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原文: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天下之人不从哲学、哲理高度去认识“道”,都说我讲的道大而空洞,什么都不像,难以把握。也正是因为道大而空洞,所以它什么都不像。人们这么说,还算是给了我面子,说白了,就是说我讲的道空洞而无用。对一般人来说,有形的东西能看得见、摸得着,都能知道它们有什么样的用途,而我讲的道很玄乎,又是先天地之生,又是生养万物而不恃,等等,好像跟实际生活从不挨边。他们要说:你不如给我们来点实惠的。说实在话,我并没有实惠的东西给大家,我是一个看了一辈子书的人,除了能够接触先人们留下的书籍之外,没有做过其他的事情,我无法告诉大家如何去使用农具耕地,也无法告诉大家如何去经商发财,我只是在看到历史上的各种成败后,对世界、对人类、对生活产生了一些想法,并感悟到有一个东西是世界万物的主宰,它把世界万物都统一在一种秩序里,因为它确实很大,我只能用一个超乎具体物质的名字来称呼它,故此叫做道。这个道与具体的物品不同,它是眼耳鼻舌身意所不能感受到的,它需要一个人用悟性去感悟,如果人们只是用了解具体事物的办法去领悟道,确实会有困难。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大道若是像某个具体事物,从长远和从发展趋势来看,它的作用就小到无足挂齿了。前面讲到了,道有本体论上的道,还有方法论上的道。从本体论上的道来说,它是产生世界万物的源泉,是维护世界万物秩序的主宰,它大而无边,以至于超乎人们的想象。从方法论上的道来说,道也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是事物的发展规律,人们只有遵循事物的发展规律,才可能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如果大道像某个具体的事物,局限性就太大了,虽然说事物与事物之间有些地方具有相似之处,但世界万物却显现出种种差别,若以某一经验或方法去统揽其他事物,那肯定是要出问题的。因此说,如果我们以对待某些事物的方法去对待大道,那根本摸不着道的大门,虽然说道会在世界万物中有所体现,但某一事物的规律是根本替代不了大道的。据现代系统理论的研究表明,整体并不是部分叠加之和,即使把所有部分的特性都研究透了,也不能得到整体的特征,整体是大于部分之和的。所以说,道在整体性上具有其自身的特性,我们不能将事物的特性强加于道之上,但道却具备所有事物之特征,因为万事万物都是由道衍生而来的。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如何长久遵循、保有大道?我有三个“法宝”,第一个叫慈爱,第二个叫节俭,第三个叫不敢为天下先。什么叫慈爱?就是像父母爱孩子一般的爱,不附加任何条件的爱,是只讲付出不讲回报的爱,是温和而不暴躁的爱,这种爱不仅是人类的本性,也是其他动物的本性。有句俗话叫“虎毒不食子”,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有了父母般的爱,人才会去谦让,才会去忍耐,才会去低下,才会去承担,才会去付出,把这种爱推及至社会,人类就是一个大家庭,天下就容易太平。慈爱是我们与人交往应遵守的原则,而节俭是人对物的使用原则,我们讲过“治人事天,莫若啬”,啬既有珍惜的意思,也有节俭的意思,正是因为珍惜,人们才会去节俭。自然赐予我们的物质是有限的,这种意识到现在变成了妇孺皆知的事情,但人类对物质的开发与利用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以至于人类现在面临着众多的问题,使人类的前景变得更加暗淡。
一个由各学科专家组成的研究小组为地球做了一次“全身”检查。研究小组的成员包括瑞典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所所长乔恩·罗克斯特罗姆、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保罗·克鲁岑和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气候科学家詹姆斯·汉森等。他们发现,由于人类活动,地球正面临九大危机。通过分析大量数据,他们竭尽全力为地球设定所能承受的这九大危机的安全界限。那么,这九大危机的现状如何?(1)海洋酸化,目前在安全界限内。不过,部分海洋的碳酸钙饱和度到 21世纪中期将超过临界值。(2)臭氧层空洞,安全界限:臭氧层平均厚度≥ 276个多布森单位。目前水平:283个多布森单位。科学诊断:目前处于安全水平。(3)淡水枯竭,安全界限:每年消耗淡水≤ 4 000立方千米。 目前水平:每年消耗淡水 2 600立方千米。 科学诊断:到 21世纪中期接近安全界限。(4)物种灭绝,安全界限:每年物种灭绝率大于等于百万分之十。目前水平:每年物种灭绝率至少百万分之一百。科学诊断:远远超过安全界限。(5)氮循环失衡,安全界限:每年固氮量≤ 3 500万吨。 目前水平:每年固氮量 1.21亿吨。 科学诊断:远远超过安全界限。(6)田地匮乏,安全界限:≤15%的无结冰土地被用于农业种植。 目前水平:12%的无结冰土地被用于农业种植。科学诊断:21世纪中期将达到安全界限。(7)气候变暖,安全界限: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 350×10 -6。 工业革命前期水平:280×10 -6。 目前水平:387×10 -6。 科学诊断:已经超过安全界限。(8)气溶胶“超载”,气溶胶落在农田上,减少农作物产量,而且还会导致数百万人死于肺病和心脏病。气溶胶造成的威胁是巨大的。不过,有关气溶胶的许多未知因素使得罗克斯特罗姆研究小组无法用数字界定安全界限。9)化学污染。类似于第 8条,不好做出界定。霍金在接受一家网站采访时说:
