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九章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
我一直在倡导“不争”,更反对无端挑起战争。但战争往往又是不可避免的,而对战争的无知和不做准备,就是自取灭亡,这也不是圣人之道。圣人希望天下太平,但也要懂得战争以及战争法则和艺术,懂得制胜之道。
“用兵有言:‘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 ’”古代圣贤对用兵打仗有一种说法:即不主动挑起战争,而是要充分做好应对战争的准备;面对敌人示之以弱,不主动前进一寸,而宁愿后退一尺。这种初期战备上的示弱,不仅是要麻痹敌人,而且在政治上、道义上要占上风。“主”,是指主动发动战争的一方,“客”是指被动应对战争的一方。在人们心目中,战争毕竟不是什么好事,谁先挑起战争,谁就在道义上处于下风。“进寸”,指的是进入别国的领地,“退尺”,是指让敌人进入自己的控制范围,这些都是以不好战的姿态来对待战争,在道义上站稳脚跟。打仗如果不在道义上站稳脚跟,将会面临外界强大的压力,直至影响到队伍的士气。因此,对圣人来说,他们不会去发动侵略战争,但一定要为可能出现的战争做好充分准备,而国富民强是军事强大的基础,“落后就要挨打”,这是千古不变的道理,打仗最终是国家综合实力之间的竞争。所以,他们虽然不发动战争,但却要在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做好应战的准备,这也是天下太平的一个重要保障。
“是谓行无行,攘无臂,扔无敌,执无兵。”这句话是说:做到了“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就是站到了战争的“制高点”,是最好的战争准备也是战争中的“无为”之法,而且同时做到:“采用行动却像没有行动一样,举起手臂却像没有举起一样,对准敌人却像没有敌人一样,拥有强大的武器却像没有武器一样。 ”“无行”、“无臂”、“无敌”、“无兵”,并不是真“无”,而是指秘而不宣,悄无声息地准备。在战略上示弱的同时,战争准备也要充分:行动部署要坚决、果断;攘外方针、政策要正确,全国动员要充分、有力;拒敌的战备、方针、部署要坚决;军队部署调动、后勤支持保证,要十分准确。而这一切准备,要秘而不宣,悄无声息地进行。
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于上同意,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地者,高下,远近、险易、广狭、死生也。将者,智、信、仁、勇、严也。法者,曲制、官道、主用也。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故校之以七计,而索其情。曰:主孰有道?将孰有能?天地孰得?法令孰行?兵众孰强?士卒孰练?赏罚孰明?吾以此知胜负矣。”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是一个国家的头等大事,关系到军民的生死,国家的存亡,不能不慎重周密地观察、分析、研究。因此,必须通过敌我双方五个方面的分析,七种情况的比较得到详情,来预测战争胜负的可能性。一是道,二是天,三是地,四是将,五是法。道,指君主和民众目标相同,意志统一,可以同生共死,而不会惧怕危险。天,指昼夜、阴晴、寒暑、四季更替。地,指地势的高低,路程的远近,地势的险要、平坦与否,战场的广阔、狭窄,是生地还是死地等地理条件。将,指将领足智多谋,赏罚有信,对部下真心关爱,勇敢果断,军纪严明。法,指组织结构,责权划分,人员编制,管理制度,资源保障,物资调配。对这五个方面,将领都不能不做深刻了解。了解就能胜利,否则就不能胜利。所以,要通过对双方各种情况的考察分析,并据此加以比较,从而来预测战争胜负。哪一方的君主是有道明君,能得民心;哪一方的将领更有能力;哪一方占有天时地利;哪一方的法规、法令更能严格执行;哪一方资源更充足,装备更精良,兵员更广大?哪一方的士兵更训练有素,更有战斗力;哪一方的赏罚更公正严明。通过这些比较,我就知道了胜负。
这段话充分说明,战争不单单是双方交战那么简单的事情,战争是国家政治、经济以及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实力的综合较量,要想取得战争的胜利,不仅在军事上要培养有勇有谋的将领及训练有素的士兵,在武器装备上开发先进的武器,而且要在政治上保持全民一心。
