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zhé);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jiàn)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地之坤,厚德载物,万物并作,一视同仁,并无厚此而薄彼,像花草树木、山川河流、飞鸟走兽、鱼虫菌藻等万事万物,并无贵贱高低之分,它们都是整体的一个部分。然而,它们之间的布局又是如此之和谐,可谓是“天衣无缝”,一切自然而然,并没有一种“缝制”的痕迹,而这种浑然一体的和谐,正是人类应该效法的原则。
“善行无辙迹”中的“行”,从字面解释是行走的意思,这句话直译的话,是说善行走的人不留下车的痕迹。这对军事行动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你的部队调动,如果能不留下痕迹,那敌人就很难找到你,你就可以出奇制胜。当然,你也可以故意制造痕迹来迷惑敌人,同样可以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但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动又何必不留痕迹呢?这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说,这里的“善”字应该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个是“善于”的意思,另一个是“好”或者“最佳”的意思。
我这里要强调的是,人的行动应该纳入整个事件体系中,应该有一个整体观念,不需要留下个人行动的痕迹,不以此邀功,不以此留名。但是现在的人们总喜欢在工作中给自己留一手,别人要接手还挺麻烦,其目的就是要给自己留后路,或者拿来跟单位讲条件,这样做对个人来说也许有保障作用,但对整个单位来说,不是什么好事,作为单位领导,应该从制度上来保证员工的利益,也要有办法防患于这种事情的出现。其实想明白了,这对个人来说也并没有多少好处,如果你总是恃才来要挟领导,最后领导也不会把更多的工作交给你,你也就被闲置起来了,人是工作干得越多,其经验才能得到更多的积累,能力才能不断地提高,如果连锻炼的机会都没有了,你原来那点才能恐怕就没什么用了,特别是在你们这个知识更新这么快的时代,吃老本的事情是不会长久的。
后面几句中的“善”字,也应该这么来理解,是一个人境界高、功夫高加能力强的象征。“善言无瑕谪”,瑕原是指玉石上的斑点,其引申义为缺点、漏洞、过失的意思,谪(zhé,音哲)是责备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说话的人,不会留下过失,不会责备他人。或者是说:最好的说话方式,是不会留下过失和责备他人的。说话是有内容的,是对具体事情进行描述的,所谓的无过失、无漏洞,是指要按实际情况如实反映,不要夸大,也不要缩小,更不能有意歪曲,如果你要是有意弄虚作假,事情的真相总有一天会暴露出来的,到时候更多的麻烦就会随之而来。所以,我们说话或者写文章要合情合理,不能脱离实际,不能太突出自己,不能伤害别人。脱离实际就是漏洞,就是过失。可在实际生活中,一些人说话总是个人目的太重,有显摆自己的,有邀功请赏的,有挤兑别人的,有辱骂别人的,等等,所以他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时,就会失去整体性,他们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和要求方面来说话,而不知道还应该为别人考虑,为整体考虑,有功劳了,他们就千方百计地去争;有了过失,他们就设法推卸给别人。这些人好像总是在占便宜,但实际上他们占不到任何便宜,因为他们的所作所为背离了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最终会遭到人们的唾弃。
“善计不用筹策”的“计”字,有的版本上是“算”,到底是计算呢,还是算计呢?筹策,原本是指用来计数的竹码子,这句话的直译是:善于计算的人不用借助竹码子,用现在的话来说,会算的人用不着算盘。筹策的引申义,也是谋划的意思。这里是说,善于计划的人是用不着反复谋划的。这话理解起来好像比较费劲,简单说就是:最好的谋划就是不谋划。如果你知“道”,你明“道”,只要按着事物的规律去办事就行了,用不着再花更多的心思去谋划。所谓的谋划,往往是指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而采取的措施,也正是因为不明道,所以要费尽心思,而很多事情是“人算不如天算”,再说,我们人也不能指望什么好事都是自己的,有得有失是正常的。善计不用筹策,是要求人们依道德而行,依本性而活 ,不要在得失上耗费太多精力而失去了精神世界上的享受。一些人整天算计,得到了则大喜,没有得到则大悲,心情总处于患得患失之中,这样的人最大的悲哀是失去了心灵的安宁,这也是很多人容易犯的错误。现在,很多人都不明白心灵安宁的价值,他们把太多的精力放在物质利益的得失上,整天挖空心思去算计,算来算去,在物质财富上可能暂时比别人多了一些,但他们可能失去更多的东西,比如说亲情、友谊、人际关系等,而这些东西才是做人的最基本的东西,丢失了它们,也就是丢失了做人的根本,而丢失了根本,其他身外之物又怎么能保持住呢?所以说,善于算计,还不如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好。当然,这不是说要让我们去当傻子,什么事也不会做,什么计划也不会做,更不是否认策划、运筹等思考的价值,而是要我们眼光更长远、视野更开阔,还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按客观规律办事,把自己放在整个社会中去考虑问题,不要整天只去算计自己那点利益得失。
“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关楗”原指关门用的门闩,这句话是说,善于关门的人不用门闩别人也打不开。闭门,是一种安全措施,当人们睡觉时,为了防止别人的进入,或者是牲畜、野兽等的进入,就要把门闩拴上,这是关(闭)门的最原始的功用,随之而产生的就是锁了,而锁在现代生活中随处可见,各式各样,不仅是有机械式的锁,而且有电子式的锁,它们是通过输入人的指纹或人的其他特征信息来开的锁,甚至根本就不需要你去开锁,你一到那个地方,电脑就会自动识别,这不可不谓是“善闭”了,但即使是这样,各种锁还是有人能够打开。当然,发明让别人打不开的锁,这不是我的目的,我想强调的是树立一种“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社会风气,让所有人的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都有保障。