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三章
原文: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针对战争四起、生灵涂炭的社会局面,我大声疾呼:“强梁者不得其死。”这不仅是我自己的心声,也是以往圣贤们的心声,是所有热爱和平、热爱生命的人们的心声,也是整个人类的心声,而且这是大道对人类发出的殷殷呼唤。
有人说:“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这是自然本身的规律,“弱肉强食”几乎是动物界的普遍现象,为了生存使自己不断强大,保全生命,这有什么不对?这话确实没错,维持和保全生命是任何生命都具有的本能!我也不知道老天爷为什么要造就这么一个生态环境,造了植物,还要造动物,造了食草动物,还要造食肉动物,使得地球上充满了血腥味,这是因为老天爷自身就存在着残忍的一面,还是不得已而为之?或者说所有生命对老天爷来说,本来就毫无意义?也许一切所谓的“意义”,都是人类意识强加于世界及万物的结果?如果这么说,那老天爷为什么要赋予人类这样的意识?人类的意识到底是“自然”的精华,还是“自然”的糟粕?这些问题不仅是我曾经思考过的问题,也是古今中外很多人思考过的问题,要想得到统一的答案,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所有这些都是“头脑”中的问题,是人作为“部分”的问题,而不是人的“整体”中的问题。当人达到自身的身心和谐,达到与社会的和谐,以及与自然的和谐时,即达到高度的“天人合一”境界时,这些问题就都消失了,这时他不再去想这些问题了,而是去充分享受自然给予的生命。动物们是否也在想这些问题,这就不得而知了。如果说动物们处于混沌的“天物合一”中,那人类就应该是走出了意识后的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
我们不能否定自然中确实存在“弱肉强食”的现象,但自然界也存在着爱,存在着互助,存在着奉献,即使是“食肉”动物,它们的“弱肉强食”也是有限制的,俗话不是说“虎毒不食子”吗?世界上也许仅仅是人类,会对同类进行残酷的赶尽杀绝,这难道不是人类意识特有的问题吗?意识是头脑的产物,它靠感官来感受世界,同时又为满足感官需求服务,当意识与感官发生不正常的互动后,欲望便产生了,欲望是需求的幻化,当需要满足后,欲望并没有消失,有时候会更加强烈,而正是因为欲望的存在,大脑才会想方设法去掠夺别人,因为掠夺是最简单、最快捷的聚集财富的办法,这就是“强梁者”问题的所在。当然,使自己强大,保全自己的生命并没有错,而使自己强大的同时让别人弱小,甚至让别人生存不下去,这就是问题。这是违背人类社会正常发展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做法,最终必然是害人害己,历史上的灾难和不幸,都是少数人头脑发昏的结果!头脑发昏就会丧失理智,就会失去爱心,最后就会在不断重复中变成疯狂。这是因为人类从动物群中独立出来后,取得了高高在上的地位,他们才把精力和心思放在对付同类上,说不定这也是一种意识上的惯性。无论如何,保全自己的生命是应该的,但由此而去侵害他人的生命,则是错误的。
人类的头脑从人的整体性中分裂出来以后,也把自己从整个自然系统中分裂出来,“自我”意识让人类以自我利益为中心,再也看不到自然与人的本质性的联系,也就是前面讲过的,人类的生存环境是一个“外我”。“外我”与“内我”的真正统一,才能是一个“真我”,这既是传统的道的观念,也是现代系统学上的观念,而这种“本质性的联系”是无形的,是意识难于理解和接受的。这与笛卡尔、牛顿的近代科学的世界观是不同的,近代科学只把自然当作客体,而我们强调的是:自然就是我们生命的本身,离开了它,我们就无法生存,破坏了它,我们就无法长治久安。分裂的头脑让个体的人把“自我”作为中心,让人们不知不觉中拥有“他人即地狱”的意识,这是“强梁者”在思想上的理论支持,这也是一切战争和不幸的根源。我不反对意识在人类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但意识脱离了整体就会走偏,就会出问题。