这句话中有四个“无”字很重要,做好战争准备也要达到“为无为”的境界。“行无行”,是指做军事方面的行动(包括军队建设、武器制造及后勤准备),不要让老百姓感觉有负担,更不能引起周边国家的恐慌;“攘无臂”,是指做好了战争的准备,也不要让别人知道,就像两人打架一样,不要总是举着胳臂,让人看到好像我们喜欢欺负人一样;“扔无敌”,是指不要把具体哪个国家当成敌人,战争不是要针对谁,不是要把谁打倒、打服,而是要维护自己国家的安全及自己人民的利益,进而去维护天下的稳定;“执无兵”,是指不以武力的强大去威慑谁,解决国与国之间的纠纷,最好通过政治与外交途径来实现,更不能以自己武力的强大与先进去轻视敌人,进而养成以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中华民族的传统是以“和谐”为核心的,战争也只是为了防御,战争本身并不是什么好事,即使是取得胜利,自己也会损伤不少,而且天有好生之德,杀戮他人及自己人的牺牲,都是有悖于天道的“慈”。这与“吾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完全一致,也是“是谓配天,古之极”的继续阐述。
“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灾祸没有比轻视敌人更大的,轻敌几乎要丧失我治理国家及维护天下太平之法宝。何谓轻敌?就是面对可能发生的战争而不去做好应对的充分准备。战争是残酷的,不仅会生灵涂炭,而且会破坏社会物质财富,给人们造成精神伤害。让自己的人民惨遭屠杀,这是不慈;让国家和人民财产遭受重大损失,这是不俭;战争激化人们的报复心理,让人们争强斗狠,这是争先。故此说“轻敌几丧吾宝”。人们常说“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这是说人有时很难约束自己,会让一些不良之品性肆意发作,这对人类集体来说也是如此。在东方传统文化里,品性中的“贪嗔痴”是个性修为之大敌,这也是人与人之间相处、国与国之间相交之大敌。所谓的“贪”是指“人心不足”,总想获取或占有更多的东西而不顾及他人与社会的利益,这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只管自己享受,不管他人死活”的做法。“贪”让人丧失同情心与怜悯心,这就是在德商中的缺失。所谓的“嗔”,是指情感上的不可控,是指个人情绪总处于“不满意”的状态,处于怨恨易怒状态,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大肆发作,用你们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情商太低,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所谓的“痴”是指知识与智慧的缺失,这种人自己的知识及智慧差不说,还总是自以为是,喜欢钻牛角尖,常做一些“无知即胆大”的事情,用现代话来说是智商太低。“贪、嗔、痴”,是人类共同的大敌,不做防范的人,就会被它们所侵蚀,变成自己的敌人,变成他人的敌人,战争的根源也就在此,而通过战争本身是无法消灭这个“大敌”的。
“故抗兵相加,哀者胜矣。”这是本章核心观点,即“哀兵必胜”。当两军对垒实力相当的时候,具有悲愤抗敌一方的军队必然取得胜利。这一“哀”字,并不是指悲哀的士气或情绪,而是指正义的一方,为了抗击侵略,维护自己国家和民族的正当权益而战的军队和人民,他们军民一心,同仇敌忾,最后胜利必然属于他们。“哀”有两层含义:第一,属于被迫应战,是反侵略、反压迫,抗强暴的正义和应当同情的一方;第二,是指具有怜悯、慈悲之心,不仅对自己的人民,而且对敌国人民遭受的战争苦难深深同情,对敌人俘虏实行优惠政策等。只有这样哀而慈的军队,才能战无不胜。
与“哀兵”相对应的是“骄兵”、“狂兵”。中国人素有“骄兵必败”的警示,骄兵往往由于自己的火力凶猛而轻视对手,而打仗并不单单是火力之间的竞争,还有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如果忽视了火力之外的因素,那必然是自取灭亡。而“狂兵”是指那些因杀得性起而丧失理智的部队。战争本身就容易让人丧失理智,陷入疯狂,作为部队的统帅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否则,部队会变得凶残无比,甚至把“杀人”、民族灭绝作为战争的最终目标。就像希特勒屠杀犹太民族,日本法西斯南京大屠杀那样,惨绝人寰,丧尽天良,最后遭到世界各国人民的痛恨和唾弃,而彻底走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