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徒步3200里修行者的问道之旅

来源:凤凰网陕西 作者:宋文琦

     行走有时候是个难题,目标太明确时,想象空间可能会变得狭小。而漫无目的时,会担心漏掉什么,行走又会变得疲沓仓皇。一个人的徒行在更多的时候是一种人生的磨砺和修行,这种修行无疑是一种修心,只要你在行走,千山万水都只是你脚下被丈量的那条路,时间与灵魂的对话由脚步来完成,此时的脚步可以生风,而此时的你,除了行走,别无所求。

    见到李德玉时,是十月最后一天,古城下着迷蒙秋雨,一个皮肤黝黑的小伙子坐在对面,笑起来憨厚的样子,露出白的牙齿。知道李德玉是在一篇新闻报道中,标题是《80后山东小伙因迷恋老子文化徒步行走至鹿邑》,“徒步行走”这几个字让我想起了《阿甘正传》里的桥段:当珍妮离开以后,阿甘决定go for alittle run,于是就开始奔跑着穿越美国,这一跑就是整整三年两个月十四天又十六个小时。

    而眼前的李德玉没有奔跑,他选择了如修行般的行走,像一个风尘仆仆的行者,徒步穿越了鲁豫陕三省,在我见到他的这一天,这个刚到而立之年的山东小伙子已经整整徒步行走了45天。

    “武馆里的那本《道德经》注脚是错误的。”

    2009年,李德玉离开山东淄博的家,只身来到青州一家武馆学习截拳道,这是他对武术的第一次接触,也是对道家文化的第一次了解。“李小龙创立的截拳道,这个‘道’指的就是道家思想。”说这句话时李德玉做了一个挥拳的手势,这是习武之人无意间流露出来的动作。2010年,在师傅的武馆里,李德玉第一次看到《道德经》,“那本书印刷很粗糙,注脚有错别字,看了三章我就把书扔一边了。”李德玉不好意思的笑了,“但是后来听翟鸿燊教授的课,听到他经常引用《道德经》里的话,我被那些思想吸引了。”于是李德玉重新拾起《道德经》,闲来无事就坐下来翻看,这一看,他的人生从此也就与老子结下了不解之缘。

    2012年学业结束后,李德玉来到深圳发展,从事电影拍摄工作,并逐渐从武打替身转到幕后做剧务。2013年暑假,李德玉参与拍摄的电影杀青了,他决定和师弟王震一起徒步到鹿邑县寻访老子。他们没有过多的准备,只是简单计划了一下行程,就雀跃的上路了。年轻人的热血在身体里沸腾,出发前,他们还特意在青州的“佛释道”雕像前留了影。

从青州出发时,李德玉为了心中的鹿邑前行

    出发那天是9月17日,他们背着行囊,从青州一路向南走去,“刚开始读《道德经》读不懂,就用笔在本子上抄了八遍,抄完了我也背下来了。”李德玉就是用这样笨拙的办法完成了与心中的伟人——老子,最为近距离的接触。“徒步行走时,背下来的那些《道德经》里的句子会不时冒出来,我边走边思考,慢慢的就悟懂了一些。”

问道者的行走更像是种修行

    从青州到鹿邑,全程579.6公里,李德玉和师弟计划走十天。“第一天感觉一切都好,走走停停,有说有笑,看见什么都觉得新鲜。”那一天他们走了80华里,渴了买瓶水,累了就坐在路边歇脚,9月的山东还不凉,当晚他和师弟露宿野外。“空气非常好,星星也特别美。”回想最初上路时的心情,李德玉的脸上依然有掩饰不住的孩子般的兴奋。

徒步行走了3000里的李德玉

    但是到了第二天,疲惫感像山一样轰塌了下来。“浑身疼,几乎迈不动步,有好大一会累得动不了,坐在路边大口喘气。”这样的状态整整持续了十天,才慢慢舒缓了筋骨,变得自如起来。“除了第一天,前十天的路我们几乎是一步一步挪着走过来的,现在回想,除了痛苦还是痛苦。”

    到达位于豫皖交界处的鹿邑市时,李德玉和师弟整整徒行了16天。站在老子故里的太清宫前,李德玉对道法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怎么说呢,”他憨厚的笑,“感觉自己升华了,老子在我心里是至高无上的神,在鹿邑,我觉得离神更近了些。”

    “我的行走就是问道,走路时会进入一种禅定的静。”

    完成了从青州到鹿邑的徒步行走,师弟王震挥别李德玉,去忙自己的事情。此时的李德玉还没有接到剧组的电话,“我告诉自己,再继续走走吧,哪怕是一个人。”李德玉的临时决定,让自己真正踏上了问道之旅,这一站,他决定徒步到淮阳县太昊陵,去了解伏羲文化。

    准确的说,李德玉是被在网站上浏览到的一句话吸引到太昊陵的,这句让他似懂非懂的话像是有着神奇的魔力,让他一路风尘想细探究竟,“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文化,是众经之首,大道之源。”时至今日,李德玉坐在我面前说出这句话时,依然语气严肃,字字铿锵。“根文化”这三个字似是让他寻到了某种渊源。于是在10月12日中午,李德玉把背包甩在肩上,一个人向淮阳走去,这次的行程是70公里,他走了整整一夜,“没找见可以留宿的地方,索性一直向前走”。

