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高小立: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观后

来源:河北新闻网 作者:高小立 


动画片《老子道德三百问》剧照

    □高小立
    老子的五千言《道德经》,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之一。老子的哲学思想照耀古今中外。
    现在流行着一个理论,认为给孩子拍的影视剧(包括动画片),不能说教;只要作品稍有说理的内容,就给你扣上个“讲大道理”的帽子。不重蹈过去一味地给孩子拍说教题材作品的做法,是对的,但不能矫枉过正。童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萌芽的年龄段,正确的人生观大多是从儿时的耳濡目染熏陶形成的,传统文化的传承更要从童年抓起。这部《老子道德三百问》本身就印证了这一道理:老子正是于少年时期,在老师商容和母亲的循循善诱下,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和世间道理,为其日后正确观念的形成及《道德经》的问世,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老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他提出的无为而治的哲学精髓,以及他的“道”、“无中生有”、“以柔克刚”、“物极必反”、“流水不腐”、“治大国若烹小鲜”等深刻哲思,本是很深奥的哲学理念,即使是成人也很难正确理解原文,要让少年儿童理解和践行就更有难度了。可以说,《老子道德三百问》既抓住了一个好题材,也啃到了一块硬骨头——如何把深奥的哲学拍成让孩子们感兴趣的故事,如何避开“灌输”而达到教育的目的?这也是中国动画片长期以来绕不过去的一个坎儿。该系列片主创以挖掘与探索的精神,从尊重动画艺术规律入手,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动漫视觉中,紧紧抓住故事与人物展开叙事。从第一集“紫气东来”引出故事的核心人物老子,并以50集的镜头聚焦了老子的少年经历,每一集(或两集)都是一个独立成章的故事,并采用了孩子们最熟悉的类似“十万个为什么”答疑解惑形式,把一个个深奥的哲理,通过寻找答案的叙事推理,拍成了孩子们感兴趣且轻松愉快的小故事,对老子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其博大精深的道德文化思想进行了妙趣横生的解读和传播。
    片中每个故事都是从少年老子与几个小伙伴一起读书,或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疑惑,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而这些疑惑对电视机前求知欲极强的少年儿童都会引起极大兴趣。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每个问题的答案,都没有现成的或从理性到理性的回答,而是孩子们在生活实践中自己找到的答案。比如“无中生有”,孩子们通过在日常生活中观察盛水的碗、行走的车轮,最终在老师的启发下找到答案。再比如“上善若水”的“水”,水利于万物而不争,老子和他的伙伴在老师带领下,走进大自然,去观察水的各种特征,思考江河湖泊的特点,以抽丝剥茧和循序渐进的叙事,推进问题的提出与解答。几乎所有问题的答案,都不是我们当下教学中惯用的寻找“1”或“2”、“是”或“否”等标准答案。如象形文字的“人”字,为什么是弯着腰的,老子的母亲告诉他,人总是恭恭敬敬地对待自然,所以面对自然时要有敬畏感,“人”的象形字就是弯着腰的。观众在满足好奇心与趣味性的同时,在唯美的动画场景下,潜移默化地感知了老子的思想,而且又不陷于“灌输”的窠臼。
    知而行是作品达到的又一个教育意义。该片不仅仅满足于教育儿童与解读老子思想,更在于:一是增强了小观众的求知欲。少年老子在课堂上不断的提问、同学之间的讨论、与老师的交流,这些都对今天的孩子凡事要问一个为什么,起着潜移默化之功,既培养了孩子们的哲学思维,也提醒我们现在的老师应该改变“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二是鼓励小观众学以致用,强调践行。孝是儒家、道家、佛家学说共同推崇的道德准则。该片解读“孝”时讲了一个花婆婆儿子战死沙场的故事,当老子和他的小伙伴得知花婆婆独自一人生活时,便放弃其他事情,主动去陪伴花婆婆,保护花婆婆,给老人家以心灵的慰藉。这种榜样的力量远远大于说教。
    动画片是孩子们最易接受的艺术形式,但如果动画形象不成功,孩子们也不买账,动画片塑造鲜明的动画形象是动画美学的最低标准也是最高标准,成也人物,败也人物,《喜羊羊与灰太狼》毫无疑问成功在人物塑造上。《老子道德三百问》的核心人物老子形象,白眉毛、白胡子,大而明亮的眼珠,很符合史书描述的特征,但又没有把老子塑造成“小圣人”,而是食人间烟火的邻家男孩儿。该片还设置了在老子身边一起读书、一起玩耍的三个小伙伴。他身边的小石,是一个典型的“小胖墩”形象;小智是个喜欢显摆的小帅哥形象;小月是个乖巧、可爱的小姑娘。人物落地了,孩子们观看时才不会有距离感。尤其少年老子形象是艺术作品原创的唯一形象,可能会成为符号化的一个人物。

点击数:3079  录入时间:2014/5/31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