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五十四章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建功立业,流芳千古,”这也许是人们意识中“自我价值实现”的最高境界,像圣贤、名人、伟人、才子、英雄、富翁,等等,它们不只是一个名词而已,而是一个人价值的体现,因而,就变成了人人都向往并为之奋斗的目标。照常理来说,这并没有什么不好,也许正是因为有这种追求,人才会有积极向上的内驱力。可现实中能成为上述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是极少数,这就说明不是有这样的追求,就能得到这样的结果,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去做。丰功伟业表面上看好像是个人奋斗的结果,但实际上它后面隐藏着很多玄机,而最主要的玄机就是:其所作所为是否合道,即是否合乎自然发展规律、是否合乎社会发展规律、是否合乎人性本有的规律,合道了就能有所成,不合道就不能成。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这句话的表面意思是:善于建筑者,他修造的建筑物不会因为基础不牢固而倒塌,善于抱定东西的人,是不会让他抱住的东西脱离自己的。如果把后面一句“子孙以祭祀不辍”联结起来,上面的解释就有问题了。所以说“善建”、“善抱”只是一种比喻,“建”是指建功立业,为大家做事情,为后世创基业,而“抱”是指团结他人、凝聚人心,为社会定制度,为后人树典范。说得更明白一点,这一章的善建者和善抱者,重点指统治者,或现在说的领导者,他们应该在求道修身上作出榜样,成为楷模,这样才能影响和带动众人。所以,这句话应该解释为:善于建功立业者,其功德不会荒废,善于凝聚人心者,其精神不会散落,所以他们得到子孙后代从不间断的祭祀。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道德“五修”与儒家说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修养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其立足点都是“把世界看成是系统的集合,个人是最基本的系统单位,是‘家、乡、邦、天下’这个多级网络中的一个结点”。这里面有两个层面的意思,第一个是网络的层次性,修养要从最基层开始修,修到哪一层就有哪一层的功夫(或者像佛教说的果位);第二个是网络的整体性,不论怎么去修,整体的原则是任何个体绝对应该遵从的。通俗一点讲,所谓的“修”就是修道,就是要以道养生,以道齐家,以道安邦,以道平天下,其理相同,其法相同,但各修各得,每个人所得到的不尽相同,不同阶段也有不同的收获。比如,孔子有云:“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些是孔子对自己修道过程和所取得成果的描述。

“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前面说了,修道是一个系统工程,有层次性,就像上学一样,也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先从基本的东西学起。修身既是修道的开始,也是修道的最终目标。修道就是要把个体的人,从意识、思想、感觉乃至灵魂纳入到整个自然中,而个体是修道的载体,离开个体也就无所谓修道了。修身的“身”字,不是指人的躯体,而是指人的整体,包括肉体、情感和思想,是一个三位一体的系统。这个系统又处在一个多层次(家、乡、邦、天下)的系统中,所以,从根本上来说修身也有一个内外兼修的问题,不能把“身”孤立在系统之外。用现代话来说,修身既是自我保养、自我学习、自我调整的过程,也是不断与家、乡、邦等社会系统相融合的过程。潘朝东先生说过,修养的最终目标是要达到“三个和谐”,即人的身与心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同时指出,在修养的过程中,要做到两个“四善统一”,即善的动机、情感、方法与结果的统一,善内、善外与善始、善终的相互统一。这些要求体现了现代修养学的精要,是当代系统理论在自我修养方面的重要突破和发展。

如果把个体的人当作“家、乡、邦、天下”这个系统中的基本元素的话,那么,基本元素的健康与强大,就是整个系统运行稳定和发展有序的标志,也是任何一级子系统建设的目标。因此,“让所有的人都健康、幸福”这个目标,是各级子系统与整体系统的共同目标,不论是地方,还是国家,都应该遵守这一原则。从这一层面来讲,修身也是最终的目标,“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就是说,用这些原则和方法来修身,就能使自己健康长寿、幸福快乐,这就是真正实在的获得。德者,修道之得也。用什么来衡量一个人修道的成果呢?“德”字,我们在解释玄德时,就用了“德商”这个词。“德商”更像是“网游”中反映某个人物生命力、技能和能量的综合指标。在这个系统中,有“五个”修炼等级,即“真”、“馀”、“长”、“丰”、“普”,就相当于网上斗地主的级别一样,有“贫农”、“中农”、“富农”……“宰相”,直至“帝王”等级别,它们是以打牌得分的多少来划分的。

