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馀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上一章讲到的是人生目标:人应该以修道、修德为目标,并深深地相信它,这样人就能与道、与德之间产生感应,得到大道的帮助,最后获得福禄寿的结果,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要想实现目标与结果的统一,还应该从具体的方法上把握住道,道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事情中都有体现,就像一首歌曲一样,要想总体把握,你就必须在音阶上唱准,在节律上合拍,在情感上恰当体现,否则,你唱出来的歌曲,没有人敢听。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企,是踮着脚看的意思,即用脚尖站立,脚后跟抬起,目的是想让身体升高点,眼睛看得远点。跨,就指两脚大距离的拉开,目的是使步子拉大些,如在有沟坎的地方,就可以跨过去。“企”与“跨”,都是特殊情况下的暂时行为,而不是站立和行走的正常姿式,你总用脚尖踮着,就没法长久站立,你总是拉大步走路,你就走不远。这是大家都容易明白的道理,可生活中,人们还是会用非常态的方法去对待常态的事情,结果是自己消耗太大,最终还是达不到自己的目标。例如,现在孩子的教育问题,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出类拔萃,希望孩子的成绩能名列前茅,所以就整天给孩子加压,今天补习这个,明天补习那个,孩子整天处于一种紧张的拼搏状态,虽然一些强能力的孩子,他们能够适应这种状态,但对另一些孩子来说,这些压力超过了他们的能力,长久下去,孩子不仅学习上不去,而且会把孩子的身体和心理都搞垮,这样的事情,你们周围在不断地发生,而做家长的还混然不知。这好比长跑比赛,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跑到最前头,如果他没有那个能力,你非要让他不断地去冲刺,冲几个回合下来,这孩子就再也跑不动了,你们也应该有这方面的体验。因此,我们不论是对待自己,还是对待孩子,目标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制定,目标定得太高了,老是要踮着脚,这肯定会累坏了,如果目标定得太低了,你会松松垮,结果还是一事无成。更重要的是不要把别人的目标当成自己的目标,不要去跟别人去攀比,我们要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自己的长远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让自己真正成为一个“自己”。
也许,成为“自己”并不能成为名人、伟人,但名人、伟人却都是成了他“自己”,他可能借鉴了别人的成功经验和方法,但他们绝对不是在模仿别人。不管名人也好,伟人也好,甚至是圣人也好,我们往往只看到他们的成绩,却看不到他们取得成绩的历程,先不用说他们碰到的机遇如何,他们取得成功肯定是遇上了很好的机遇,但光靠机遇肯定是不行,机遇也许对很多人都差不多,可有准备的人却能最先抓到。所以,我们没有理由把责任推到机遇上去,我们要想让自己更加进步,只能对自己进行总结,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
当然,我们不能把人生的目标定在做名人、伟人上,也不能完全以名人、伟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否则,我们就会很容易陷入“生命无意义”的困境中去,因为不论在什么年代,名人、伟人总是少数,如果只有成了名人、伟人,人生才有意义的话,那才是人类认识上的最大谬误。当然,如果能成为名人、伟人也没有什么不好,那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名人、伟人,是因为他们遵循了社会发展规律和自然发展规律,所以,那也是整个社会和自然的事情,并非他某一个人自己的事情。他们并不是以名利地位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也是要为更多的人服务,要让更多的人得到幸福健康,过着安宁快乐的生活。他们之所以有名,是因为他们为人民做出的贡献大。当然,我们不排除有欺世盗名的现象存在,但德才兼备的人,贡献大的人总是受人们爱戴的。
