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三十二章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原文: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不以兵强天下,而以道治国,以道平天下,这是人类应该共同遵循的原则。可现在有一种说法:正是因为发展新式武器的需要,才促使了科技的进步。按这种逻辑推理下去,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又会制造出大量的更有杀伤力的武器,人类面临的战争将更加残酷,死亡人数将更多。这似乎表明:自然赋予人类的智慧,把人类的处境带到越来越危险的轨道上。难怪基督教会把人类灾难出现的原因归结于人类智慧的出现,而人类智慧的出现,是因为亚当、夏娃偷吃了“禁果”,按照他们的说法,我也搞不明白上帝为什么要种植“禁果”。但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创世说”来看,道产生世界万物,是要让它们和睦相处,井然有序,而维系这种秩序的力量,就是道的法则,是事物中固有的规律。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这句话是说:道在万事万物中都有体现,虽然无法一一命名,但却通过构成事物的基本粒子及其所载的信息来体现,基本粒子虽然很微小,但天下事物没有谁能够违背它的。前面我们讲过,道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宇宙、宇宙流和宇宙源及其运行规律,宇宙源叫“常道”,而宇宙流及宇宙层面的道,却不好用具体的“名”来界定。庄子所说的“屎里、尿里都有道”的道,是事物中的“道”,是“小道”,是“大道”的组成部分。道在生成世界及世界万物之前,是一种基本粒子均匀分布的状态,而这些粒子就是构成天地万物的基本元素,因此称之为“朴”。朴,虽然很小,但却蕴藏着“道”之理,蕴藏着“道”之信息,故此说天下莫能臣。但这里的朴,又不能完全以独立的基本粒子的概念来理解,它是道的一个载体,所以“道常无名”与“朴虽小”这两句要

连在一起来解释。“莫能臣”的直接意思是不能被臣服,这里的意思是说,朴中

的道理是不能被违背的,现在我们都知道“基因”虽小,但功用巨大,基因链条

上的微小改变,都将带来物体上质和量的巨大变化。

“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侯王能守住朴之道,了解朴构成万物之规律,并顺应规律,无为而治,万物就能不请自来,自在繁衍。但什么是朴之道,需要如何守呢?这就是一个问题。朴,不能简单地理解成构成世界万物的基本元素,更重要的是指道在生成万物时的那种组织性、有序性及世界万物本身的特性。中国人用阴阳五行理论来解释世界万物的属性及特征,金木水火土之间相生相克、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同时又相互对立、相互矛盾,但要是把它们放在一个系统中,又表现出高度的和谐。中国人格物致知的认知方法,主要还停留在物体的属性及整体功能上,还是停留在外表,虽然我说有朴的存在,但我们并没有找到朴的实质。在西方,1869年俄国科学家门捷列夫 (Dmitri Mendeleev)列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把已经发现了的原子从属性上进行归类,这对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与发展提供了巨大支持,可以说人类到此时已经对单体物质的了解到了一个全新的阶段。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已经对地球上的单个物质了解得非常清楚,万物已经是“自宾”了。我为什么要用“单体”、“单个”这样的词呢?现代科学对物质的研究,很多都是针对单体物质的,而对像生态环境、天气气候等这一类的系统事物的研究还不够,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可以说,人类从宏观到微观两个尺度上对世界的认识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对系统类事物的研究和认识还不够,甚至是因为对单体事物的研究而忽视了对系统事物的研究,这也正是我担心的事情。故人类现在的生存环境,并没有因为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而变得更加美好!

在我们那个年代,科学技术水平还不是很高,但我们有自己的办法来认识事物,我们用阴阳五行的系统性理论来认识世界万物,同样也可以让世界万物来为人类服务。虽然说跟现在的水平没法比,但在当时也是可以满足人们生活及生存的需要的。侯王若能把握万物之性,就能充分利用万物为我服务,如利用水生木的原则,我们可以种植粮食,种植果木;利用金克木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用斧头伐木,用剪刀剪枝;利用木生火的原则,我们就可以烧柴取暖,就可以生火做饭,“守”,就是坚守这些。我们说的道,说的朴,是系统性的概念,世界万物并不是孤立而存在的,它们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联系,这种联系在大道生成世界万物时就已经存在,这些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规律,也在朴的范围之内。“朴”字原本就有原始、最初的意思,它跟后面的“制”字是相呼应的,朴指的是原始的东西,而制,指的是人为的东西,后来的人们又把“朴”字与“实”联合起来使用,朴实就是指来自于事物之初的属性,没有人工雕琢的痕迹。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天地可谓是一个大系统,天地之间相互作用,便产生白天、黑夜,产生春夏秋冬,天地不受人类意识的影响而独立地按自己的规律运行,当天地阴阳之气相交降下甘露时,它们也是均匀地分布在各个地方,均匀地降落在地球万物之上,人想要指挥它们,那是不可能的。这里要说明的是:自然之中万事万物,都有着它们自己相互作用的规律,人们必须遵循这些规律,才能利用世界万物为我们的生活及生存服务,为我们的健康快乐服务。作为有意识、有智慧的人类,不断地认识和发现事物的规律,并按事物的规律去办事,这叫顺从自然。但自然之中还有很多事情是不需要人们去干预的,就像人们常说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之类的事情,你想干预也干预不了,是人们无可奈何的事情,所以只能由它们自行去运行,这叫任其自然。在我们人体中也一样,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我们去干预,如我们睁眼做事,是需要我们用意识去指导的;但睡觉时就应该完全交给身体本身,你要是在睡觉时还在用意识,那么你就没有睡着。睡觉是自然给予人体的休息、恢复和补充能量的功能,如果你身心和谐的水平比较高,你睡眠的质量就会很好,这是不需要我们用意识去干预的。像这样类似的东西,就是朴的表现,侯王要守,也就是守这些。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就大道而言,产生世界万物之时就是始制,有了这些天然的物质,人们就会在不断认识世界的同时,给这些物质进行命名,这样名也就有了。但这里说的始制是指人类的创造行为,不是针对大道而言的,而在一些版本的注解中,是从大道的层面来解释的,这就与我的本意相违背了。如果从大道层面来解释,那么“夫亦将知止”就没法解释了。“夫亦将知止”以及“知止可以不殆”指的都是人的行为。这句话的意思是:人们可以用天然的物质材料(朴)来创造新的东西,并给新的东西命名,新的东西有了名后,它的性质、功能也就确定了,这就叫做止;人们不能指望某种东西是万能的,也不要以为自己的认识已经到顶了,所以能知止就可以不倦怠。人们可以用石料、泥土、木头建造房子,用其他材料制作车子、轮船等,但房子就止于房子的功用,车子就止于车子的功用,轮船就止于轮船的功用,这是“止”的第一个含义。而“止”还需要我们考虑,不能因为制而破坏了天然的“朴”,这是“止”的第二个含义,因为人类一旦开始了对自然的改造,发明新的东西,便没有休止。本来自然界的万事万物和谐一致,处于一种自然平衡状态,这正是所谓的天然之中没有弃物的道理,但人造之物却不然,它往往是便利了人,却也往往会带来不良的后果,以至于与自然本身产生不和谐。