意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容易看到“有形”的东西和力量,而忽视“无形”的东西和力量。而自然界中,真正起着维持和保全生命的东西是无形的,“道”就是最大的无形,却支持着整个宇宙的运行。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也能发现很多这样的事情。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在古代,我们的认识有限,至柔之物莫过于风水声光等东西,而现代科学的发展,让我们知道了许许多多的至柔、至弱之物,如电磁波、X放射线、引力等。所谓的至柔之物,它们在物质形态上以表现能量和信息为主,在质量上微乎其微,在形状上没有固定形状,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其用途却很广泛。比如现在的广播、电视、手机、卫星等使用的电磁波,人体是根本感觉不到的,可它们却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便利。回过头来看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天下最柔弱的东西,能在天下最坚厚的东西里面驰骋。这里驰骋的意思也可以引申为攻克的意思。人们不是看重坚硬东西的厉害吗?而我却要告诉人们,至柔的东西比坚硬的东西还要厉害。人们常用“水滴石穿”来说明以柔克刚的事情,岂止是水,火和风也是一样,火能烧穿坚硬的物体,风能风化坚硬的岩石。
“无有入无间。 ”“无有”,并不是什么都没有,这里是指感官感受不到而又确实存在的东西,“无间”,是指无间隙的物体,像木板、墙等物体。在过去要找出“无有入无间”的例子,还需要费些心思。但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后,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如“透视眼镜”、“X放射线”、“无线电波”、“电磁波”等都可以做到“无有入无间”,物理学上说的万有引力,也是这样一种东西。对于生命来说,也许柔弱的和无形的东西更是生命所需要的营养,坚强的东西对生命来说往往是用不上的。只要我们用心看看世界万物,就不难发现,生命的产生往往都是由那些柔弱而无形的东西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而其中水被称之为生命之源。而这些柔弱无形的东西又是怎么来的?是由天地组成的“阴阳”场而提供的,因此,我们又可以把天地之“阴阳”场称之为“生命发生场”,这与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学院生物化学和细胞生物学研究员、皇家学会研究员鲁珀特·谢尔德拉克在他的构成因假说中提出的形态发生场(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物理与化学相互作用的场)相似。美国生物学家、博物学家,“社会生物学”奠基人,2010年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获得者爱德华·威尔逊(Edward O.Wilson)在《生命的未来》一书中写道:生命的总和是一层包裹在地球表现上的生物有机体“薄膜”,在科学家眼里它是生物圈,在神学家眼中它是神的创造物。它非常薄,所以在航天飞船中鸟瞰时根本就辨别不出来,然而它的内部又是那么复杂,因此时至今日,其中的许多物种仍旧未被发现。把天地描述成一个“场”,这是整体有机论的思想,是后现代科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基本点就是承认世界上一切物质都存在着本质的内在的联系,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万物一体,万有相通”的概念。对于“场”而言,场内微弱物质的相互传递,是维持场内大物质生存的前提,可见“至柔”与“无有”对万事万物的作用有多么的重要。对地球上的生命来说,维持天地之“生命发生场”(即现代人们说的生态环境)的稳定与平衡,是重中之重的事情。在人类意识的反作用对世界进行改造之前,地球有着自身的秩序,生物之间因为存在着生物链而使生物之间保持着一定程度的平衡,然而人类的活动不仅破坏了这种平衡,而且开始破坏地球自身的结构,就像一些人所说的那样:人类现在正在对地球进行“扒皮”、“抽筋”、“喝血”,使很多不可再生资源在逐渐消耗殆尽。正如爱德华·威尔逊所说:20世纪是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丰富的现实派艺术得到解放,民主与人权广泛传播的时代;然而,这个世纪从某种意义上讲又是一个黑暗与野蛮的时代,因为世界战争、种族灭绝政策和专制意识形态几乎笼罩全球。伴随着这些动荡局面,人类同时也破坏了大量的自然环境,大肆攫取地球上不可再生资源,从而加快了整个生态系统的毁坏和成千上万种已经存在数百万年的物种的灭绝。