现在的社会锁虽然说越来越多,但人们心里却越来越不踏实,所以说,从小的技巧入手是解决不了根本问题的,如果我们能从社会的整体性上来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夜不闭户”,这样的闭才算是真正高超的关闭之法,人们用不着在锁上下工夫,也不用担心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因为人人心中有一把无形的锁。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用绳子打结,有两个用途,一是捆绑,二是联结。我们捆绑物体的时候,要用绳子来打结,再一个就是把两个东西联结在一起,也需要绳子。这句话的意思是,善于打结的人不用绳子捆绑别人也不好解开。“善结”在捆绑方面的解释,我不想多讲,跟前一段的意思差不多,我这里想讲讲在“联结”方面的意义。联结是要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联结在一起,现在我们把它推而广之,引申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来,很多人在维系人际关系时,喜欢采用有形的物质手段,就像用绳子打结一样来维系与他人的关系,如请客、送礼等。其实,真正的、正常的人际关系在于“君子之交淡如水”,在于志趣相投,在于人伦纲常,而用物质性的手段来维持的关系并不能长久,有的甚至有害。其实,人来自于自然,人与人之间有着本来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单个的人是不能离开他人而存在的,所以,我们要建立人与人之间的正常关系,要从人的本质、本性开始,建立在这种基础上的联结是不会轻易地被解开,那些个人私欲目的太强并采取“绳约”式的办法来建立的关系,是不可靠的。现在一些人总想傍大款、大腕、大官,并用绳约式的办法把自己绑在他人身上。但是,如果你自己没有一定的基础,想绑是绑不住的,就像你悬空吊在人家胳膊上一样,人家很累,你也很累,即使你愿意,人家也会想法摆脱你。当然,偶尔吊人家胳膊一下,能让你从一个台阶跨上另一个台阶,那也未尝不可,只是上了台阶后,就不要再吊下去了,否则,就会累人累己,失去自由。
上面几段讲了五个“善”,讲的是要效法地母之德,要有整体观念,不能以小术而弃大道。“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所以,圣人尊天法地,像大地一样具有博大的胸怀,不把任何人看成是无用之人,就像大地一样,即使是沙石、泥土,对它来说同样重要,所有的万物在它那里都有应有的位置。圣人也一样,把所有人都看成同样重要,不愿放弃任何一个人,即使有人可能掉队,可能犯错误,他也有办法救助他们。同样,他也有办法救物。圣人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他有一颗一视同仁的心。圣人为什么能这样?因为他懂得自然与人类发展的根本规律。圣人为什么要这样?因为这样做,既能成就他人,也能成就自己。圣人必须效法地球之心胸,包容万事万物,同时应该具备“五善”之功夫。如果没有博大的心胸,就没有容人之心,连容人之心都没有,就无从谈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事了。如果仅有容人之心、救人之心,而没有救人的艺术与方法,其结果也会适得其反,不仅不能救人、救物,反而会害人、害物。你们在生活中也可能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事情:你想去帮人,人家还不接受。这是为什么?因为你的帮人、救人之心,伤害了他人的自尊。所以说,真正善于救人、救物之人,并不彰显自己的目的,也不显露自己的能耐与智慧,更不突出自己的功劳,一切无为而为。这就是真正的明白大道,具备了“五善”之功夫与境界,也就是“是谓袭明”的意思。袭,是“沿袭、承袭”的意思,明就是前面讲的“知常曰明”的明,是明白大道的意思,这就好像在白天行走一样,什么都看得清清楚楚,无需点灯,无需摸索,也不需要大造声势,也不需要结伴而行,一切自然而然。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何谓“善人”,很多人在注解这段话时,把善人与不善人解释成好人与坏人,这是不对的。这一章中,除了这一段有四个“善”字外,前面还有七个“善”字,所以这个“善”字,不能和“人”字合在一起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前面讲过了,是善于或最佳的意思,这里的善人是指那些善行、善言、善计、善闭、善结和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之人,并不是现在意义上讲的善人的意思,说得通俗一点,善人是指善于做人、善于为人、善于救人、善于救物之人,他们可以作为“不善人”学习的榜样和楷模。人虽说是万物之灵,但因各人修为不同,所表现出来的智慧、能力等也是参差不齐,如果不承认人与人之间的差别,那是不客观的,人通过后天的学习与修为,才能不断地积累知识,增长智慧,因此才说,善人是不善人之师。但是,善人也不是一生下来就能大智大慧,他必须不断学习、不断修养、不断实践,既要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也要从自己和别人的失败中汲取教训。某种意义上,失败的教训更可贵,它是资本,也是财富,故“不善人是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人类的繁衍,生生不息,人类之所以能够成为万物之灵,除了自然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人类能不断地积累知识,一代传给一代,所以不论是什么人,都应该尊重那些传给我们知识的人。人类是群居动物,一个人有聪明智慧还不行,只有更多的人聪明起来,人类社会才能进入更高的文明,个人才有更多的自由、更多的快乐。说句俗话,如果你是一个聪明人,可却和一群笨蛋在一起,你能有多少自由?多少快乐?当然,笨蛋就更没有多少自由,多少快乐。从广义来说,没有人终生就是师,也没有人终生就是资,任何一个人既是师,又是资,只有善于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又善虚心求教的人,才可能达到智而且善的大境界。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师是相对的,没有哪个人是万能的,即使是那些经常失败或犯错误的人,我们也可以从其身上汲取教训,也可以使自己避免走弯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也是我们间接的老师,修道之人不仅要尊重老师,也要爱惜众人,如果自以为自己明白了,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这本身就是最大的糊涂。修道之人必须明白这个道理,不要以为自己知道的多点儿,就目空一切,不尊重他人,其实这个道理才是修道的最大诀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