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五十七章

《道德经》第五十七章

 

原文: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玄同”强调为了整体的利益,修道之人必须深入大众,和光同尘,和大众打成一片,并引导和带领大众走上通往太平盛世之路。然而,“和光同尘”会在一些人的眼里有“放弃原则,迁就大众”之嫌。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这句话讲一个国家在正常状态下应采取的政策,在战争状态下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在参与天下大事时应采取的态度。意思是说:要以正“道”来治理国家,要以奇“术”来用兵打仗,要以相安无事来立足于天下。这一章是针对君主和帝王来说的,前面我们说过修道之人都要把自己看成是大众之中的一员,这其中必然包括各邦之君主、各国之帝王、君主。帝王虽然有自己独特的地位与权力,但他们也有与之相对等的责任,如果他仅享用其地位与权力,而不尽其相对等的责任,那么他迟早会“自绝于人民”。当然,会这么去做的人,他就根本没有明白,根本没有得道。

何谓“正”?“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清静为天下正”,一个是从整体性上来谈的,一个是从人的本性上来谈的。从整体性上来说,“正”就是要把邦、国看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其下的各个部分、各个单位及所有的个体在一个正确的位置上,同时使它们之间建立一种有机的联系,这些联系要以规章制度、法律法规等形式来进行保护和规范,使得“士农工商”之间相互支持,相互制约,共同发展,使全体成员受益,因此,“正”亦 “政”也。而从人的本性上来说,“正”就是清、静,清者明也,不暗藏也,静者归根也,守本分是也。也就是说,“以正治国”是要以国家的整体(所有个体的统一)利益为目的来制定治理国家的方针、政策,以及法律、法规,并公之于众,成为全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规矩。这些规矩应该简单而明了,使每个人都能清楚明白,同时,还应该符合人的本性,让人能够自觉自愿地遵守,这就是“正”的含义。

“以奇用兵”,作为有道之君王是不应该发动战争的,但是有了战争就不得不应战,一旦开战了就应该力争取得胜利,或者以其他某种特殊的方式来结束战争。“奇”就是让人意想不到、出乎意料,是与前面说的“正”相对应的。“正”是可以公之于众的,而“奇”是不能让敌人提前知道的,“正”是要求与大众正面相对的,而“奇”是不让敌人知道自己的真实意图的。“正”是以真实、诚信为基础的,而“奇”是以真示假,以强示弱,“围魏救赵”,故意掩盖战略、战术目的,以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因此,“治国”是要使国家安定、人民安全的,而“用兵”是要迷惑敌人、扰乱敌人的,它们根本目的是不一样的,所以,在方法上它们也是截然不同的。《孙子兵法》是中国人用兵的奇书,其中有云:“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这段话的意思是:战争本来是一种诡诈之术。所以,能战而示之软弱;要打,装作退却;要攻近处,装作攻击远处;要想远袭,又装作近攻;敌人贪利,就用小利引诱;敌人混乱就要攻取;敌人力量充实,就要防备;敌人兵强卒锐,就避其锋头;敌人气势汹汹,就设法扰乱它;敌人谦卑就要使之骄横;敌人安逸就要使之疲劳;敌人内部和睦,就要离间他们。总之,要在敌人没有防备处攻击,在敌人料想不到的时候采取行动。这是指挥家制胜的秘诀,不可预先讲明。

“以无事取天下”,与“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是一脉相承的。“取天下”是谈修养者应该修养到的境界,而这里是谈国与国之间的对外政策或策略,要想天下无事,就要国与国之间无事,要国与国之间无事,就要各君王都做到清静无为,特别是对于天下之共主——帝王来说,做到无事更为重要。前面讲过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些就是无事取天下,如果帝王、君王们特别崇尚选拔圣贤而又不公平、不公正,必然引起非议和争执;如果帝王、君王总是喜欢那些难得之货,就会拼命向民间去搜刮;如果帝王、君王总是考虑如何满足自己的欲望,那天下所有人的欲望都会被激起,从而导致天下大乱,盗贼横行。黄元吉先生有云:“天以无为而尊,人以有为而累。我若居敬行俦,不繁冗以扰民,不纷更以骚国,但端居九重之上,静处深宫之中,斯民日迁善而不知。为之者且淡定为怀,惟以诚意正心为事。而孰知正一己即以正朝廷,正百官即以正万民,皆自此静镇间来也。万民一正,各亲其亲,长其长,无越厥命,永建乃家。于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仓箱有度,俯仰无虞,而民自富矣。若此者,皆由上之人,顺其自然行所无事,有以致之也。”

“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这句话是说,我为什么能够知道这些事情呢?是依据以下的观察而得来的:天下制定的禁忌越多,老百姓就越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就越容易混乱;人们的技能越多,各种奇怪的东西就会不断涌现;颁布的法律越多,盗贼就越多。这一段是对“无事取天下”举的反例,让大家知道以“有事”取天下的危害。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忌讳什么?为谁忌讳?这是问题的根本。帝王拥有各种特权,但如果这些特权没有用在保护老百姓的利益和天下整体的利益上,而用在了保护自己和宗室的利益上,那么就必然会出现很多禁忌。比如取名字,平民百姓名字与他们完全一样,或读音或谐音相同,都不行。如果是新皇帝登基,名字犯了忌讳,就是 80岁百姓也得改名,否则,就有杀头之危险。当然,忌讳绝对不是在起名字这一个方面,在政治思想上的封建禁锢,层出不穷,尤其以“文字狱”最为残酷。忌讳越多,老百姓就越不敢有所作为。更有甚者,一些人靠抓住别人在这方面的失误去邀功请赏,这就会搞得人人不得安宁。在这种社会环境下,谁还能安心搞生产,人民焉有不贫之理?

