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三十七章

《道德经》第三十七章

原文: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

 

 

在第二章中讲“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时,已经对“无为”一词作了详细的解释,但这里又讲到“无为”,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从另一个层面上来讲述“无为”的功用。“无为”,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什么事情都不做,其实它是“道法自然”的另一个说法。前面我们说过“圣人处无为之事”的“无为”是无人为,那“道常无为”是无什么“为”呢?难道“道”也有意识?或者“道”就根本没有意识?当牛顿发现宇宙的高度有序性后,他找不到宇宙运动的原动力,所以他不得不把它归功于是上帝所为,以至于他自己在晚年时期全身心地投入神学的研究。不光牛顿如此,在他之后的几百年内,仍然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也是这样的认识,就是到现在,人类在“精神”或“意识”的来源问题上,还没有真正得到统一的认识,争论仍然在不断地发生。

 

美国“后现代世界中心”主任大卫·格里芬教授在《后现代科学》一书中,引用了美国评论家约瑟夫·伍德·克鲁奇的一段话,能够反映出人类在这个方面的疑惑:

科学,特别是生物学和心理学,揭示了宇宙的奥秘,但人类精神却不能在这个宇宙中找到安稳的栖身之地。只有在一个哲学家们所谓的价值判断占绝对重要地位的宇宙中,精神才能够自由地呼吸。有必要使人们相信,对与错是真实的,爱并不只是一种生物官能,人类的心能够推理而不仅仅是理性化,它有能力做出决定和选择,而不只是被迫地以事先决定好了的方式做出反应。由于科学已经证实了,所有上述信念都不过是一种妄念之想,因而,人类将不得不要么通过去适应现实世界而放弃我们所谓的人性,要么就必须在这个与其本性最需要的东西相悖的宇宙中过某种可悲的生活。

更加著名的是伯特兰·罗素在《自由之人的崇拜》中的一段话。他在此概括了一个“科学呈献给我们信仰的世界”:

人是原因的产物,这些原因不能够预知其所产生的结果;人的起源、希冀、爱和信仰,都只不过是分子偶然排列的结果……所有年龄的劳动者、所有的奉献、所有的及所有人类天才如日中天般的辉煌,都注定将随着太阳系的消亡而灰飞烟灭……所有这一切,即使是有争议的,仍几乎是十分明确的,任何反对这一说法的哲学都不能指望站得住脚。

在现代科学中,我们无法找到精神的真正来源和真正的落脚点,但从哲学的层面来说,精神或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它可以通过物质性的东西展现出来。科学曾一度着力于否定宇宙或自然界本身有意识,但并没有取得多大成绩,人类的信仰依然多种多样,而且很多信仰都是以宇宙有精神或创造宇宙的上帝有精神为基础的,这充分说明科学与宗教并不是势不两立,也许它们之间谁也替代不了谁,就像后现代科学思潮所说的那样,人类的世界观应该回到传统的或原始的整体有机论上来。这种认识上的回归,并不是简单的否定,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这应该说是人类思想上的一个重大进步。它的最主要特点是:东西方文化的真正融合,并以此产生出一种崭新的思想文化,这种文化的特点也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整体有机论的世界观为中心,以用科学技术发展解决人类的物质需要和用人性文化艺术解决人类的精神需要为基本点。