大家都知道,现代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带来的人造事物越来越多,特别是对不可再生能源及资源的挥霍使用,会极大地破坏自然界原有的平衡。像我们现在都知道的温室效应,就是因为人类耗能太多的原因。大量的工厂、汽车等不断地排出高温气体,使大气温度不断升高,南极、北极的冰山开始融化,海平面在不断提升,如果再发展下去,地球上的陆地就会所剩无几了,那时候人类的生存就会更加艰难。大家想想,现代文明其实也是危机四伏,不说能源及资源在这种高速开发中很快会消失殆尽,就是开发的所谓的新能源也是危险至极的,比如说核能的开发与利用,可以说暂缓了人类对能源的需求,但它带来的危害也已经彰显无疑,且不说核能机构自身会出问题,就是那些核垃圾,也是危害重重。这些都是人类不知道“止”而造成的啊,其实人类发明各种新东西,虽然为人类提供了某些便利,但其后面就隐藏着某些危害。正是因为人类的众多发明,才使得人类变得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把自己凌驾于自然之上,其最终结果就是“自己给自己挖掘坟墓”。

“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人类应该知道“止”,知道止才能复归于道。例如,大道在天下,就好像河流最终要归于大海。但不知从何年何月起,“人类中心”说成了人类文明的主流思想,这种学说把人类当成主体,把自然当作纯然的客体,可以肆意地利用、开发、改造。但中国的传统思想中,人类只不过是自然中的一分子,世界万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即“万物一体,万有相通”、“天人合一”,万物的存在是人类存在的先决条件,所以从这个思想出发,人类的行为必须有所止,人类和地球上的其他物种就像地球上的各条河流复归于大海一样,复归于大道。

可人类的意识对创造发明会成瘾,不论是人类自认为是上帝的子女,不同于地球上的其他生命,还是自认为是“万物之灵”,他们都认为自己可以凌驾于世界万物之上,一旦他们创造的行为开始,他们便停不下脚步。现在这个世界已经是人为化了的世界,哪里都是人造的物品,人们的生存与生活已经离不开这些物品,但人类是不是因为这些众多的物品而获得了真正的幸福呢?可以说,人类的各种发明,为人类的生活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这一点是不容否定的,但这些物质上的极大丰富,也让人类的价值观以物质满足成了核心,人们的人生目标大都落在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上,得之则喜,失之则悲,人与人之间对物质的争夺,并没有比古代更少,也没有比过去更文明。相反,这种对物质追求的永不满足,让人们生活更加紧张,竞争更加激烈,甚至是疾病更多、更严重,人们心理上的紧张、担心要比古人有过之而无不及。你们看看,现代人已经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天伦之乐,没有多少时间去享受清闲,他们不得不拼命地去工作,生怕不努力就落在别人后面,而这种紧张、担心让很多人丧失了幸福感,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剧。当然,我不反对用人类的发明来改善人类的物质生活,但我反对无节制地追求物质满足,反对把人类独立于自然之外,反对把物质满足当成人生价值的核心,人类要想长治久安,必须把自己纳于自然这个大系统中,并维护系统的平衡和发展。现在很多人感觉不幸福,不是因为物质条件不够,而是因为思想意识中的不满足而引起,有了小房子要追求大房子,有了大房子要追求别墅,有了小车要追求品牌,能吃饱饭还要追求吃新鲜稀奇,能保暖了还要追求穿高档名牌。总之,他们欲壑难填所以就不快乐。对单个的人来说,物质与精神是人生的两个同样程度的部分,没有一个正确的精神指导,再多的物质财富,也不能让人体验真正的人生。所以说,人类应该知道“止”,个人也应该知道“止”,止在哪儿,《大学》中说“止于至善”,我说要止于大道,也就是说要止于系统的稳定和平衡。对国家来说,是止于国家的安定和人们的安居乐业;对家庭来说,是要止于家庭和睦和成员的幸福健康;对于个人来说,就是要止于身心和谐,止于健康长寿。

点击数:1419  录入时间:2013/11/13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