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四十二章
原文: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
“一”字,在第十章出现过,即“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在第二十二章出现过,即“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在第三十章出现过,即“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这一章又在讲“一”,有什么不同呢?上一章讲到,下士闻道大笑之,他们笑,是因为他们不懂道;他们不懂道,不等于对他们有益;他们讥笑修道之人,不等于他们没有烦恼,他们依然会陷入痛苦之中。正是因为圣人有常善救人之心,所以我要反复地讲,从不同层面来讲,这跟佛陀普度众生的目的是一样的。
这一章实际上是讲宇宙及世界万物的创生过程,讲大道在事物中显现的特征,讲人们应该采取什么态度来为人处事。关于“创世”的学说,世界上存在很多种,不管是在宗教文化里,还是在各民族传统文化里,甚至是在众多思想家、哲学家的理论中,都有一个自己的“创世”说,但用你们现在的话归结来说,无非是两个方面的学说,一个是精神创世说,另一个是物质创世说,而且这两大学说一直争论不休,甚至还要继续争论下去。我不希望大家把我牵扯进去,我的创世说也只是诸多学说中的一个,是否绝对准确那也不一定。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同样的,但学说却不同,这只能说是人类共同的问题,而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派别的问题。所以,我们大家都应该采取宽容的态度。马克思说:“哲学家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来观察和解释世界,但重要的是改造世界。”说的是改造世界,包括改造我们自身是各种学说的价值所在,而我要强调,真正的改造是要达到更高层次的和谐。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生一的“一”,如果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理解,指的是太极,其中包含阴阳二气,但阴阳未分;“二”,指的就是阴阳二气;这种解释自古至今,好像没有什么出入。而“三”的所指,则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说句实在话,这句话是中国人的“创世说”,不能说完全是我凭空杜撰出来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周易》里面的“阴阳”哲学和《尚书》里面的“五行”学说,是中国式“创世说”的核心内容和法则。我是周朝的图书馆馆长,如果说《道德经》没有受到前人的启发,那是不合乎事实的,实际上,这短短的五千字,也是我对以往历史文化的一个总结。不妨我们用宋朝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来说说中国式“创世说”的内容:
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气交感,化生万物。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形既生矣,神发知矣。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大哉易也,斯之至矣。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到,他说的无极就相当于我说的大道,他说的太极就相当于我说的一,他说的两仪就相当于我说的二,而他说的“五气”(金木水火土)就相当于我说的“三”。有人说“三”指的是“天地人”三才,这个说法并不准确,因为这句话讲的是创世的法则和过程,而“天地人”三才是创世完成以后的事情。所以说,“三”是指五行之气,是“创世”的基本物质,相当于现代科学说的 20多种基本粒子。有了“一”、“二”、“三”,世界万物就可以被创造出来,“三生万物”并不是指只有“三”才直接创生了万物,而是指太极、阴阳和五行这三者共同作用创造了世界万物。世界万物被创造出来后,仍然遵循阴阳五行之规律。因为在任何一个物体中,它都由许许多多的精细“气”物质,经历无数次的更迭组合,才构成了可观世界中的可观测的物质。阴阳、五行在任何事物中都有体现,从宏观的方面来说,天属阳,地属阴,从地球上万物方面来看,公的属阳,母的属阴,而且每个事物自身都有许多个层次的阴阳,五行也是一样。“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国人的系统理论,每一个事物都是由许多层次的系统组成的系统集合,把这种系统理论用在人体上,就是我国中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谈到宇宙的创生,我们也可以听听物理学家们的意见。英国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在《上帝与新物理学》中说道:
对能伸能缩的空间进行的研究,使宇宙学家们提出了一个在细节上与圣经大相同的宇宙创生的理论。他们所提出的科学理论中最惊人的一点就是,他们认为空间本身,不仅仅是物质,也是在大爆炸中创生的。……大爆炸发生的最初那一刻,空间是无限收缩的,那一刻就代表着空间停止存在于时间的边界。物理学家们把这边界称作奇点。