反过来说,如果你修道修到了身心和谐的状态,即身体健康、精力充沛、性格完善、才干突出、心胸博大、智慧圆通的状态,那么就证明你修炼的方法是正确的,你的“德”就是真的。如果你修了很长时间,身体还是病歪歪的,整天精力不济,气急败坏,不学无术,还妒贤嫉能,处处不遭人喜欢,那就证明你修炼的方法是错误的,要及时纠正,否则性命难保。修身,在内修方面来说有三个方面,一是在身体方面的修为,要“勿劳尔形,勿摇尔精”,要动静平衡;二是在心态方面的修为,要恬淡虚无,要无贪无嗔,要无惧无恐;三是在思想意识方面的修为,要明白人之本性,明白人生之真谛,进而明白人生之为人处世之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通过修身,我们能了解一个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了解人的最基本、最相同的东西,从而总结出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以此去生活。所谓修到“真”德的人,就是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与客观真理比较符合的人,是一个对自己整体性理解与自我客观存在相接近的人。

 

“修之于家,其德乃馀。”人在家里的活动时间不论是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是最长的,然而,古代说的“家”不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三口之家”,而一个大家庭或大家族,三代同堂、四代同堂什么的,这里面又是一个新的关系网。如果你是个刚出生的小孩,你上面有父母,父母的上面还有祖父母,还有什么七大姑、八大姨之类的,而且人是在成长的,你的角色也会不断地变换,甚至是重叠的。例如,你既是你父母的儿子,同时又是你儿子的父亲。人们常说“养儿方知父母恩”,是说我们在没有生养孩子以前,是很难从父母的角色上来理解养育之恩的。

这也说明,在一个家庭中因为每个成员的角色不同,其对待同一事物的看法和想法也不尽相同。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一个人如果没有某种经历,就很难有与那种经历相关的体验。所以,在“家”这个系统中,有小的,有少的,还有老的;有男的,有女的,这表明在这个系统中成员之间既有年龄的差别,也有性别上的差异,而且还可能在性格、才干、体质等各方面也有差别,因此,对一个修道之人来说,用自己的功夫、言行去协调各种关系,维护家庭的稳定与发展,并使家庭每个成员都得到各自的发展,就成了修道的目标。

对一个家庭来说,有一条“亲情”线在无形地维系着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这也是人们把“家”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依据。家作为一个整体,其成员的基本情况和自我发展规律都比较复杂,小的要抚育,少的要培养,大的要干活,老的要赡养,而且每个成员几乎都要体验家庭中的相应角色,这就要求“家”必须有一定的规矩才能保证其正常的运转。不论“家规”如何之多,但其核心都不离“爱”,爱是自然赋予人的最根本的人性,因为有爱,才会有谦让,才会有忍耐,才会有宽容,才会有委曲求全,才会有无私奉献,等等。在“家”这个整体中,充分体现了“你即是我,我即是你”的辩证观念,爱他人就等于爱自己,所以在一个好的家庭中,成员之间并不会过多地计较利益得失,都会按自己的职责去做好自己的事情。当然,家庭成员之间也不可能没有矛盾或纠纷的发生,但只要把“爱”这个核心抓住了,其他事情都好办了,如果没有“爱”,“家”也就不称其为“家”了。因此,当我们用修道的方式来齐家时,我们得到的是爱,是一个“家”的整体意识,这个“德”便称之为“馀德”,也就是说,你的德不仅够你自己用,而且可以用来齐家,故此便称作“馀”。

 