这一章提出“至柔”与“无有”的作用,不仅仅是针对“至坚”与“至有”来说的,而更重要的是要让人们的思想意识回归于大道,因为大道有无为而治的功能,这是人类的功能无法比拟的。我们人类身在其中,所以就必须遵守大道之法则,可人们往往只执着于“至坚”、“至有”一面,而忘却了“至柔”、“无有”的一面,这是非常危险的事情,因此,我不得不大声疾呼,让人类回到大道之中来。对于人类来说,“至柔”、“无有”,还指人类品德修养、思想意识等精神方面的东西,其实,在解决人与人之间、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和难题时,用强硬的方式或武力的形式,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用尊重、礼让、友爱等方式来解决会取得更佳的效果。就像生活中我们清洗沾满油腻的碗一样,光用力是去不掉油腻的,而用热水、面汤或洗涤剂就能轻易把它洗掉。这里我不仅仅是要强调人类的精神对物质世界的改造作用,而是要强调自然整体性的无为而治的功能,虽然说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称王称霸了,但我们千万不能忘记,人类只是自然的一个部分,不能因为人类(自然的一个部分)的功能,而破坏自然自身协调平衡的功能,而这种破坏自然功能的现象,到现在已经很严重了。对现代化以前的地球世界来说,所有的物质生灭都可以通过自然本身的功能来进行平衡,死亡后的物质,在腐烂后变成肥料,帮助新的生物生长,那时候地球上并不存在现在意义上的“污染”。现代的化学产品带来的污染,已经超过了地球自身消除污染的能力,比如现在污染了的水和空气。地球已经没有能力来进行全面净化了,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人类已经患了自高自大的“大头病”,总以为“老子天下第一”,他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而为所欲为,并且在自我陶醉。例如,他们在发展经济时,以为自己创造了很多价值,而实际上这与自然创造的价值相比,真是少得可怜。最可恨的是,他们的这种创造力,正在破坏自然的创造力。爱德华·威尔逊说:如果用国内产品和人均消费来评估世界的财富,那么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地增长。但如果用生物圈的状况来衡量世界的财富,那么人类的财富在不断减少。前者称为市场经济,后者称为自然经济。用自然经济计算得出的结论与用市场经济得出的结论完全相反,这是由全世界的森林、淡水、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来衡量的。一个被称为生命行星指数(Living Planet Index)的专业术语出现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数据库中,其预测结果与大家熟悉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股票市场指标的预测结果完全相反:根据世界自然基金会的计算,该指标从 1970年到 1995年的 25年间下降了 30%,在 20世纪 90年代早期,它下降的速率已经达到了每年3%,这么快的下降速度是前所未有的。
我们已经忘记了自然“母亲”还在养育着我们,甚至是在经济领域中还在发挥作用。仔细想想,好像人类真的成了忘恩负义的物种了,就像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由于本性的狂热和自私,人类至今都没有完全清楚自己到底在干什么。”“现在,我们是否已经找到了一种方法,即使是粗略的方法,来衡量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呢?虽然任何尝试性的估算都会低估自然资本的价值,但是,不管怎样,还是让我们看一下宏观经济学研究的结果。1997年,由经济学家和环境学家组成的一个国际研究小组,对所有生态系统向人类免费提供的自然环境的价值进行了估算根据大量的数据资料,他们计算出生态系统对人类的贡献至少为 33万亿美元 /年。这个数字几乎是 1997年全世界所有国家的国民生产总值(18万亿美元)的两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可定义为:支持人类生存的生物圈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包括调节大气及气候,净化淡水,保持水土,土壤的形成和富集,营养物质的循环,废物的降解和循环,作物的授粉,以及木材、食物和生物燃料的生产。”这就是自然“无为”对人类作出的贡献。
