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九章
原文: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治国的政策要宽厚,做人的态度要宽容,这乃是大道赋予人类及个人的天性,应该好好坚持和把握。虽然大道赋予了人宽厚、宽容的天性,但人却因为各种欲望的牵扯而走向自私、刻薄,这就是“迷”。因此,我要唤醒人们,特别是那些掌握着权力的人们,他们应该以大道的法则来制定政策,以大道的法则来修养自己,只有这样天下才能太平,人类才能长久。
“治人事天,莫若啬。”这句话的意思是:治理百姓和侍奉上天,没有比“珍惜”更好的了。对古代君王来说,只有两件大事,一是治理百姓,二是侍奉上天。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人类只是天地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而且是天、地养育了人及世界万物,天地就像人类的母亲一样,是需要人类恭敬和侍奉的。“治人”的目标就是让人人平安,家家和睦,国家兴旺,天下太平,这是人类社会层面的事情。“事天”,就是把人类当成自然的一部分,要关爱自然、爱护自然。在古时候,人们还相信天上有神灵在控制着整个自然及人类,所以,人类的行为必须按“天”的意志去行事,这就叫事天。这一意思也正是中国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虽然天地人乃至世界万物都各有差别,但这一切都在“一”中,而“一”也贯穿在世界万物之中,这里所讲的“珍惜”,就是要珍惜这个“一”,这个“一”既讲的是世界万物的统一性,也讲的是自然赋予世界万物的“天性”,自然也正是因为世界万物原本的天性而形成的一个整体。
“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这句话是说:懂得珍爱天性,珍爱天赋,就是及早服从于大道,服从于大道就是注重行善积德,注重行善积德就可以通达万事万物,通达万事万物就能够超越自我。古言有云:“天人本一气,彼此感而通。阳自空中来,抱我主人翁。”就是说人虽然与世界万物有差别,但在大道的层面,人与万事万物都是相通的,真阳之气是在不断与我们人体进行交换的。这个思想,在西方就体现为伊利亚·普里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即系统通过与外界的物质能量的交换来维护系统的平衡,在中国就成了人们修养的一个基本原则,即人通过气与自然进行“气”的交换,就能达到不断认识万物并利用万物为自我服务的目的。能做到这样,是因为万物之性与人之本性都是由天而赋,具有同一性和统一性。从系统理论的观念来说,人与世界万物都具有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个体的人实质上是通过一个个“联系”与世界万物连接在一起的。这些联系从客观上来说,它们从一个人出生后就存在,只是它们还需要个人的后天努力去建立起这些联系,而这些联系的建立过程就是行善积德。当然,要建立联系必须按事物的本性及规律去做,才是正确的联系,才是真正的行善积德;否则,不能称之为行善积德。“德”,就是将那些潜在的“联系”变成了实际的“联系”。当这些联系不断地建立起来的时候,人们就可以去通达周围的事物,就能得到一个“整体性”的“我”,就能超越个体的“自我”。
“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当你的修养能够通达万事万物时,你就有能力去治理一个国家。而懂得了治理国家的根本,就能让国家长治久安,让天下永久太平。“莫知其极”,就是体道过程中由内及外、由近及远地去认识大道的一种领悟。人们习惯上总是容易意识到单独的“自我”,把自己独立于万事万物之外,这种习惯在笛卡尔、牛顿建立了机械唯物论后持续了几百年,直到 20世纪“整体有机论”的思潮产生后,这种习惯才开始动摇,但其惯性仍然很大。现在,很多思想家和科学家都接受了“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也即“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思想。如果我们从个体的人出发去寻根问源的话就会发现,个体后面有着许许多多的条件在支撑着它的存在,离开这些支撑,个体是无法存在的。举个例子来说,一朵花开放了,它后面必须有树枝支撑着,旁边还有绿叶衬托着,而树枝又是连在树干上的,树干下面还有树根,树根扎根于土壤,土壤紧连着大地,大地由地球驮着,地球绕太阳飞行着,太阳系又在银河系中运行,如此推下去不知其极。虽然说是“不知其极”,但却在一定范围内知道了事物的来龙去脉,当一个人修养到能够明白一个国家的来龙去脉时(包括空间上的和时间上的),那他就有能力去治理好一个国家。