“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乡是比家大的一个系统,它是由若干个家组成的,而邦又是比乡大的一个系统,它由若干个乡组成的,而天下就是由地球上许多个邦组建起来的一个超级大系统。随着系统的级别不断增大,人口会越来越多,地域会越来越大,同级系统与同级系统之间、子系统与母系统之间、母系统与孙子系统之间的矛盾会越来越多。也就是说,要治理好一个乡,比管好一个家难度要大,要治理好一个邦,又比治理好一个乡难度大,而要治理好天下,其难度就更大。所以说,修道修到与乡同呼吸、共命运,其德可称“长”;修到与邦同一体,其德可称之为“丰”;修到与天下同一心,其德可称之为“普”。至于如何在乡中修长德、在邦中修丰德,在天下修普德,那是具体的事情,这里不再细说,但万变不离其宗,所有的修行都是要以“道”为根本,以国富民强、天下太平为衡量标准。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真”、“馀”、“长”、“丰”、“普”这些修道级别,从表面看好像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在修行,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的修行能让一个大家庭得到和谐发展,最起码这个家庭的秩序是符合道理的,其成员中也必须有绝大多数人自愿遵守家庭规矩才能达到的,也就是说一个有“馀”德的人,其下面是有许多有“真”德的人在支撑着的。同样,一个和谐的国家也是有许多“长”德、“丰”德的人在支撑着的,并不是说只要有一个有“普”德的人,就能把天下治理好了,这是完全错误的。道要得以实行,就得在各个系统中得以贯彻,天下有道时,“得道”之人就多,只是所得的级别不同而已,但同样是得道了!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这句话的意思是:因此,我以修到的“身”的整体观念和感受去了解人,以修到的“家”的整体观念与感受去了解家,以修到的“乡”的整体观念与感受去了解乡,以修到的“邦”的整体观念与感受去了解邦,以修到的“天下”的整体观念与感受去了解天下。我为什么能知道天下各种事情的缘由始末,用的就是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到底是个什么样的方法呢?能否用简单的语言说得更清楚一些?当然可以,这一章说到了修道分为五个层面,但归到一点上来,就是修道者对五级系统的把握,这种把握是理性与直觉的统一,是一种功夫,就像中医大夫一样,给人把把脉就能知道这个人的身体状况。修身好的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那些善于养生的人,他们通过修炼,可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了如指掌,稍有不适,自己就能感觉到,并由此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心情等,有必要再去寻找大夫帮忙。所以,很多修道之人,他们可以长年不求医问药就能保证自己的健康,因为他们练到了这一层功夫,对自己的身体状况非常了解,一旦出现些小问题就能进行自我调整,不至于积小病而得大病。

“功夫”一词是中国特有的,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包括理性思维能力和直觉思维能力。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实战”能力,或“实操”能力。我们可以通过学习而知道许多有关身体的知识,但这不是功夫,如果你不通过实践,你就在感觉上体验不到经络、脉络的具体位置,也体验不到“气”在体内运行的状况,你得到的只是知识,它没有变成功夫,如果你想要让它变成功夫,就得进行相应的训练。对“身”的修炼是如此,对“家”、“乡”、“邦”、“天下”的修炼也是如此,你可以从先辈那里学习有关“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各种理论,但重要的是你有没有那种感觉,有没有那种功夫,在家有“家人合一”的感觉,在乡有“乡人合一”的感觉,在邦有“邦人合一”的感觉,在天下有“天人合一”的感觉,这种感觉是训练出来的,而且是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训练出来的,一旦感觉出来了,你就能建立新的理论。这就是所有修炼方法的秘籍:与你所在的系统达到一致,感悟到个体与整体的统一。也可以说,修炼就是一种超越,不断超越“自我”,从低层次的“境人合一”向高层次的“天人合一”进发,最终达到与大道合一的境界,这才是修道的路径图。

这一章我重点强调两点:第一,“五修”要从统治者、领导者做起,他们应该成为楷模;第二,踏踏实实“实修”,要从修身开始,然后在治理家、乡、邦、天下的范围内继续实践,以造福社会,造福百姓,从而“子孙以祭祀不辍”。

点击数:2517  录入时间:2013/11/1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