人类在未来数百年里必须认真考虑自己的生存问题。我看到了人类的危险,过去曾出现过多次人类的生存危机。发生类似情况的频率还会增加,我们需要十分谨慎地避免这类危机。但我是一个乐观主义者,如果人类在未来200年间能成功向外太空扩张,那么我们就能避免灾难。
2010年早些时候,我曾警告说,人类在努力与外太空其他生命形式建立联系时应当谨慎小心,因为我们不能确定它们是否会对人类表示友好。如果我们是这个星系中唯一的智能生命体,我们应该确保自己得以生存和延续。但面对地球的有限资源和呈指数形式增长的人口数量,我们长期生存的唯一机会不是留在地球,而是向外太空寻找出路。
在过去的 100年里,我们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果我们想延续进步,就不得不放眼外太空。这也是我大力支持载人航天飞行研究的原因。
当然,外太空有无生命人类还无法确定,人类是否有能力“移民”于其他星
球,也还是一个问题。我认为,与其在外面寻找生存的地方,不如从现在开始,好好把握自己,克制自己的欲望,让人类回归于与地球和谐相处的状态。地球目前还没有到养不活人类的地步,是因为人类生活的太奢侈,才使得地球上的物质资源变成不够用。对人类来说,节俭一些也能生存,但现在的人类在意识上已经得了奢侈病。因为这种病人们并不能因为物质财富的丰富而感觉到比古代人有更多的幸福。这话也许会有人不信,你们看看周围的人,有钱人有更多的物质财富,但不一定就能获得更大的幸福。当然,我也反对穷得活不下去的做法,关键是我们要尽可能地在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之间找到平衡,在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之间找到平衡。看看现在一些富裕起来的人,他们毫无节制地饮食,毫无节制地放纵,最后身体整垮了,只能痛苦地躺在病床上,这岂不是一种悲哀!
“不敢为天下先。”这句话让人们演绎成了“消极保守”的代名词,在这个“创新”的年代,这种思潮恐怕更要遭到大家的批判。这句话的本意是:在个人享受和利益上,不能走在天下人的前面,特别是对君王们来说,这更为重要。上一章已经讲到过这个问题,圣人要“身后之”,就是说要把自己的利益置于百姓之后,“不敢为天下先”,就是不敢“享受在前,吃苦在后”。圣人以天下大众利益为自己的根本利益,因此,他们跟普通人不一样,普通人往往只关注自己的利益,而圣人却要关注整体利益,要在整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找到平衡,并找到实现两全其美的方法。当然,他们也需要一定的利益来保障自己的生活,但他们懂得在整体利益中必定有自己的利益,所以他们并不过多地关注自己的利益,把自己的利益放在大众利益之后。如果有人把“不敢为天下先”看成是不过度开发和进取的话,也有一定道理。因为在近 300年来西方科技的发展,让人类对自己的创造力产生了绝对的自信,特别是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前,西方的世界观还停留在笛卡尔、牛顿的世界观里,那时的人们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理解成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自然是“等着”人类去改造的对象。然而,在 20世纪 50年代以后,西方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认识到自然与人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人类是自然的一个有机部分,过多地改造自然就意味着在伤害人类自身。现在人们讲的环保意识、生态意识,正是来源于这一思想。说句实在话,现在人类居住的环境比我们那个时候差的太多了,你们现在不管花多大力气去治理环境污染,你们也不可能喝到我们那个时候那么纯净的水,呼吸到我们那个时候那么新鲜的空气。其实,你们现在的问题,正是人类“敢为天下先”的结果,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地球的生态来之不易,是地球几十亿年来发展的结果,我们应该加倍珍惜,当然,这是从另一个层面来说“不敢为天下先”的问题。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因为有慈爱之心,才能一往无前;因为有节俭之品行,才能惠及更大的人,做更多事情。