整体有机论的基本意思就是宇宙万物为一体,宇宙内所有的存在都有着本质的内在联系,就像一个有机体一样,世界万物只不过是它身上的组织或细胞而已,而有机的意思就是说它有生命,有生命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它是活的,活的东西多多少少都有意识现象,而这个包含了很多种意识物种的宇宙,它肯定也是有意识的,只不过这种意识与我们人类的意识不太一样而已,就像人身体内的某个细胞一样,它能感受到人是有意识的,但它并不能真正了解人的意识是什么。因此,我也不敢妄言,大道到底有什么样的意识,但通过我们祖祖辈辈的观察与思考,并通过在静修中得到的体验,发现大道并没有过多地干扰宇宙的秩序,日月星辰有规律地运行着,春夏秋冬四季有秩序地更替着,故此说“道常无为”,大道虽然不干扰宇宙及宇宙万物的运行,但它却养育了世界万物,并维系着宇宙这个大系统的稳定与平衡,因此又可以说它“无不为”。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侯王守什么?就是要守“无为而无不为”的道理,就是要让事物按其本质、本性去生存和发展,让事物与其周围的环境共同成长,和谐发展,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对于自然世界来说,大道的规律似乎已经写在世界万物的本质、本性中,而对于人类社会来说,规律在哪里?应该做到什么样子才算是无为?怎样做才能无为而无不为?这是一个很深刻的问题。不论是科学文化体系,还是宗教文化及其他文化体系,它们对自然世界(或物质世界)的认识,无不以宇宙时空的大尺度、大跨度为前提。物质世界的“规律”本身的变化,几乎是微乎其微的,所以我们只要找到了它们的规律,就可以加以利用,甚至受用一生。“人为”社会则不一样,虽然有历史传承的原因,但在某一个国家或某个地区,新的认识,新的社会规则也将不断地产生,一个个体的人在一生中恐怕也要碰到很多是非评判不一样的历史时期,在各个国家或地区之间,社会组织结构和社会文化体系也会存在较大的差异性,有时候真有一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感觉。但不管怎样,人类一些共性的东西,是任何社会都要遵守的,这就需要我们一起去探讨“人为”之道。

其实,我们谈到的一切都是“人为”之道,都是跟人有关的思想与行为,只是我们把“人为”之道,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叫“无为”,另一部分叫“有为”。“无为”,就是任其自然的意思,让事物按自己的发展规律去自由发展;“有为”,就是顺其自然的意思,让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并按事物的规律去办事。前面说过,这个分寸在物质世界领域中,相对容易把握些,但在精神世界领域中,这个分寸就不太容易把握。拔苗助长的故事说的就是“有为”过了头的问题,对于种庄稼来说,播种、插秧、浇灌、除草、灭虫等等行为,这些都是人的“有为”之行为;但秧苗怎样根植于土壤,怎样吸收泥土里的养分,以及如何进行光合作用,这是秧苗自己的事情,不用人去操心,这就是“无为”。所以说,秧苗能够得到健康的成长,是顺其自然和任其自然相统一的结果。我们要强调“无为而无不为”,即强调无为与有为的和谐统一,侯王能做到这样,天下万物就能自由成长,生机勃勃。但人类社会与自然物质不太一样,“人为”的东西太善变,特别是人类的意识、思想、文化等存在更是如此,这就需要我们更加注意和发现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让人类依本质和本性而生存,而作为社会的领统者更应该牢牢守住这个“道”。

“自化”这个词,值得我们大家深入研究。“化”字,原意为变化、消化、化解等意思。这里我主要是指:万物按自己的本性独自生存和发展,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像植物从外界吸收水分、光线及其他养分一样,不需要其他事物去干预它。当然,“万物”本身是一个系统,物与物之间有其相互的作用关系,这种关系存在物与物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之中,所以说自化,并不是说万物之间没有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事情发生,而是它们之间相安无事,即使有了“纠纷”也能自行化解。“化而欲作”,指的就是事物的生存与发展,偏离了自己的发展规律,偏离了与其他事物相互作用之规律,以至于破坏了周围的环境,甚至是整个生态,在这个时候侯王就应该有所作为。怎么去作为呢?就是这一章说的“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这是最根本的方法。这里的“自化”,是任其自然,是无为之为,而“镇之以无名之朴”,则是顺其自然,是有为之为。“化而欲作”中的“欲作”,是指某些物体产生了偏离本性的冲动。当然,这主要是指那些有主观能动性的物体,特别是指人类。