空间原来竟是从无中生出来的,这个离奇的想法是很多人觉得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早已把空间看成是“无”。然而,物理学家则把空间看成是一种能伸缩的媒介,而不是空空如也的“无”。的确,在下面的几章里我们就可以看到,由于量子效应,即使最纯的真空也能引起活动,其中充满了转瞬即逝的结构。对物理学家来说,“无”意味着“没有空间”以及没有物质。
离奇的事还多着呢。空间是与时间分不开的,于是,空间能伸能缩,时间也能伸能缩。大爆炸代表着空间的创生,同样,也代表着时间的创生。空间和时间都不能存在于奇点之前。简单地讲就是,时间本身也是从大爆炸之时起始的。
我们如果从物理家的眼光来看,也许可以把“二”看成是时间与空间,而“三”,就是在“大爆炸”产生的“时空场”中充满的基本粒子。“大爆炸”的含义,一个是宇宙的尺度在不断扩大,另一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本巨大的能量转化成了物质,这个可以通过爱因斯坦的物质能量转化公式 E=mc 2来理解。保罗·戴维斯说:
“在原初阶段温度太高,合成的原子核(如铁)不能存在。只有氢核(单个的质子)——最简单的物质——才能存在下去。随着宇宙不断地膨胀、冷却,氢就可以变成一些较重的元素了。正如我们在前一章里讨论过的那样,宇宙物质就是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的,但走得不远。约 25%的宇宙物质走到了氦(仅次于氢的最简单的元素),只有极小的部分走过了氦。众多的物质之所以没能走远,这得责怪宇宙膨胀。当初膨胀得太快,使物质来不及经过必要的复杂的核反应变成铁之类的合成重原子核。只有几分钟‘爆炒’,温度就降到了核反应点火所需的温度以下。原子核火堆熄灭了,将大部分物质‘冻结’在氢和氦的状态中。只是时间过去很久之后,到了恒星形成时才形成了分散的热点,使宇宙物质继续向较重的元素进发。”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界万物自身都是一个阴阳五行组合起来的体系,同时,它又要面对外界同级或更高一级的阴阳体系,并与之产生相互作用。对地球上的万物来说,天地就是一个大的系统,天属阳,地属阴,万物依靠于地球而生存,向着天空而发展,特别是地球上的植物,无一不是向着天空而发展,而其根扎在泥土之中。天地是一个大的“阴阳场”,期间有“气”在流动,正是因为有“气”的流动,才使万物得以生长。我们都知道,这个“气”,有空气、有水分、有地磁、有阳光等物质成分,而其他一些自然现象如风雨雷电、春夏秋冬等,无不是在“气”作用下的结果,而“气”正是天地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
“负阴”与“抱阳”是万物都具有的属性,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其阴极总是向阳,而阳极总是向阴。阴阳相互作用产生气,而气的作用让万物得到营养,共同成长,这就是“和”。为什么能“和”,就是因为万物都有“负阴抱阳”的属性,所以它们在天地组成的“阴阳”场中各得其位,各得其所。
“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其实,阴与阳之间并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可人们的思想意识和情绪中总有喜欢“阳”而厌恶“阴”的倾向。像孤、寡、不谷这些词,是人们所厌恶的,但王公们却以这些词自称,难道他们有毛病不成?王公们当然不傻,他们是从前人的智慧中得出来的,他们这是在有意地“负阴”,因为他们处在突出的位置,“阳”已经显露出来,他们要把“根”扎在老百姓之中,就像大树一样,其地面上的部分越高大,其根的部分在土壤中就扎的越深,否则就会被吹倒。王公们这样自称,刚开始就是这么一个用意:用来不断提醒自己不能脱离大众,但这样一种用意在后来的历史演变中变成了一种形式,内涵已经被丢弃,所以孤、寡、不谷等词就变成了一种皇帝的专门语,也就变成了“高不可攀”的荣誉。纵观历史,凡是真正把自己扎根于老百姓的君王,尊重老百姓的君王,他们就能长久,就能事业有成。
“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万物都在阴阳中自动平衡,在某些方面有所失,就会在另一些方面有所得,在某些方面有所得,就会在另一些方面有所失。所谓的得与失,是人为层面上的事情,而平衡是“阴阳”场层面上的事情,所以,合道才是最重要的。由于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结构性局限,有时间空间方面的局限,所以,就不可能面面俱到。有个小故事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说有一户人家,院子里种了两棵苹果树,有一年春天雨水比较多,两棵苹果树上开的花特别多而且鲜艳,这家的孩子高兴得很。可一天早晨,她被一种声音吵醒,起来一看,是妈妈在用鞭子抽打苹果树上的花,一棵苹果树的下面已经是残花满地,妈妈又准备去抽打另一棵树。孩子冲出房门,使劲抱住妈妈哭闹,求妈妈别再抽打另一棵还鲜艳无比的苹果树,妈妈心疼女儿,就没有再抽打那棵苹果树。随着时间的推移,两棵树都开始结果了,那棵被抽打过的树苹果结得不多,而另一棵没有被抽打过的树却长满了苹果,孩子责怪妈妈,要是当初不抽打那棵树,那棵树也能结很多苹果。妈妈只是笑了笑,又过了一段时间,那棵被抽打过的树结出的苹果又大又好,而另一棵树上的苹果却又小又难看,有的苹果甚至开始往下掉,到这时孩子才明白当初妈妈抽打苹果树的意义!
