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五十三章
原文: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非道也哉!
当我通过内修达到一种内心平静、灵肉合一的状态时,就能明白世界万物之“小”,而这个“小”,就是大道在世界万物上的具体显现。这就是说,明道并不是只知道世界本体之道,也要明白世界万物之道,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要明白世界万物的运行规律。明道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而是一个由渐修到顿悟,再由顿悟到渐修,最后达到明白的过程。渐修是一个不断去除私欲和污染的过程,而顿悟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思想状态,因此说,明道是修道的结果,渐修是手段,顿悟是目的,用现代语言来说,这是一个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回到实践的过程。所谓的明道,一个是明白本体论上的大道,一个是明白方法论上的大道。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这句话的意思是:随着修道的不断深入,使我有了更加坚定的信念,要想走在大道上,最需要防范(最可怕)的就是个人的作为。这个“知”,当信念解。当我们静下心,达到人心与道心相沟通的状态时,我们不难发现,大道有着它自己的运行规律,有它自己的呼吸、脉搏,而世界万物在它怀抱中井然有序,就像一棵小草生长一样,那么自然而然,让人不忍心轻易打扰。有人又要问了:“您说得不对,现在的小草,由人工种植的比自然生长的还要好,怎么能说人的能动性是违背大道呢?”这个问题问的很好,我不反对“为”,但我反对在欲望驱动下的作为,“为”不能只站在个体的利益上,不能只站在眼前的利益上,而且要站在“整体”的利益上,要站在长远的利益上,因此说,同样是为,其结果是不同的。以近代科学为基础的现代西方主流文化,是一种满足人类个体欲望的文化,而在这种文化下的人类行为,已经让人疲于应付而不得闲暇,甚至是欲罢不能。
需要指出的是,人类在享受自己创造的成果的时候,却在丧失享受自然成果的本能,甚至是破坏自己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让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越来越恶劣。例如,现在的空调,为了让室内的局部环境温度降低,却把大量的热气送到了大气中,使外面越来越热,这不仅使人在外面时感觉到更热,而且让人的机体的耐热性大大减弱。还有汽车、飞机等运输工具,本来是为了缩短距离,减少人们行走的时间,有更多的时间可以来享受生活,可实际情况呢,人们更加忙碌了。回顾人类近 300年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人类的行为已经让地球面目全非了,人类现在很难得到它的护佑了,因为它自己也病得不轻。同时,人类自身也越来越失去自由了,那些原来做过的事情,又反过来牵扯着他们,无休无止,不得自拔。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非常平坦,非常平凡,而人却喜欢独辟蹊径,喜欢非凡。在第五章讲到“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意思是说,在大道那里,世界万物都是平等的,没有谁高谁低、谁重谁轻、谁贵谁贱、谁美谁丑之分,所谓的高低贵贱、重轻美丑,都只是人的思想意识,这个观点已经说过。世界正是因为有花、有草,有树、有木,有山、有水,有土、有石,有禽、有曽,有鸟、有鱼,等等,才显得丰富多彩,生机盎然。然而,人的意识则不同,人有鉴别心,有好恶感,特别是人的创造性会让人在自我观念中陶醉,甚至是麻木。“大道甚夷”,是一个比喻,大道像我们走的大路一样,很平坦,没有什么崎岖,人要是在大道上走,就可以很容易到达目的地。但人走在平坦大路上总会觉得缺点儿什么,感觉没有什么意思,因此,他总想追求一些奇迹,追求一些刺激,因为他们不做点儿什么,就不自在,哪怕是做点儿选择,也能满足自我意识的要求。当人们的自我意识越强烈的时候,他就越容易忘却他人的需求、忘却事物的发展规律,也就越容易欺骗自己,什么长生不老,什么万寿无疆,什么独霸天下,什么万众朝归等妄想,他也都信以为真。
奥修谈到过人的大脑有追求不平凡的特性,很有意义。正是因为人不愿认同平凡,才生出许多人为的“事情”来,累人累己,损命折寿。奥修是这么说的:
