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七十五章

《道德经》第七十五章

 

原文: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民以食为天,吃饱肚子,始终是生存的第一需要。而满足百姓的第一需要,也是当权者的第一要务。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老百姓为什么会闹饥荒,是因为统治阶层收取的税负太重。这里面有几层含义,第一是指统治阶层人员越来越多,需要的财政开支就越来越大,只得向老百姓多收取税金;在封建社会制度下,随着统治者统治的时间越长,吃俸禄的人就越来越多,王室的子子孙孙要吃俸禄,被受封爵的大臣们的子子孙孙也要吃俸禄,官吏们也要吃俸禄,也就是说吃闲饭的人越来越多,老百姓的负担就自然越来越重。第二是指统治阶层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生产出来的粮食多被他们消耗了。因此,历朝历代都有开明的帝王颁布“禁酒令”,目的之一就是节省粮食。在中国历史上,夏禹可能是最早提出禁酒的帝王。相传“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而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战国策·魏策二》)。在此,“绝旨酒”可以理解为自己不饮酒,但作为最高统治者,“绝旨酒”的目的大概不仅仅局限于此,而是表明自己要以身作则,不被美酒所诱惑,同时大概也包含有禁止民众过度饮酒的想法。实践证明夏禹的预见是正确的。夏商的两代末君都是因为酒而引来杀身之祸而导致亡国的。从史料记载及出土的大量酒器来看,夏商二代统治者饮酒的风气十分盛行。夏桀“作瑶台,罢民力,殚民财,为酒池糟纵靡靡之乐,一鼓而牛饮者三千人”。夏桀最后被商汤放逐。商代贵族的饮酒风气并未收敛,反而越演越烈。出土的酒器不仅数量多,种类繁,而且其制作巧夺天工,堪称世界之最。这充分说明统治者是如何沉湎于酒。据说商纣饮酒七天七夜不歇,酒糟堆成小山丘,酒池里可运舟。据研究,商代的贵族们因长期用含有铅的青铜器饮酒,造成慢性中毒,致使战斗力下降,酗酒成风被普遍认为是商代灭亡重要原因。西周统治者在推翻商代的统治之后,发布了我国最早的禁酒令《酒诰》。其中说道,不要经常饮酒,只有祭祀时,才能饮酒。对于那些聚众饮酒的人,抓起来杀掉。在这种情况下,西周初中期,酗酒的风气有所收敛,这点可从出土的器物中酒器所占的比重减少得到证明。《酒诰》中禁酒之教基本上可归结为,无彝酒,执群饮,戒缅酒,并认为酒是大乱丧德,亡国的根源。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老百姓难以管治,是因为上面的统治阶层胡作妄为,所以老百姓才不服从他们的管治。“有为”,是指统治者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强制做一些事情的行为,比如秦始皇,他不仅嫌自己的宫殿小,花费大量钱财去修建供其活着的时候享用的“阿房宫”,而且修建了供他死后享用的“地下宫殿”,即现在发现的秦始皇陵。整座陵区总面积为 56.25平方千米,是世界上第一大的地下皇陵,虽然这座陵园被列入了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目录,但人们绝对不能忘记这是由多少百姓用血汗、甚至是生命换来的结果。据考证,修建这个陵园历时 38年,据说还没有完全修建好,而用人最多的时候,有 72多万人在现场同时劳动,这其中还不包括在外地伐木和搞运输的劳工。这种劳民伤财的举措,恐怕确实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这与秦始皇对自己的认识是相一致的。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远远胜过之前的“三皇五帝”,因此,与大臣议定把尊号改为“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使用“皇帝”称号的君主。他也是中国历史上患“大头病”最严重的皇帝,他不仅是要在活着的时候,享受“天下第一”的称号,而且要在其死后、在地下享受“地下第一”的称号。像他这样的折腾老百姓,老百姓安有好日子可过,他们要起来造反,那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可见,这不是民之难治的问题,而是统治者的统治不得民心的问题。现在也有一些人,置民生于不顾,不考虑实际需要,不考虑国家财力,热衷于“政绩工程”,企望“留名青史”,那也是非常危险的,到头来会“竹篮打水一场空”。

“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老百姓不怕死,敢于起来造反,是因为上面的统治阶层太贵己生,轻民生,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而老百姓无以为生,穷困潦倒,这叫官逼民反。李自成一句“迎闯王,不纳粮”的口号,河南几十万饥民起而响应,终于推翻了大明王朝,逼得崇祯皇帝在煤山上(即北京景山)上吊。在第三章,我给大家讲过几个年轻人抢银行的故事,他们的心理就是:靠自己在外打工是永远坐不上豪车、住不起好房、吃不起豪宴的,因此他们甘愿冒生命之险去抢银行,去体验那些被人们炫耀得神乎其神的富贵生活,所以,面对死亡他们不怕,他们认为自己体验过那种富贵生活之后,死了也值得,这种讲究生活享受的风气,如果造成了太大的反差,那就是社会动荡的开始,因为它激起了大多数人心中的不平。

“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这句话是说:只有不为求生之厚而作为的人,才真正懂得生命的价值。俗话说“蝼蚁尚且偷生,何况人类?”所以“贵生”是人的天性。什么是真正的“贵生”?就是“不以贵己生,而以贵民生”为己任的人,即少私寡欲,轻徭薄赋,实行仁政,让百姓休养生息,无衣食之忧的圣君、明君,才算上尊重生命的贵生之人。能做到这样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解决了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是真正明白人生真谛的人。

什么是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呢?根据系统理论的观点,系统内部的各个元素之间都是存在内在的、本质上的联系的,各个元素在理论上的价值几乎是一样的,它强调个体价值与整体价值相统一,如果破坏别人的价值,就是破坏整体价值,并最终得到整体的惩罚,而使自己的价值丧失。所以,贤明的君王都应该认识到“人民群众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如果让大多数人觉得自己没有价值了,那就很危险了。孟子可谓是个大教育家,他一步一步启示梁惠王要与民同乐的故事,就透射出这种系统理论的思想,但梁惠王能否接受是另一回事,因为那个时代的君王们“迷”得太深,个人欲望太盛,所以,他们看不到个人与他人的内在关系,看不到社会的整体性,他们的意识在分裂,品格在分裂。一方面他们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而另一方面却让老百姓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一方面他们追求自己的长生不老,另一方面却不顾老百姓的死活。他们认为的生命价值,恰恰是违背了大道。

“贤于贵生”者把生命看成系统概念,因而能认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整个系统内元素之间“相生相克”的关系,个人的存在是以他人的存在为支撑的,不管你是君王,还是百姓,同样都是如此。因此,对于君王们来说,他们的思想观念应以国家全体成员的生命为重,如果他们的一切行为都以自私自利为核心,那么,百姓的思想观念又如何做到以集体、以国家为重呢?我要说,只有那些不单纯追求自己生活享受而又能为百姓衣食冷暖、为集体、为国家做事的人,才是明白了生命意义的人,他们才能得到老百姓的拥戴。

点击数:4291  录入时间:2013/11/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