王公们不贪名,不执着于名,就可以不被名所累,就可以让他们更好地去治理国家。很多时候,有了好名声,反而被名声所束缚,更有一些别有用心的人,会利用你这方面的弱点,糊弄你、欺骗你,使你不能了解真实情况,使你的决策背离实际,最后吃亏的还是你。历史上就有不少这样的教训。康熙皇帝要算历史上比较明白的皇帝,他经常微服私访,亲自去了解老百姓的真实情况,因此才有历史的“康乾盛世”!不仅是王公们如此,我们当老百姓的也一样,也有被名所累、被名所害的事情发生。名是实的反映,名也不是什么不好的东西,好名声本身就是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但当它脱离了实际就会产生危险,中国人有句俗话:人怕出名猪怕壮。人太出名了,就会招来别人的嫉妒,就会有人惦记,猪壮了就到了该杀的时候。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来的让人长治久安的警示。当然,名也没有那么可怕,名与实同样也是一对辩证统一的矛盾,只要名副其实,做到名与实的辩证统一,那也就没有多大的危险了。只是人们有贪图名声的弱点,所以就应该更加警惕,平时就应该保持谦虚谨慎的为人处世态度。
“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强梁者不得其死,吾将以为教父。”谦受益,满遭损,做人应该安守本分,不贪图虚名假利,这些都是祖先用来教导人的。这句话里的“人”,是指古之圣人、贤人,因为我做过周朝的图书馆馆长,有机会接触历史资料,看到古之有德之天子、君王,都是以德治国的,所以天下才能太平,他们也是以道德来教化人们的,因此,我也要继续用这些观点来教育人们。可是,在我所处的年代,君王已经开始争夺霸权了,他们置周王朝于事外,并用武力来夺取和维护霸主的地位,天下不再太平了,战争不断发生,生灵涂炭,百姓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是人间的悲剧啊!我不得不大声疾呼:“强梁者不得其死。”强梁者,就是崇尚武力、以强凌弱、使自己凌驾于别人之上的人,这样的人以壮大自己为目的,以侵害他人为手段,他们终将害人害己,不得其终。
为什么说“强梁者不得其死”呢?这是因为他们从思想观念上就错了,他们不了解人生的真谛,不了解社会的实质,更不懂得大道,他们总想把自己独立于人群之上,把他人当成奴隶来为其所用,甚至是任其宰割。上天造人是人人平等的,人类作为一个大社会,就是一个大的复杂的系统,其成员都存在着本质性的联系。“强梁者”因私心、私欲膨胀,为了掠夺和占有,于是频频诉诸武力,占领别人的土地、掠夺别人的财物,于是人心尽失,这就必然加速其灭亡。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这是哥儿们之间的义气,但这种义气若用在整个社会上,即把社会上所有的人都当成哥儿们,天下也许就大同了。有人会说,这太理想化了,天下根本就没有这种事情,而且永远不可能实现。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正是因为人们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素质不一样,所以才会在认识上存在不一致。人们现在普遍的认识就是“多劳多得”,这本来也是世界的客观规律之一,就像我们在地里耕种一样,多付出一分,就会多收获一分,这并没有错。但世界上还存在着别的客观规律,社会需要稳定,需要和谐,需要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相互友爱,而且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要满足物质要求,还有精神上的享受,人们奉献得越多,快乐也就越多。其实,对他人的施舍与关爱,是人的天性之一,像人无条件的养育子女一样,是一种本能行为,如果这行为能扩充到他人身上就是博爱,就是义气,这是人的精神法则。作为人类社会来说,精神法则与物质法则同样重要,最好是要做到两者的高度平衡及和谐统一。任何偏执一方的做法,都是对人类社会发展不利的。如果大家能突破自我意识,树立整体意识,便有可能实现“四海之内皆兄弟”。
“吾将以为教父。”教父,是指教育的最高法则。纵观历史,凡是能够经得起历史考验的文化,都提倡爱,提倡平等。真正的强者是带动或推动整个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这就是道的思想,用现代的话来说,是整体有机论的思想,是科学发展的思想,这也就是我要教人的最高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