向发展,无成式、无常形,学会以曲致全、欲取固与、以弱胜强、以无入有、图难于易为大于细、慎终如始,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老子哲学与现代思维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有着趋向一致、互为发明的关系,令人瞩目。例如,老子强调直觉思维,以为“为道日损”,“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人应“涤除玄鉴”,即是返观内照,通过直觉的体认,把握无形之“道”。现代科学家也重视直觉对于深化认识的意义。爱因斯坦说:“没有什么合乎逻辑的方法能导致这些基本定律的发现,有的只是直觉的方法,辅之以对现象背后的规律有一种爱好。”诺贝尔奖金获得者李政道博士说:“从哲学上讲,测不准定律和中国老子所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意思,颇有符合之处”。在中国哲学史的论著中,老子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观点,常常遭到非议。然而现代宇宙学家英国的霍金等人却在科学研究的基础上作出了“宇宙”起源于无的结论,同于老子。这个“无”完全不同于现有的物质世界,但又不是虚空,它包含着能量,能够产生出现存的宇宙。
        第四,老子的“生态智慧”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老子“道法自然”的思想,乃是通过对社会矛盾的观察和思考提出来的。无论是在政治或人生态度上,他都主张自然无为,认为,人类无为了,万物就会自化、自宾、自均、自定、自正,即依靠自己的力量,自发地达到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状态。老子的这一思想引起了众多当代著名科学家的高度重视,他们称之为“生态智慧”。美国物理学家卡普拉对生态危机深表忧虑,对老子关于自然和谐的思想十分欣赏。他说,在伟大的诸传统中,据我看,道家提供了深刻并且最完善的生态智慧。他强调,在自然的循环过程中,个人和社会的活动都应该与自然的要求基本一致。英国剑桥达乐文学院的研究员唐通从科学思想的角度比较了中国和西方的文化传统,他在《中国的科学和技术》一书中指出:“中国的传统是很不同的。它不奋力征服自然,也不研究通过分析理解自然,目的在于与自然订订立协议,实现并维持和谐。学者们瞄准这样一种智慧,它将主客体合而为一,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唐通这里所说的“指导人们与自然和谐”的智慧,正是卡普拉所说的道家的“生态智慧”。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对西方近代以来的“唯科学主义”提出批评,他指出:“这种认为只有科学真理才能认识世界的思想,不过是一种欧美人的毛病。”他十分欣赏老子的思想,称这种思想为“科学人文主义”,并准确地指出这种思想与“唯科学主义”的区别在于“它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
        无疑,崇尚自然主义的老子思想最能代表这种“从来不把人和自然分开”的古老传统。这种传统虽然同儒家思想一样都主张“天人合一”,但不同的是,它并不认为人有什么特别的不同,从来不主张对自然界“物畜而制之”,而是把人看做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老子对待自然的这样一种态度正是日益受到全世界重视的“生态智慧”,,对于当今人类保护环境的主题思想和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老子的“生态智慧”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老子学说的巨大影响,深深吸引着历代的政治家和老子研究的专家学者。汉恒帝是历史上第一个亲祀老子的皇帝。曹丕、隋文帝都曾下旨对老子庙进行修整。唐高祖李渊武德三年(620),追认老子为始祖,以老子庙为太庙。太宗李世民贞观六年(627),整修太上老君庙。唐高宗乾封五年(666),幸老君庙,追号曰太上玄元皇帝,创建祠堂,称紫极宫。武则天光宅元年(684),追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并于老子庙北建洞霄宫。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十三年(725),加封老子为“高上大道金阙天皇大帝”,并为《道德经》作注,御书镌立《道德经注碑》一通。(该碑现在太清宫)天宝二年九月下诏老子庙为太清宫,沿用至今。入宋,太清宫地位有增无减。《宋史本记》载:宋真宗大中祥符七年(1014)春亲谒太清宫。靖康六年(1126),徽宗皇帝“亲诣太清宫,行恭谢礼。”据史料记载,历史上来鹿邑朝拜祭祀老子的共有8位皇帝。当代胡耀邦、朱镕基、温家宝、张爱萍、杨尚昆、杨得志以及海内外知名的专家学者俞维超、陈鼓应、张松如也相继到老子故里拜谒考察。
        三、老子“文化热”文兴未艾
        (一)对老子及其《道德经》的研究不断升温