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是完全模仿别人的,模仿只能是模仿,却不能使自己成为有独立人格魅力的人。我们应该成为自己,成为一个健康快乐的自己,哪怕没有显赫的名声地位,其实名声和地位,那也只是人类的意识而已,人在自然(道)的眼里,都是平等的,都是人类大系统中的一个分子。其实,每个人本身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只是我们往往不满意自己而已,所以总是踮着脚去够一个高于自己的“自己”。现在的人,为什么精神紧张,心理压力大,原因就在于此。所以,我们的所作所为,就应该符合我们自己的实际情况,如果脱离自己的实际情况,我们就会陷入妄想或幻想之中,陷入一种非常态的紧张之中。就拿居家过日子来说,我们有条件房子就买大一点,车子买好一点,如果我们经济条件差点,房子就买小点,买个自行车也是个交通工具,而且可能有锻炼身体之功效。当然,完全没有物质条件,我们无法生存,但人们生活得是否幸福,并不决定于物质财富的多少。知道利用现有物质条件创造出最大快乐的人,才是聪明的人,才是成功的人。实现物质条件与幸福快乐的高投入产出比,这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功夫,有这样功夫的人,他的财富才会越来越多,名声才会越来越好,地位才会越来越高,给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快乐也就越多。
这种功夫,不是成名以后才有的,很多伟人、名人,年轻时也不出名,但这种功夫却是在未出名前就练就的,那时他们已经形成了一个真正的自己。要成为自己,并不需要特殊的条件,而是我们的意识里存在着问题。比如一个想行善的人,他并不需要等到经济条件很好的时候才可以开始行善,没有钱的时候,他仍然能够行善,因为他还有时间,有体力,他可以用自己的时间和体力来为他人服务,让他人快乐,就是没有空余的时间,但他还应该有笑脸、有热情可以奉献给大家。所以说,经济条件并不是能否行善的理由,关键还是看他有没有这样的意识,愿不愿意立志成为一个善人。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这四句话,在第二十二章中出现过:“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从字面上看,只是一个倒装句而已,而实际上境界和层次上是有差别的,第二十二章,重点是讲圣人为人处事的方法与原则,这章讲的则是这些行为的因果关系,主要是针对有这些行为习惯的人来说的。美国著名的教育家、人际关系学家戴尔·卡耐基通过《人性的优点》与《人性的弱点》两本书,分析了人性中存在的优点与弱点,这些优点与弱点,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着,只是有的人能有所了解,并注意发扬优点,克服缺点,使自己走上成功之路,所以卡耐基又被人们尊称为“成功学”家。我这里说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就是人性中最要命的弱点,是成功之大忌。
“自见者不明。”自见者,是指那些喜欢自我表现的人,他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表现出自己比别人强,或者是表现自己有独到的见解,或者是表现自己有超人的勇气,或者是表现比别人有人缘,或者是表现自己比别人更善良、宽容,或者是表现自己的权钱地位等等,凡此种种,都是在突现“自我”。他们这么做的目的,就是想出头露面,想出人头地,但结果会怎样呢?中国人有句老话:“人怕出名,猪怕壮。”说的是人太出名了,就会成了众人攻击的目标,猪长得壮了,就会被主人杀了吃肉,所以中国人的习惯是做什么事都比较含蓄,比较低调,比较谦虚,不以名为名,不自我表现,反而受到大家的尊重。而那些处处要表现自我的人,总以为自己最能,所以说话做事都是在有意无意地抬高自己,贬低他人,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有时候会与人争得面红耳赤,有时候还会恶语伤人,甚至是六亲不认,他们只知道肯定自己的重要,而不知道轻易否定他人的危害,他们有了这种心态以后,心里总不希望他人比自己强,嫉妒心极强,对别人也是一百个不服气,一千个不服气,一旦他人犯了错,他们会幸灾乐祸,甚至是落井下石。你们想想,这样的人,他们最终能出人头地吗?
你们中有人反问我:“那我们就不应该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吗?”正常发表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才能没有错啊,我刚才说的那些人错是错在其出发点上。我们为人处事,都必须发表自己的观点,发挥自己的才能,但目标是把事情做好,不是要突出自己比别人强。自己到底强不强,不是自己说了算的,大家都认为你强,你才是真强,光自吹自擂,只能是带来他人的反感与厌恶。再说了,强也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用业绩来证实的。还有一些所谓“怀才不遇”的人,他们小事不愿做,一心想做经天纬地之事,所以他们总在抱怨自己职微权轻,没有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实际上他们连小事都做不好,如果真的交给他们重要的职位,他们又会如何?谁又能放心把大事情交给他们做呢?!