“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这句话是说:我因此知道自然无为的好处。没有言辞的教育,自然无为的益处,是天下什么东西都赶不上的。无为,是无人为,是按自然规律办事的意思,无为之益,在上面已经讲了很多了,这里不再多说。不言之教,在第二章也谈到了,这里再从另一个角度来讲一下“不言之教”的意义。不言之教,是指不以教育者的身份来教育别人,在人们的观念中,教育者地位高高在上,而被教育者地位低下,这不是一种平等的观念和态度,很难让那些所谓的“强梁者”们所接受。而要让那些社会“强者”接受圣人之道、无为之道,是整个社会保持稳定发展中最重要的事情,也是人类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事情,所以,这就需要教育的艺术。在教育的过程中,“强梁”式的行为也是行不通的。孔子及孟子用一生的精力向诸侯们推广圣人之道,但在当时都收获甚少,然而,他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以后的中国历史中,孔孟的思想为治国平天下发挥了重要作用。当然,孔孟思想还处在正确的有为之法的范畴,可在当时的社会,君王诸侯们连正确的有为之法都没有,还能谈到什么无为之法和大道呢?在古代的一些明君中,他们自认为治国平天下的方法是:外用儒术,内用黄老。说穿了这就是有为与无为方法的统一,是内修与外功的统一,这本身就是大道的思想,但这么说,好像黄老思想只会内修,或只强调内修,这是不对的。任何理论能够与时俱进,与大道合拍,才是最重要的,又何必在乎名呢?
“不言之教”也可以说是不以教育语言出现的教育方式,那就是“身教”,而身教的本质就是“心教”,即你的爱心、道德修养、综合素质等都会体现你的一言一行上,人们自然会从你的所作所为中感受到你的魅力,就会主动接近你,就会在与你的交往中学到知识,学到智慧,甚至是其他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无为”式的教育与学习方式,是一种广义式的整体性的教育与学习方式,人们在互动中相互学习,谁也没有被当成是“受教育者”,因为在人们的心目中“受教育者”就是比教育者智慧要低一等,这是很多成人不愿意接受的事实,特别是那些自以为是强者的人,他们更不愿意接受这种教育。所以说,真正的智者是不会随意兜售的,而是想法激发他人自身本有的善心和智慧,如果你的思想和他的思想一致,他有什么不好意思接受的呢?最关键是人的“名”的思想在作怪,人们从心理上来说,是不会屈服同一时代的人的,他们可以屈服于天,屈服于地、屈服于神,甚至是屈服于已经死去的人,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屈服于身边的人,他们宁愿相信远处的、自己并不了解的人,也不愿意信服自己身边的、并非常熟悉和了解的人,这就是人们心理中普遍存在的弱点。也许,孔孟在当时得不到承认而在死后被尊为圣人的背后,也有这方面的原因。所以说,“不言之教”的“教”,并不完全在于“教与被教”的形式,关键是能让别人接受“教义”,这才是“教”的实质!可笑的事情是,往往施教的人也被“名”所束缚,把自己发现的知识和真理完全归功于自己,使得真理难以传播。
这一章是对上一章的“人之所教,我也教之”的深入,我要教人什么?怎么教?这都是很重要的问题。针对人们争强好胜的思想观念和做法,我提出了“无
为之益”的教义和“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从上我们可以看出,教育的最大目的就是认识大道,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认识生命的本质,而不是学习各种生产和生活的技能。教育的最佳方式是:平等式的、互动式的教与学的统一,把教与学贯穿于生活中的各个角度和各个行动。教育的艺术是激发人们对真理的渴求,使人们自觉自愿地去学习知识,并用知识来改造自身。如果人类全体成员的道德水平和综合素质都很高,都能做达到“三和”(心与身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水平,那么人间就会变成天堂,人类就可避免人为悲剧和灾难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