        十多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刻变化,老子及其《道德经》的研究也迈入崭新的阶段,有了不单是量上而且是质上的进步,呈现出繁荣的景象。据不完全统计,大陆十多年来发表的老子专题论文近400篇,出版的老子学术专著十余部,其中较为重要的有:高亨的《老子译注》、詹剑峰的《老子其人其书及其道论》、许抗生的《帛书老子注译与研究》、陈鼓应的《老子注译及评介》、张松如的《老子说解》、庐育三的《老子释义》、徐梵澄的《老子臆解》。美藉华人、美总统顾问张绪通的《老子与现代管理学》,台湾与香港的严灵峰(著《老子章句新编》、《老子众说纠谬》、《老庄研究》、《老子达解》等)、张扬明(著《老子考证》等)、吴怡(著《中国哲学的生命和方法》等)、徐复观(著《中国人性论史》、《中国艺术精神》)等学者,对于老子的考辩和理解,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老子帮里纪念老子、研究老子思想的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农历二月十五是老子诞辰纪念日,每年的这一天,几万名来自本县、附近市县和海内外的善男信女云集太清宫和老君台,进香朝拜。每月的农历初一和十五,太清宫和老君台都逢庙会,天不明就有人鸣炮进香,表达了老子故里人民对这位伟大级贤的崇敬之情。
        1991年初,在省、市领导和鹿邑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中国鹿邑老子学会,1998年又成立了老子研究院。近年来,先后举办了三次国内、一次国际大型老子学术研讨会,两次海峡两岸李氏恳亲会,七次老子诞辰纪念会;收到海内外老学研究论文400余篇,整理出版《老子故里话老子》一至十集,320余万字;出版了《老学新探》、《老子传》、《青牛传》、《老子故里仙城鹿邑》、《老子的传说》、《道德经补正》、《道德经刻译》、《老子考索》、《老子出生在鹿邑》,计400余万字。其中长篇历史小说《老子传》问世之后,九次再版,译成了几个国家的文字,产生了全球性的影响。与河南电视台联合拍摄了《睡仙陈抟》、《李氏春秋》电视剧并在海内外电视台播放;正在筹拍30集电视剧《老子》。2002年春,奥地利国家电视台记者采访老子故里,所摄制的电视片在奥地利等国家播放。代表老子故里先后出访了新、马、泰、韩、俄等国家以及港、澳、台等地区,加强了老学研究与李氏宗亲界的联系。同时,成立了国际老子学会筹备委员会:集资恢复了“万教之祖”牌坊,兴建了“老子纪念塔”。2000年11月在老延生地太清宫举办了盛大的“老子纪念邮票”道发式,国家邮政总局、国家集邮协会以及河南省委、省府,周口市委、市府领导同志及国内400多位老学专家、文物专家出席。
        湖北荆门郭店楚墓竹简《老子》的出土,从资料上给予老子研究以巨大推动。更重要的是大陆学界开始突破五十年代形成的某种绝以化的思维模式,研究方法有所更新,研究领域有所拓展,许多从不再局限于唯心唯物和阶级出身一类的问题讨论,不断开拓新的研究专题,使老子研究向更深更广的层次发展,研究老子的学者也遍及各个学笠。目前,大陆老学界和老子故里的学者一是避免简单化表面化的研究方法,努力发掘老子哲学的深层内涵;二是开始从人类池和文化学的新解度探索老子思想的起源与特色;三是在儒道对立又互补的比较研究中提示老学的物质及其历史地位;四是进行老子与先秦诸子百家的比较研究;五是老子的美学思想及其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的地位,成为学者关注的一大课题;六是老子与道教的研究日渐受到重视。此外,老子的伦理思想、经济思想、策略思想等被忽视的部分,也得到发掘。
        (二)对鹿邑与李氏文化的研究初具形制
        李姓是中国第一大姓,老子故里鹿邑是木子李姓的发源地。老子是李姓子孙的先祖,是李姓中里程碑式的人物。鹿邑作为李姓发源地,至今李姓仍是大姓,占全县总人口的8.1%。据《李氏祖脉源流》称:从老子始,已延续记载74代,广西陆川李志光是74代孙。天津《今晚报》1996年5月20日报道:台湾省台南市民73岁的李丹郎以《李氏族谱》和《世界李氏族谱》证明他是老子李耳74代嫡孙。李姓人才济济,精英辈出,对中华民族的发展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多年来,老子故里学者配合海内外专家,潜心研究李姓起源,取得突破性进展,目前已初具形制。
        (三)对陈抟的研究逐渐深入
        老子与陈抟是出生在两个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名人。一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一是继承、发挥、弘扬了道家思想,对东方哲学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陈抟是五代、宋初著名学者和道士,他既是诗人,又是书法家,与老子同乡里,是鹿邑县太清宫镇陈竹园村人。陈抟喜欢游历四方,以山水为家,他对天文、地理、易数、观相、医学等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对先天“易”有独到的研究。他的著作主要有《指玄篇》、《三峰寓言》、《高阳集》、《钓潭集》、《无极图》等。陈抟一生继承了道教传统思想,提出了一套“无极而太极”的宇宙生成图式。他认为万物一体,即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无极”,而“无极”则是无形无象的精神本体,也就是“道”。这一学说是依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便是“道”的理论进一步阐发的,并演变为万物归三,三归二,二归一,一归虚无,最后达到“纯阳”境界。陈抟的道教学说与老子思想是一脉相承的。目前,对陈抟思想的研究正逐渐深入,家乡人以重修陈抟庵、建设陈抟公园的方式来纪念这位历史文化名人。

点击数:6102  录入时间:2011/3/17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