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施舍性慈善较少的社会才是更好社会”

   一个普通的深圳市民,钻研道家思想,受邀成为罗湖“真人图书馆”讲座主讲人,他叫罗志欣。昨天,他从自己的故事讲起,认为“道”就是教人在博爱中前行、在平等中学会谦卑,从这个角度出发,他反对施舍性慈善,主张推动人人平等的公益社会。

   晶报记者 罗俊杰 实习记者 杨贞晶

   “道”教育我们要博爱

   今年38岁的罗志欣是某上市公司的营销总监,每年经他手的营销额上亿元,但是他却有着另一个看似与这个身份格格不入的喜好,那就是潜心钻研道家思想,是道家的忠实信徒和传播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道’救了我,如果我没有接触‘道’,那我现在可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罗志欣告诉记者,曾经有一段时间,他的身体状况很糟糕,甚至还因此患上了极其严重的抑郁症。直到3年前,罗志欣在机缘巧合之下接触了《道德经》,信仰的种子便由此在心里悄悄地扎根,而他最终也在《道德经》中找到了精神依托。更为神奇的是,这个精神支柱甚至帮他以爱融化了“病魔”,将他从死亡边缘拯救回来。

   “相对于身体里的每一个细小细胞而言,每个人就像是一个偌大的集体。身体不好时,就好像体内那些受伤缺爱的细胞在向我呼救,我怎么可能对它们的痛苦视而不见呢?它们也是我身体的一部分啊。把大道的博爱引入病灶是治疗重要的法则。”罗志欣告诉记者,在充分调整了身心平衡的情况之下,他的身体慢慢地恢复到健康状态。每每回想起那次与死神擦肩而过,他仿佛又悟出了一些道理。

   “要读懂老子,首先要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按世俗的理解,老子所言的“道”是先天地而生、独立永恒、无限又无处不在。然而,那场大病之后,罗志欣理解的“道”却跟大多数人所理解的不同,他更关注“道生成创造了诸天地和万物,对万物善利而不争”的一面。他说:“它营养万物却不求回报,这是完全无条件的爱,也就是博爱。”

   “像我们爱自己的每个细胞一样,‘道’也爱着它的每个细胞:星系、星球,还有我们每个人。”罗志欣说。“道生万物”这句话最终让他超脱了生死二观,开始领会每个人其实每时每刻都沐浴在“道”所赋予的大爱之中,他说这也是老子所说的“求以得,有罪以免”所表达的真正意思。他说:“我们承认自己的渺小和‘道’的伟大,并把我们的痛苦和无能为力大声说给‘道’听,‘道’会永远欢迎我们,就好比父母会拼命保护自己的孩子一样。”

   “道”告诉我们平等待人

   “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恃。”面对浮躁和纷乱的世界,道家观察社会百态的视角和处事方式至今都让许多人误以为其本意是要人踏上“谢繁华、绝交游、乐淡薄”,甚至“甘寂寞”的避世道路。然而,对道家思想抱有独特见解的罗志欣认为,世俗里那些在身体或精神上奴役他人的人们,都没有意识到自己本身和他人一样都平等地处在同一位置,并且各自都只是“道”的一部分,彼此是平等的。在这种处境下,罗志欣说希望自己能尽到一份力,将道家“尊重他人、平等待人和博爱”的精髓传播出去。

   “因为道生万物,所以我们都要明白,我们每个个体都是‘道’的孩子,因为万物一体,所以我们大家都是地位平等的兄弟姐妹。”罗志欣告诉记者,如果每个人都明白了“尊道而贵德”的真正含义,那么其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会首先考虑到其他人的利益。“你会考虑是不是做到了平等和公义,从而给其他生命预留真正的自由,同时也等于给自己实现了真正的自由,这样自己对于社会、家庭的责任才会真正树立起来。”罗志欣说。

   然而,每当他在工作和生活中推行这种道家思想时,常常感到无助和失落。“比如说,在工作中,如果你跟下属讲平等,下属会很高兴;如果你和上司讲平等,让上司同意你的这个想法,那几乎就是天方夜谭了。”罗志欣坦言,有时候自己的思想和孤独就像是一对孪生子,永远相伴相随。“以物观之,自贵而相贱”,面对尔虞我诈的社会阴暗面,罗志欣告诉记者,自己心里并不愤怒,依旧很愿意帮助这些尚未明白“道”的人。

   要建公益社会

   而非慈善社会

   现在很多人都在讲慈善,但社会出现大量的慈善行为时,很多人只看到慈善对社会积极的一面,却很少有人会去深思慈善多的社会恰恰反映出社会分配并不是十分公平。罗志欣告诉记者,“我看到老子说‘唯施是畏’,当我了解这句话的真意之后,感到非常震撼!”罗志欣说:“老子观察到,创造宇宙万物的‘道’早已将财富和能量相对平均分配给每个人。”罗志欣开始用对立的眼光来看待如今社会上的贫富不均问题,并由此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看法:当一个社会出现大量的慈善行为时,恰恰反映出社会分配体制出现了问题。

   为什么一直倡导要在爱中前行的罗志欣会对慈善有不同于流俗的看法呢?罗志欣认为,“慈善”意味着以一种高高在上的姿态向人施以帮助,某种程度上反而会助长受施者愈加依赖这种施舍,时间久了则会让施予者和受施者都遗忘了维护社会和谐最关键的平等观,分配不公的状况将很难扭转,社会矛盾则越积越多。“而有慈悲心的人,则往往会沉醉在慈悲里,高高在上,想着拯救别人,所以很难从中跳出来,想到要建立平等的社会。”

   罗志欣认为,施舍性慈善较少的社会才是好社会,应该建立一个公益社会,而不是慈善社会,这两者的概念不同。因为,公益社会意味着在社会整体层面上让爱流通,而不像慈善一样仅仅在施予者和受施者之间积累爱。“从慈善的角度来看,公益看似不美,因为慈悲和仁义无法伸展,但其实公益的社会更美,因为它创造了一个基于身份平等、机会平等通达成功的社会制度,人们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的财富和社会地位。”罗志欣最后总结道:“公益出勤劳。建立和谐富足的公益社会应是主流,而慈善社会应是支流,要让慈善在天灾人祸时才发挥作用。”

  (原标题:“施舍性慈善较少的社会才是更好社会”)

点击数:5009  录入时间:2014/2/17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