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
家族的道教信仰
东晋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书法艺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究其成因,与王羲之信奉道教,书、道合一有很大的关系。土生土长的道教,很早就产生道教符。在抄写经书时,必须由精于书艺的经生抄写,而在书写经本过程中不知不觉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潜移默化影响。历史上诸多道家学者多是有名的书画家,他们修身养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挥毫泼墨,落笔成体。王羲之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将修道和书法艺术相互契合,相得益彰,因而产生了具大的艺术魅力。
王羲之的道教信仰有着深厚的家庭背景。王氏家族是东晋时最有代表的文化士族。从上到下,奉信黄老学说。《晋书·卷八十·列传第五十》记载,王氏家族“世事张氏五斗米道,又精通书道。”《道经》中记载了王羲之始祖王子晋向往神仙之灵虚,迈行放达于天台北门金庭桐柏山(即今嵊州金庭)第二十七洞天( 道界三十六洞天之一) 的故事。《潜夫论》记载:“因氏王氏,其后子孙,世喜养性、神仙之术。”
可见,无论是王羲之的祖上,还是其子孙、亲戚朋友,都是虔诚的道教信仰者。同时,王氏家族还是名门望族,素来重视对家族成员文化素养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 自然不外其例。
任性命之情的书法风格
汉代大书法家蔡邕是王羲之最为推崇的宗师,蔡邕认为“书肇于自然”。又曰:“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近在于事,虽中山兔毫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 蔡邕的这段话,正是道家思想在书法艺术创作上的体现。王羲之从中领悟到,书法作为一门艺术应讲究自然之美,领悟大自然的风韵。自然之道就是游离于四海、尘垢之外,追求自我的释放。受这种观念的影响,王羲之书法追求自然秀美、潇洒飘逸、结构自然生姿、不露人工雕凿之痕,望之惟逸、发之惟静,表现出一种超逸世俗的宁静与朦胧的境界。王羲之《书论》云:“凡书贵手沉静,含意在笔前,字居心后,未作之始,结思成矣。”又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曰:“夫欲书者,先乾研墨,凝神静思。”而这种自然之道,与“凝神静思”、“沉静”、“意在笔先”,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主张清静无为“致虚极”、“守静笃”,法贵天真,一切返归自然,任其性命之情的道教学说是一脉相承的。
艺术创作离不开创作前的情绪酝酿,而这都是从“静”与“虚”的心理境界中去寻求的,这种“静”与“虚”正是道家精神的内在体现。王羲之正是通过修道养性来达到这个目的的,具体表现为醉心于山水林泉的自然之美,崇尚人生的自然放达之美。书法上师法造化,循自然之势,形成自然飘逸的风格。《晋书·谢安传》载:“羲之雅好服食养性,不乐在京师,初度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名士多居之。”王羲之与清谈名士彼此引为同道,隐遁山林,服食养性。东晋穆帝永和九年(公元353 年)暮春三月,王羲之与同道好友修禊聚会于有崇山峻岭、茂竹修竹,又有清湍激流的会稽山阴之兰亭,写下了传世杰作《兰亭集序》。
隐居于道教洞天
王羲之晚年隐居修性于浙江嵊州金庭道教胜地“第二十七洞天”,与道士共修服食,不远千里采药石。王羲之慨叹“我卒当乐死”。卒后,乡人根据其遗愿葬于此地。从以上可见王羲之得道的情景与心志。据《新剡琅琊王氏宗谱》 ( 乾隆) 记载,东晋升平四年岁次庚申(公元360 年),王羲之“炼丹于剡县之鼓山(金庭东侧),有题辞志石”。辞云: “粤若吾先,琅琊肇址。临沂孝弟,郡么燮理。轩冕盈朝,会稽内史。兰亭迨趣,祓除上已。致政金庭,南朝别墅。光鼓西涯,剡邑东鄙。绝献周重,崇岗顿起。鼓宏对旗,巅夷若砥。其地可锄,有药堪饵。奚啻沃州,岂让天姥?纯庵紫芝,爰居乐土。文坛武土单,鹅池墨池留候赤松,明哲可许。诗赋莫友,簪盖良士。眺望楼迟,思惟窃取。仲尼威仁,朝闻夕死。孟轲传道,无有乎尔。厥赋惟均,为之亦是。世远人非,知谁遁此。右军镌石,鼓山同峙。”
此辞志记述了王羲之身世经历、情趣和寄托,体现了他晚年入剡隐居修道的内心世界。他超越常人的情操升华成一种理想的神韵气度,而这种人格风度的飘逸形成了其书体风格的飘逸。
鹅池与墨池
现有两样存世实物资料是王羲之人生修养和书法艺术的最好佐证:鹅池和墨池。凡王羲之经行之处,皆留下此遗迹。当年王羲之与众友聚会修禊之处绍兴兰亭有鹅池;修性之处绍兴戒珠寺有墨池;晚年隐居之地嵊州金庭有鹅池、墨池;揽胜之处嵊州独秀山乡主庙又有鹅池、墨池……鹅池是王羲之修身养性的象征,墨池是王羲之创造书法的体现。道家认为,恢复自然本态,清静无为是最高境界。在道家看来,白鹅性格孤傲,超凡脱俗,不与其他动物同流合污,那洁白的羽毛,象征着清雅天真,纤尘不染。对于道界人士来说,白鹅既是他们处身幽静山林用以解脱孤独的对话者,也是修身养性最好的同行者和追求永恒无限的象征者。
王羲之的书法艺术名扬四海,而他爱鹅之性情亦著称天下。《晋书》中称王羲之爱鹅,对白鹅情有独钟,且爱如生命,深受其益。首先,达到了修身养性之目的。因为白鹅出没于树林草丛,游逛于溪边池中,追求着幽静无尘的境地。其次,鹅身躯庞大,昂首阔步,刚柔兼备,正如王羲之憨直豪爽,虚怀若谷,不与昏庸之辈同流合污的高洁品性。因上之故,王羲之自然选择白鹅作为解脱孤独的对话者。他写《黄庭经》与道士换取白鹅的故事成为历史佳话。王羲之将鹅作为神的化身,长长的鹅项一伸一缩,正像一支长长的笔在灵动书写,鹅的灵感驱使他神笔的运动。鹅项舒,笔妙徐;鹅项转,笔妙展;鹅项鸣,笔妙情;鹅项曲,笔妙独;鹅掌游,墨韵流;鹅掌步,墨韵度。王羲之将它融进书法艺术之中,创造出了独一无二的鹅法,独辟蹊径。
王羲之归真自然,养鹅炼性,达到了道教涤除心胸、忘怀尘世、虚极静笃的境界。通过对道教文化的体悟,在精神上取得了自由,并运用到书法艺术的创作中,使道教文化与书法艺术的结合几乎达到了至臻至美的境界。
来源:中国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