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包头日报
3月16日,《百家讲坛》主讲嘉宾鲍鹏山在包头市图书馆为市民开讲《鲍鹏山说诸子(老子篇)》。上、下午两场一共6个小时的讲座,观众们在鲍鹏山的引领下走近老子的世界,感受先贤的智慧,在上下五千年中穿梭。
◎神秘的老子
谁是老子?
这是鲍鹏山讲座提出的第一个问题。他的回答是“连司马迁也没搞清楚。”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史记·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列传》。
《史记·正义》引《玄妙内篇》云:“李母怀胎八十一载,逍遥李树下,乃割左腋而生。”又云:“玄妙玉女梦流星入口而有娠,七十二年而生老子。”
鲍鹏山说,司马迁著书立传向来理性而尊重事实,但在史记中为老子立传时竟也语焉不详。是谓“老子无生”。
“居周久之,见周志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是谓“老子无死”。
冰冷的老子
孔子在34岁时前往洛邑“问礼”于老子,于是老子与孔子有了这样一段对话:“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
鲍鹏山说,孔子见老子时已经是鲁国的“名人”,身上自然有自信自负的骄气、自得自满的神态、过大过多的欲望,好像一柄尚在淬炼的通红的利剑,而老子仿佛为之淬火的一盆冰水,兜头一浇,使孔子陡然清醒。这就好像现在,人的境界反映在对待财富的态度和对待他人的态度上,即深藏若虚,盛德若愚。
孔子与老子分别时,老子送之曰:“吾闻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在鲍鹏山看来,孔子在“问礼”于老子之前,做学问是让自己聪明起来;之后,做学问则是让自己的聪明隐藏起来,守愚藏拙,由此,孔子的气质、学说发生了变化,由刚而柔,由锋芒而低调。
在鲍鹏山的讲解中,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不仅让孔子实现了“蜕变”,也是老子哲学的序言。鲍鹏山认为,在先秦诸子中,老子是最神秘的,他的学说也是最抽象的,庄子与韩非子的学说源自于老子,但庄子把老子的哲学感性化,韩非则把老子哲学中的冷酷发挥到极致。
◎老子的哲学
何为道德?
我们对道德的理解始终拘囿于一种意识形态,一种社会准则和规范。那么,老子所谓的“道德”是什么?鲍鹏山以《论六家要诣》释之———共性为道,个性为德。老子的《道德经》中“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道,可意会不可言传。道可道也,非恒道也。也即“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解释,那它就是常‘道’”。
正言若反
《道德经》五千余言,鲍鹏山先生却从中统计出235个“不”,100或98个“无”,21个“莫”,4个“弗”。“每四个词就有一个否定词。”所以“老子是否定式思维,而儒家是肯定式思维。”
“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的辩证思维中,“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后来的我们也从中学会了举一反三———“大辩不言,大智若愚,大愚若智,大忠似奸,大奸似忠……”
鲍鹏山说,老子的辩证思维用于国用于身,则“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反智反文明
鲍鹏山认为,老子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哲学,而且是反思哲学。其言“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去义,民复孝慈;绝利去巧,盗贼无有。”名曰反智,实则是追求返璞归真。而所谓的反文明,其曰“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道。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意即,失去了道才去求德;失去了德才去求仁;失去了仁才去求义;失去了义才去求礼。缺少忠信才是一切祸乱的源头,昏庸愚昧的源头。老子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判断很是悲观。
反抗政治
老子认为,“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民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章,盗贼多有。”“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子的民生观、人心观在儒家即是“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而老子的治国观“治大国若烹小鲜”始终有现实意义,就是“不折腾”。
◎老子的理想
无为而治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老子以为的圣人之治是: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弱化人民的理想追求。
鲍鹏山笑言,老子那时就知道,国家要纯朴厚道一点,宁要国吃亏,不与民争利。
小国寡民
因无为而治,才有小国寡民的理想。“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而古人始终崇尚这一理想,才有后来对桃花源的向往。除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刘禹锡和王安石也都写了《桃源行》。可见,小国寡民是很多人的理想国。
◎老子的告诫
我有三宝
《道德经》第67章有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鲍鹏山说,这是老子告诉我们,人不仅要善于反省自身,更要知道到什么地步就该满足,知福善报。
享下等福
《道德经》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天之道也。”鲍鹏山用目下很多人熟悉的话解释它“发上等愿,结中等缘,享下等福。持高处立,就平处坐,向宽处行。”
鲍鹏山还以《周公诫子》篇解释老子崇尚的蒙俭卑畏愚浅与孔子的温良恭俭让。
祸福相依
我们最熟悉的老子哲学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鲍鹏山说,从古至今,太多的事实证实了老子哲学的真理性,祸的起点是骄,福的起点是畏。
对中国人来说,老子圣贤近于仙,而在诸子百家中,仅五千余言的《道德经》和老子一样”犹龙“也,可意会难言传。但“鲍老师亲和有力的笑容拉近了与听众的距离,谦和的态度、平实而生动的讲课风格,让我仿佛是与一位智友交流。一个个深刻的哲学概念在他生动的实例和细节中被轻易化作浅显的道理。”一位听众在听了6个小时的讲座后这样说。
鲍鹏山谈读书
鲍鹏山说自己一辈子只做了三件事———读书、教书和写书。因此,在开讲之前,他先和观众分享了自己读书的心得———读书一贵在精,一贵在成体系。精即读书要读经典,每个时代都有自己时代的经典,但最重要的是成体系。他打了个比方,大家都读经典,有的人读古今中外的经典,从柏拉图、康德、马克思到鲁迅;有的人只读中国经典,从汉乐府读到新文学;有的人只读中国经典中的一部分,《道德经》、《论语》《墨子》《荀子》《商君书》《庄子》《孟子》等。他认为只有最后一种人才能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自己独特的精神空间。
读书,读什么书?怎么读书?见仁见智。鲍鹏山在6个小时的讲座中也充分展现了他的博览群书自成体系。鲍鹏山中文系出身,但对历史和哲学都有比较深入的了解,他的百家讲坛讲座集中在中国古典文学,但他讲解起来竟是古今纵横、中外捭阖,不拘泥于典籍,而有大量的现代世俗做范例注解。
此次《鲍鹏山说诸子(老子篇)》讲座是鲍鹏山第二次来包,今年鲍鹏山还将分别在5月、7月和9月做客包头市图书馆,继续进行《鲍鹏山说诸子》系列讲座。
□文/记者 范思慧 图/记者 吴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