每一个头脑都在寻求某种非凡。那就是自我:总是试图成为特别的人,总是害怕无足轻重,总是害怕空,总是试图用任何东西来塞满内在的空隙。每一个人都在寻求非凡——这就产生了烦恼。那是不可能的。无足轻重是你的本性,你就是用无 (non-being)做成的。不管你怎样尝试,你都不会成功;连亚历山大大帝都失败了。你无法成为重要人物,因为这在事物的本性中是不可能的。你只能成为无足轻重的人,但是做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并没有任何不好;事实上,你一接受你的无足轻重,快乐马上就从你的四面八方流溢出来——烦恼消失了。烦恼是自我的影子、是充满野心的头脑的影子。烦恼意味着你在做一些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因为你失败了,所以你感到烦恼。你在做一些不自然的事情,你试着去做,然后失败了,所以你感到沮丧、烦恼。
地狱不是别的,就是一个不可能的、不自然的努力的终极效果。天堂不是别的,就是变成自然的。
你是无足轻重的人,你生来就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没有名字,没有形式。你死了也将是一个无足轻重的人。名字和形式只是在表面上,你在深处就是一个广大的空间。那是美丽的,因为如果你是重要人物的话,你将是有限的、被限制的,你将是一个被囚禁的人。不,上帝不允许这样。他赐给你无足轻重的自由——无限的、无止境的。然而你没有准备好。对于我来说,开悟就是这样一种现象,去认识、去了解、去接受人是无足轻重的事实。突然间,你停止尝试不可能的事情了。突然间,你停止用你的鞋带把自己拉上去了。你了解到这种努力的荒谬——你就停止了。欢笑传遍你的存在,你顿时变得平静而泰然,正是那个想成为重要人物的努力在制造麻烦。
正是因为认同平凡,才能成就非凡。平凡是大道的特性,而非凡是大脑的特质,只有什么事情都按平凡(道)去做,才能成就“非凡”。客观上的“非凡”是由“平凡”累积而成的,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从平凡入手是永远达不到非凡的。可生活中人人都想成为非凡,成为重要人物;因为成为重要人物,就能有条件满足自己更多的个人欲望。我们不妨看看一些君王都做了些什么:“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馀;是为盗夸。”因为他们没有节制自己的欲望,朝纲尽废,官吏腐败,粮田荒芜,无人耕种,粮仓空虚,民不聊生。而官吏却锦衣玉食,挥霍浪费,大量搜刮财物。造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惨状。这哪里是在领导国家,这些统治者是彻头彻尾祸国殃民,真正是背道而驰。
在周王朝末年,诸侯纷争,朝纲荒废,人们欲望膨胀,特别是君王们的心计都用在如何称王称霸上,他们不断地发动战争去掠夺他人的地盘和财富,以满足自己变大变强的私欲。即便他们发展经济,也不是去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是用实力去征服他人。那时候很多人的私欲膨胀到极点,不仅是要求在今生今世称霸世界,还企求自己长生不老,企求自己霸业千秋万代。秦始皇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他在征服了其他诸侯后,私欲膨胀得像个疯子,一方面让人去寻找“长生不老药”,另一方面让人修建豪华的地下宫殿,这本身就是个矛盾,反映出他贪恋而又恐惧的心理状态。他本想让其霸业永存下去,但实际上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什么原因?因为他的行为就是“盗夸”行为,根本就没在道上。相反,我们看看三皇五帝,他们一心为民,燧人氏发明“钻木取火”,让人们结束了饮血茹毛的生活;伏羲氏发明结网捕鱼之法,让人们生活有新的食物来源;神农氏教人耕种,开启了人类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同时,他还尝百草而识草药,为人们的健康带来保障;黄帝发明车辆、文字等,造就了人类文明的一个新时代。他们的德业佩天,自然万古流传,让后世万代祭祀不辍。
有人提出:欲望是人人都具有的,如果没有了欲望,人还有什么生存和生活的动力啊?在第九章我们讲过需要与欲望之间的差别,需要是可以满足的,就像吃饭一样,饿了你就吃,吃饱了饥饿感就没有了。但欲望不一样,叫“欲壑难填”,今天想吃鱼翅,明天想吃燕窝,后天想吃熊掌,等等,他吃饭不是为了填饱肚子,而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而这种“贪欲”,表现在权力、地位、名誉等方面,则显现出更加的疯狂和残忍。特别是权力之争,中外历史证明为争皇权,父子相残,兄弟反目比比皆是。
修道者应该引起警戒,道在平凡中,而不在非凡中。如果有什么非凡的话,那也不完全是个人奋斗的结果,而是个人的行为与道相吻合而产生的结果。如果有人把功劳完全归功于自己,就会“自我”膨胀,就会胡作非为(好径),最终必将遭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惩罚。所以,一个好的君王应该以百姓的需要为自己的需要,把自己的需要纳入整个集体之中,带领大家走在康庄大道之上。那些流芳千古的人,正是因为他们合道而行,放弃自我欲望,把毕生精力用于造福人民,才得到了子孙后代永久的纪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