从系统理论来看,一个国家是由很多要素组成的系统的集合,这要求国家的治理者不仅要看到人的要素,还要看到与人相关的其他要素,比如地理环境、物产资源、气象规律、风土人情等,而且要明白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其实,这些关系早就存在于自然之中,存在于人与万事万物的本性之中。理清了这些关系,并正确地认识它们和运用它们,就找到一个国家的根本,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治理国家的问题。还是拿一棵树来作比喻,要想让一棵树长得茂盛并开花结果,光从树干、树枝、树叶上(表面上的东西)下工夫是肯定不行的,还得给树的根部松土、施肥,甚至在我们种植这棵树之前就得考察种植地方的地势情况、土壤的肥沃程度、阳光照射情况等。地势太低,下雨时容易被山洪冲跑,土壤太贫瘠,即使靠人工施肥也不会长得很好,如果树木得不到阳光的照射,恐怕是很难开花结果的。这些就是“根本”上的功夫,是种植好一棵果树最重要的事情。树的根向土里扎得越深,树木吸收的营养就越充分,就越能生长的茂盛,这就是长治久安的道理。
“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这句话的意思是:这就是只要深培其根、稳固其柢就可达到长生永久的道理。柢是根的最粗的部分,也是与树干相联结的部分,主要起到把树木固定在土地上的作用,柢也称作直根,其他在下面的根称作细根,主要起吸收营养的作用。这句话是对这一章的一个总结:做人做事,要珍惜天性与天赋,并按天性去行事,就叫做积德,积德就像给树木培根固柢一样,是长治久安的根本方法。这个法则不仅是治理国家、事奉上天的根本法则,也是人们为人处世、尽享天赋的根本法则。不管人们在具体的人生目标方面有多大的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与理想:健康长寿、快乐幸福,就像大树那样,枝繁叶茂、硕果累累。
人生的根在哪儿?人生的柢又在哪?前面我们讲过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网络,个人通过各种“关系”扎根在这个网络中,因此个人的根与柢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之中,个人通过这些“关系”从社会中汲取营养,并由此维护个人的生存与发展。而这些关系就在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中,像亲情关系、工作关系及其他社会活动关系等,这些是一个人生存发展所必须具备的条件。维护了这些关系的正常与畅通,个人就能生存。所以,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一些关系做出了一些具体的规定,比如: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等(《礼记》)。当然,这些规定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它对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作了一定的梳理,对家庭和谐、社会稳定起了积极的作用。对个人的成长生存与发展来说,脱离了这些正确关系,个人的生存与发展就会出现问题。这些关系的正确与否,是人类在生产与生活实践中不断总结出来的,也许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会有不同的评判,但其根本的东西离不开自然的赋予,即离不开人的本性。一个人如果想正确地发展自己,必须从珍惜这些关系开始,保持这些关系的正常与畅通,才能让自己扎根于社会,并从社会中汲取营养。
从资源和能源的使用上来说,就是要节俭。现代的人类社会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需求,毫无节制地在开发使用自然之中的不可再生资源与能源,这不仅对人类来说是一个灾难的开始,对地球上其他生命来说,更是如此,大量物种的灭绝,其实是人类未来命运的一个预兆。在 300多年前的人类,人类科技文明还不是很发达,人类的消耗完全可以由自然的再生资源与能源来供给,地球上不存在真正的“环境污染”。但现在不同,人造的东西很多,不仅是地球无法消除它们对环境的污染,就是人类本身也无能为力。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总有人幻想寻找新资源与新能源,但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必然是越来越大,危险等级越来越高,最终对人类并没有什么好处。比如现在的核能应用,只是让人类享受了更多的物质财富,但对核废料的处理却成了难题,而且不论出现什么样的高科技,它们对人类的精神发展,似乎不能起到什么更好的作用,就像一些人所说的:现在汽车的飞速发展,根本没有给人带来更多的空闲,反而让人越来越紧张。因此说,人类挖空心思去寻找新资源与新能源,不如做适当的节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