因为不敢为天下先的戒律,才能得到大家的尊重与爱戴。有慈爱之心的人,把他人当亲人看待,像父母对待孩子一样,在儿女们遇到灾难时,总是挺身而出,不论有多大的危险,也要去救自己的儿女,这才是真正的勇,这种品德,也同样让人在面对国家和民族灾难的时候杀身成仁,成为国家的勇士。有节俭之品行的人,他们注意节约,在关键时候他们才能有多余的东西去分享给别人。相反,一个奢侈惯了的人,不论在什么时候,他都嫌自己占有的东西不够,越是在遇到灾难的时候,这种人就越显示出他贪婪的品性,节俭的人能够把有效的财物积聚起来,为大家做更好的事情。而把“不敢为天下先”当作戒律的人,他们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不与人争名、争利、争权,所以人们都喜欢他,亲近他,别人也不与他争,也不妒忌他,陷害他,因此,不仅是他自身的安全得到了保障,而且为周围的人和睦相处起到了模范作用。“成器长”的意思,是得到他人的尊重,成为相同事物的尊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现在的人不讲慈爱,光讲勇敢;不讲节俭,光讲激进;不讲谦让,只讲争先,这是死路一条!这句话可以说是对个人来讲的,也可以说是对整个人类来说的。很多人看不到真正的勇敢来自于内心的慈爱,他们只看到自身的需要和自身的利益,像古人说的“只见其金不见其人”的事情一样,他们只看到有形的利益,而看不到无形的危险,看到了短暂的利益,而看不到长久的危机。现代社会中,西方传入的竞争思想很浓,这可以说是激发个人能力的有效方式之一,同时,这也是产生纷争的开始。我不反对一定条件下的竞争,但竞争如果失去约束,就会适得其反。就像我们大人不能去跟小孩子抢东西一样,是因为我们心中有自我约束。现在的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可谓是登峰造极了,社会的发展也迎合了人们的欲望,看看现在每个人的家里,东西要比过去的国王们还多,东西多了,房子也要求大了,可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特别是那些发达国家,它们对有限资源的消耗,占据了人类资源消耗的绝大部分,而且它们还在利用它们的先进技术、经济实力以及军事力量在抢夺落后国家的资源,这样必然会造成世界的两极分化,最终必然导致人类社会的动荡。西方人的思想中并没有我们中国人“天下平”的观念。再引申一点说,这个“广”字,也可以说有“远”的意思,我们现在如此奢侈地消耗资源,而子孙后代就没有这么多东西供他们享受了。人类现在做的一些事情就是自私自利的事情,也是断子绝孙的事情。同样,现在的人在享受上也是争先恐后,为了争得自己的那点利益,不惜损害集体的利益,国家的利益,乃至人类的利益。人们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本身就是伤害,国家与国家的军事竞赛也是这样,一大堆核武器在时刻提醒着“人类末日”的到来。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如果怀着慈爱之心去应对战争就能取得胜利,去防守城池就能坚固不破。因此说,天要救助一个人,就是把慈爱种植于他的心灵,使他能够得到保护。慈者,善也,仁爱也。对于“善”的含义,古今中外有各种不同的解释,但最根本的内容是相同的,就是对别人有利,不伤害他人,这是对单一的个人来说。第八章我们把“善”的概念纳入系统理论之中,用“善”来评价系统内部的和谐程度,也就是说,善就是促进系统内部和谐的力量,慈是以系统利益为根本的概念,它既不是完全的利他主义,也不是完全的利己主义,它是系统利益与单元利益相结合的概念。
如果我们怀着慈爱之心,就不会轻易去发动战争,更不会以消灭对方为根本目的,即使是要打仗,那也是为了应对战争,也是为了整体的利益。上一段讲到了“慈故能勇”,这种勇来源于人类的本性,因此,它可以激发人的各种能量,他们去打仗就能够取得胜利,他们去防守城池就能坚固不破,即使是一时的失败,也终将获得最后的胜利,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正义之师是战无不胜的”。从个体的人来说,如果丧失了“慈爱”之心,就是丧失了人的自然本性,也就是丧失了在社会(人类系统)中的共性,其所作所为就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背离,就得不到他人与会力量的支持,如果他再去发动战争,其结果必然是以失败而告终。在生活中,一个人如果丧失了慈爱之心,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与他人争强斗狠,总想置他人于死地,就必然会遭到大家的唾弃,最终走上不归路。人之所以能够健康快乐地生存与生活,就是因为上天赐予了人以慈爱之心。“善良”,是最好的保人平安的“保护伞”。
道虽然很大,有时候让人无法把握,但这一章要告诉大家:只要把握住了“三宝”,就是在修道,即培养一颗慈爱而善良的心,培养珍惜万物又而节俭的品德,树立不突出“自我”的意识。然而,生活中总有一些人把修道弄得神乎其神,际上他们自己也没有明白修道之要妙,如果他们再故弄玄虚,那便是害人害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