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上善若水

来源:齐鲁晚报

【沉思默想】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古代辩证的自然哲学表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表明他们早已懂得水的重要,赋予水以“善”的特性。

  王佐良

  水是地球上最神奇的物质之一。在自然状态下,水有三种存在形态,液态、气态和固态。正是这三种存在形态,使水成为我们生活中须臾不可或缺的物质。液态的水构成了一切生命体的基本成分,从微生物到动物和植物,再到人,体内都充满着液态水。山间淙淙的小溪把清澈的山泉引入江河湖泊,制造了自然界最美丽的风景;大海吸纳了从陆地而来的源源不绝的水,形成了浩渺无垠的壮丽景象。

  水的气态使水的循环成为可能。正是水的蒸发,由江河湖泊汇入大海的水,又以雨雪冰雹等的形式重新返回陆地,不仅滋润了土壤,使形形色色的生物欣欣向荣,让它们亿万年来繁衍生息、进化发展,也是人类社会得以形成并且不断发展进步的必要条件之一。不仅如此,水的径流使陆地的面貌不断改变,济南著名的“齐烟九点”,五万多年前还是古渤海湾中的几个孤岛,沧海桑田的变迁使多少诗人发出由衷的感叹啊!

  水的固态更是地球上生态平衡的主要的、决定性的因素之一。试想,如果地球上的水全部是液态水,那么,地球上海洋的面积将会急剧地扩大,而陆地的面积将会变得非常狭小,生物和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将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对于我们来说是不可想象的。也正是水的固态,使地球的南北两极被厚厚的冰原覆盖,还有许许多多的高原峡谷、崇山峻岭绵延着白茫茫的冰川和雪峰,它们共同构成了巨大无比的淡水水库,这不仅是最宝贵的淡水资源,也对地球的生态安危起着不可替代的保护作用。

  除了可见的地表水以外,在我们的脚下还有丰富的地下水,地下水渗透在岩层和土壤中,经过降水的补给形成径流,涌出地面的就成为泉水。泉城济南名扬天下的七十二名泉,就是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多年不遗余力的保护带来的恩惠。除了地壳中富含的地下水,根据最新的科学研究,地幔中也充斥着水,这是因为随着板块运动,海洋中的水经向下俯冲的断层进入了地幔。近些年,地球表面有6%-9%的水进入地幔,所以,尽管南北两极的冰盖大量融化,我们却感觉不到海平面的明显上升。看来,大自然对水的调节,确有一套内在的规律。

  地球真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水球,可是,近年却越来越多地听到水资源匮乏的警告,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浩瀚的水世界,可水资源的匮乏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是如何造成的呢?我以为,水污染是最主要的原因。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污染日益扩大到全球的规模,首当其冲的是水污染。大量污水向江河湖海排放,超出了自然界的自我净化能力,很多地方已经没有洁净的水源。在我国,情况尤其严重。很多江河湖泊长期处于严重污染状态,污水中的有毒物质沉淀在底部,形成很厚的有毒淤泥,即使将来排放的是达标水,底部的污泥仍将持续释放有毒物质。水污染导致可用的水源日益枯竭,用污水灌溉已经见怪不怪,人们不得不超量使用地下水,可是有的企业竟然丧心病狂地把污水排入地下,导致地下水的污染,造成不可治理的严重后果,将会贻害子孙后代。不仅是污水,固体污染物长期堆放,也会造成有害物质渗透到地下,形成二次污染。城市化的加速也造成了城市用水的急剧增加,使水资源的匮乏日趋严峻。还有的城市为了扩大用地,把大量的河道和湖泊填平,更加剧了水资源的紧缺,同时造成局部小气候的变化,例如夏季的高温少雨干旱等等。总之,水资源的匮乏并非自然的原因,而是人为造成的。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中国古代辩证的自然哲学表明古人对自然的敬畏,表明他们早已懂得水的重要,赋予水以“善”的特性,是啊,滋养万物、利泽生灵的物质,怎么能不“善”呢?水是自然界中真正“随遇而安”的,江河湖海给人以交通之顺畅,一亩方塘也给人灌溉和养殖之便利,如果人能够正确地认识自然、利用自然,那么,自然界(当然包括水)一定是“善利万物而不争”;如果人类社会能够善待自己的水环境,善待我们生息的这个水球,那么,上善若水,上天(自然界)的“善”一定会像水一样,善待人类,造福人类社会。

  (本文作者为山东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

  本稿件所含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齐鲁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点击数:3377  录入时间:2014/3/26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