    10月13日早晨9点的阳光洒满了太昊陵广场,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的圣地像古老画轴般在李德玉眼前铺展开来,“壮观得让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在讲解员的带领下,李德玉走完了整个太昊陵,他不但从详细的介绍中了解到了道家文化的精髓,也充分领略了道家文化和伏羲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太昊陵里走,人会变得简单,思想却变得深刻。”

    从那时起,李德玉便决定继续叩访博大精深的道家文化,他的行走地图也在脑海中逐渐成形,“那时目的地就明确起来,南阳诸葛庐和陕西黄帝陵。”李德玉从淮阳出发,沿着周口市继续徒步前行,“会有人不理解,”他憨憨的笑着,“有人说,从淮阳到周口一共50里地,坐中巴车才9块钱,至于那么折腾吗?”是啊,至于吗?李德玉在我问及他行走的意义时,起身递了张名片给我。“天雨大不润无根之草,道法宽只渡有缘之人。”名片上的这句话出自禅宗之祖六祖慧能,有大智慧的禅语,被他在行走时,和《道德经》一起心心念念着。“我行走,是在对我自己心中的神表达敬仰,是一种修行。”他坐得端直了些,很认真的表达着他的感受,“之前和师弟一起去鹿邑,他在前面走,我在后面跟,我们都走得飞快时我会在后面看他的脚后跟,心里却非常静,什么也不想。”有风景的时候看风景,风景看透了就专注的看着脚下的路,李德玉在和我说这番话时我努力让自己能与他的感受有共鸣,但他的行走有了禅意,我设想的感受却越发肤浅。“我一个人走时,大多时候都在看脚下的路,越走越快,不觉得累,也不想停下来,往往都是在不知不觉中到达的某个目的地,”他比划着,依然是练家子的手势,像一道风,“这样的走路中你会忽然进入一种禅定的静,那种境界我没办法用语言和你描述,就是一种入定,我在那种感觉里升华了自己。”

    从周口到南阳,茂林修竹的诸葛庐从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里跃然于眼前,“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的诸葛庐作为豫西南名胜之首,让李德玉充分了解了诸葛亮躬耕南阳的历史,感受了“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的意境。“卧龙岗上的满眼绿让人忘不了。”谈及这段行走最大的感受时,李德玉说了这句话。

    “秦岭是整个行走中最想停下来多看几眼的地方。”

    继续走,沿着乡土路、柏油路、碎石小路,向三秦大地行进。在豫陕交界处的一个小村庄,李德玉想,何不沿着铁路走,从村庄走到县城,顺便看看铁路上的风景,感受一下火车在身边风驰电掣时的速度感。“刚沿着铁路没走几步就被交警拦住了,二话没说就用摩托把我带到了县城,还教育了三个多小时。”讲起这个行走中的小插曲时李德玉笑得前仰后合,“这是整个行走中唯一被迫乘坐交通工具的一次。”

    沿着312国道一直向前走,在李德玉的相机里,有很多照片是他一路行走时看到的风景或者旅途的记录,比如磨烂了鞋底的鞋,比如清晨草丛里的一只小刺猬,比如一个又一个灯火如萤的隧道,比如夜宿田边他自己用麦秆铺的“床”……这些点滴记录着他一路的风尘仆仆,是我们在寻常行走中看不到的风景。

    “老子在《道德经》里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辩证的观点是我在体力最为透支时支撑我走下去的动力,”话题又兜兜转转回到《道德经》和老子文化上,李德玉每谈及这个话题都似是变身为一个哲人,“我的坚持不为别的,就为了圆心里的一个梦想,我疲惫,但在疲惫的同时我也有常人所没有的收获,这就是福报。”

    穿过秦岭隧道,穿过商南,两千多里的路程就这样一步步走了过来,“陕西的美超出我的想象,秦岭是整个行走中最想停下来多看几眼的地方,如果我有一顶帐篷,我一定会在秦岭山间多住上几天。”这些话,李德玉似乎不是在说给我听,而是在说给他自己。从青州出发,直至抵达陕西,李德玉共徒步行走了3200里,“为了完成这次问道,我推掉了四部戏,经济的损失却换来了精神的快乐,这是我最大的收获。”

    在我们的采访结束后,他将一个人启程去往他此行的最后一个目的地——黄帝陵。“我想亲手摸一摸那棵千年手植柏。”又是一个憨憨的笑,这笑容让对《道德经》侃侃而谈的深沉哲人又变回了80后的大男孩。“走完黄帝陵我就要回剧组了,但下一次的行程我已经计划好,”他很自信的用手指在空中画了一个山峦的曲线,“昆仑山,是我下一个目的地。”我没问他原因,因为我知道,对于一个行走的人生,每一次出行都是对自己的修习,在这个过程中,他更注重的是内心的成长,而不是脚下的路。“《道德经》是让我终生学习并受益的一本书,不,不对,”李德玉摇了摇头,“不只是一本书,一种文化,而是让我一直在路上的动力。”我扭头看了眼窗外依然缠绵的古城秋雨,“在路上”这个无数旅人所宣喊的口号在此时变得格外质朴又生动,我想起俄罗斯作家帕乌斯托夫斯基的一句话:“一切好的东西,总是在身旁一闪就过去了。”而对李德玉来说,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就是怀揣信仰,大踏步的走在路上,步步生风,步步从容。

点击数:2261  录入时间:2013/11/7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