“人多利器,国家滋昏。”社会上为什么要拥有那么多武器?就是因为公理、正义得不到伸张,人们已经习惯用武力来解决问题,或者说,官府昏庸,政治黑暗,只剩下以武力镇压解决问题,老百姓只有奋起反抗,官逼民反,以武力反抗武力,遂天下大乱。故“人多利器”根本的原因在于帝王、君主们的昏庸和腐败。

“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伎巧,是指人的技艺或技能。“伎巧”一方面促进社会进步,另一方面则加速“奇物”的滋生和发展。奇物是指不平常之物,稀奇之物。平常之物是指那些“为腹不为目”的东西,即能满足人们正常生活需要的东西。而奇物就是那些“为目不为腹”的东西,供人好玩、好看、好听的东西。现代科技的突飞猛进,不能不说是“人多伎巧”,现代社会的“奇物”,也不能说不多,但它们到底给人类带来了什么,这正是很多人在思考与探索的问题。科技带来的文明,在很多方面满足了人的感官需求,同时也在不断地刺激人的感官欲望。然而,奇物的众多,并没有真正解决人类的根本需求(身与心和谐后的整体性要求),相反,它们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紧张,带来了意识上的畸形和价值观的偏离。比如,现代物品的各种包装,它们往往被人们搞得异常华丽,甚至超过物品本身的价值,但实际能用的东西只是物品本身,包装总是在被遗弃。这样既浪费了资源,又破坏了环境,特别是那些化工产品的包装物,它们对环境的影响,可以说是短时间内难以消除的。还有一个意思,就是“奇物”出现后,让正常物品变得不受重视,比如粮食、蔬菜等对人类生存来说,比手机、电视更为重要,但它们往往不值钱,这就是人们说的“管人们生死的只能受贫穷,而管人们娱乐的则能享富贵”,这种行业上的不平等,正是由于人类意识上的“猎奇”而带来的,而现代科技则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

“法令滋彰,盗贼多有。”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法令是一定需要的,但法令太多、太滥、太严酷,就会适得其反。“彰”,是彰显,“滋彰”,就是突出而滥用的意思。黄元吉先生说:“三代盛时,君皆神圣,民尽淳良,令悬而不用,法设而不施,所以称盛世也。今则法网高张,稠密如罗,五等刑威,违者无赦,三章法典,犯者必诛,顾何法愈严而奸愈出,令愈繁而盗愈多乎?盖德不足以畏民志耳。古来民之职为乱者,未有不自此刑驱势迫使然也。”这话是说,君王们制定的法令太多、太严了,而自身德不足以服民众,百姓民不聊生,水深火热,为了生存岂能不为盗?因此说,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还有,过于严厉和过度渲染的法令,总是会刺激那些自以为是的人的心理,他们会在与那些执法人的斡旋中找到乐趣,这些人成为盗贼并不是为生活所迫,他们是在追求一种刺激,如果社会有个风吹草动,他们可能就是引起社会动荡或社会变革的根本力量。

“我无为,而民自化。”如果统治者能够清静无为,心神笃定,心态平衡,就不会被“名”的意识所左右,他的所作所为就能依据事情本身的需要来进行,所以他与周围环境乃至天下达到了浑然一体状态,其中没有丝毫用意去突现自己,“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在这种大的环境下,百姓自然都会化育自己,不需要你去设置众多的禁忌。这里面确实有个问题,总想成为圣人的人,却不能成为圣人,而不执意要成为圣人的人,反而就成了圣人,这就是“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固能成其私”的道理。

“我好静,而民自正。”如果统治者喜好清静,或者能够清静,就不会去猎奇,就不会因为自己的喜好,让他人忙于应付。相反,如果统治者追逐声色犬马,喜欢奇珍异宝,喜欢古玩字画,喜欢莺歌燕舞,那么下面的官吏焉有不讨好之理,百姓又岂能安分守己?

“我无事,而民自富。 ”“我无事”的“事”,是指那些劳民伤财、兴师动众之事。清静无为,老百姓就能安居乐业,自然就富裕了。

“我无欲,而民自朴。”统治才能够尊道修道,无欲无为,百姓则自然回归于淳朴。纵观历史,“天下没有难治的百姓,只有无道的昏君”!

点击数:2924  录入时间:2013/11/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