 “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欲望产生了,用什么去解决呢?就是“镇之以无名之朴”,就是要让人们恬淡虚无、清心寡欲,让人们安守本分,各司其职,相安无事,共同发展。前面我们已经讲过,需要是可以满足的,而欲望是无法满足的,欲望会引起纷争,会破坏稳定与平衡,甚至会带来社会的动荡,同样欲望会破坏自身的平衡,会引导自己偏离自己的生命运行规律,会给自己带来疾病,带来烦恼,甚至缩短寿命。真正有道之人,不是去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是让人们恢复本性。“无名之朴”是什么?所谓的“朴”,就是原始的状态,“无名”是指久远的意思,即万物还未有命名之时,因此“无名之朴”,就是指大道生成万物时赋予万物最根本的东西,对人来说,就是人的本质与本性,而这些本质与本性就在人的整体结构中,在每个细胞中,也在基因等信息中。当欲望产生的时候,不是从欲望的表面现象入手,而是要从产生欲望的根本上下手,这样才能真正解决欲望的问题。人,如果不产生过多的欲望,一切按本性来生活,不仅自己能够获得安详和宁静,而且整个社会将得到太平。

其实,这一章也是讲修身功夫的,儒家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出一理,所以,用“治国”之理来说明“修身”之法,也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侯王好比我们的大脑,万物就好比我们躯体上的各个器官、组织和细胞,如果我们的大脑能够“常无为”,即不过多地干预躯体,身体就会“自化”,就会健康。有一本书叫《人体使用手册》,说的是如何使用你的躯体,让人们按自己的生命运行规律去办事,这跟我讲的要保持感官的正常状态是一个道理。身体有的只是需要,而大脑却往往会把需要变成欲望,需要是有时间限制的,是可以满足的,满足以后就不再需要了,就像人们吃饱饭就不再想吃一样;而欲望是持久的,是无法满足的,当你好像满足了它的时候,欲望反而变得更加强烈,所以说要想使身体健康,关键在于大脑要“守道”,即要恬淡虚无,清心寡欲。可大脑往往会因为名利思想去折腾身体,即不能正确地使用躯体,这样慢慢地就会导致身与心的不和谐,甚至导致身体器官上的疾病。在这种失去原有平衡的状态下,欲望就不仅仅是从大脑中产生,而且会受到身体器官的刺激,就像现在那些挑食的人,他们吃不喜欢吃的东西时,身体确实会有反应,即使是强制吃进去了也会吐出来,甚至产生别的难受的感觉,进而他们就更加挑食。还有一种病叫贪食症,得这种病的人不断地吃,吃饱了就吐,吐完了又觉得饿,然后又吃,吃了又吐,这样不断地循环,人痛苦极了。很多人会把这种现象归罪于躯体,而实际情况却是身与心已经产生了不和谐,如果仅仅想从身体上来解决这个问题,肯定是做不到的。

对于修身养性之人来说,解决身与心的和谐问题是修炼的关键所在。对于一个健康的人来说,五脏六腑本身是和谐的,五脏六腑与肢体是和谐的,整个躯体与大脑(意识、感觉)是和谐的。在练静功时,你并不能有什么样特殊的感觉,如果有特殊的感觉,那就是有“不平衡”产生了,这就是“化而欲作”的问题,这时你并不需要用“意守”、“导引”等方法去干预它,而是保持大脑的清静无为,不急不躁,耐心地等待,乐观地等待,任凭自然调节。因为人体本身有自我调节功能,而且“自然”会帮你调节,这在《黄帝内经》中有论述:“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真气从之”,就是我们说的自然调节。因此,在修身过程中,不管体内出现什么样的现象,都不要太在意它,只要把握心平气和的心态,去欲去贪(镇之以无名之朴),别的什么都不用去管它,这样,身体就能得到最好的休息与休养,就能得到健康(天下将自正)。

点击数:2301  录入时间:2013/11/1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