“自是者不彰。”自是者,是指那些凡事都认为自己正确而死不认错的人。按常理来说,任何人做事,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这是人们工作生活的最基本原则,就像算术里1+1=2那样的准确,那样的简单,那样的根本。没有人会去有意做错事,即使有人用心去搞破坏,去害别人,那也是符合他自己的价值取向的,大家都认为他是错的,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错的。这就是个人认识与他人认识之间的矛盾,这是客观存在,不论你是什么圣人,还是什么伟人,只要你与他人交往、共事,这种矛盾就存在。对整个宇宙来说,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产品,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一样的人,特别是,人们在地域、经济、家庭环境、个人受教育的程度、身体状况、个人的理想兴趣等方面的不同情况,造成了人们千百亿种个性特征。所以,同一个事情,会有不同种看法,甚至这些看法是完全不一致的,或者是完全对立的,但每个人还都认为自己是对的,因为每个人的认识都是从自己的“理智系统”求导出来的。但究竟谁是谁非,则还是要套用那句老话:“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实,做同一件事情,会有无数种处理的办法,比如我们出差在外有时候需要问路,每个人在所选用的语言文字,说话口气,面部表情,以及问路对象的选择等等方面都不尽相同,所以其结果也不尽相同,有的人一下就问准了,有的人得问好几次,还有的人得到的是错误的指示。这不是简单的一问一答的问题,它包含了很多潜在的东西,一是要取决你是否选对了人,这个人知道不知道你想要去的地方;二是要取决于你是否采用了正确的方法,让别人能准确无误明白你的问题;三是要取决于你问路的态度和情绪是否正确,别人是否愿意告诉真实情况。所以,古人对某一事情的处理有“上中下”三策之说,每一策中又分上中下三策。但事事都能做到“上上策”的人,恐怕微乎其微,就是能经常做到“上策”中的“中策”和“下策”的人,那也很少,有这样的人,恐怕也要算圣贤了。对一般人来说,做事有对有错是很正常的。知错就改,是补救之法。
人们做事总是追求完美,就像考试答卷一样,都想考满分。然而,我们知道一堂考试下来,能考满分的又有几人,能考优良就不错了。更有意思的是,考试完了以后,很多人都认为自己考得不错,可成绩下来以后就傻眼了。生活中,也是这样,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对的,所以在大家一起做事的时候,就很容易产生不同意见,幸好人类社会文明的不断进化,出现了社会组织,可以通过制度来解决群龙无首的问题。当然,在动物界,它们也有领袖,也有组织,但我们不得而知它们是怎样协调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多非组织行为,这些就需要人们自我协商来解决,如果人人都“自以为是”,恐怕生活中总会争论不休,甚至会因为小事情闹出大问题。所以,人与人打交道时,最重要的就是沟通与协商,而沟通与协商的前提就是相互尊重。
然而,“自以为是”往往并不真的正确,所以,我们要在尊重别人的前提下,还应该做到虚心好学。争论与争吵,经常是由于相互不尊重,或不虚心学习所引起的,总以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有时候,大家争论是无关痛痒的事情,所以总有些聪明人会做出让步。如果争论发生在工作当中,或者发生在有利害关系的事情之中,或牵涉到一些原则性问题时,争论恐怕就很有必要了;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性的意见,恐怕工作就很难开展,错误和失败将接踵而来。即便如此,也要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晓以利害,而求得一致。可悲的是,一些人意气用事,由于争论而引起争吵,甚至引起打架或记仇。而产生这种结果的表面原因,一是认为自己丢了面子,二是认为别人是有意在欺负自己。所以,生活中很多不愉快的事情,表面看往往都是由小事不能正确处理而引起的。但事实上,这些事情只是一个导火索,而深层次的原因,则是由于个性修养、认识能力以及与人沟通的能力等方面的不足而造成的。
然而,个人的知识总是有限的,世界上没有全知全觉的人。所以,问题的关键,还不是知识多少的问题,而是在于个人为人处事的态度及方法问题。态度及方法,是个人修养的综合反映,它不是知识的堆积,更不是学历、学位等所能衡量的,因为现在的学历、学位大多都是掌握现代科学知识的一个标志,而现代科学知识解决的是人与物之间的关系问题,它基本上不涉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说的为人处事的态度及方法问题,是属于思想及文化领域内的问题,这跟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紧密相联的;而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总体来说是由其个人所处的时代所决定了的,但它仍然是人类文化沉淀而来的结果,虽然由于个人所处的环境及教育条件等不同,造成人们在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上的种种差别,但时代的主流文化,仍然是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及价值观的“内在支柱”。而个人在这方面表面出来的不同,则由于支柱上长出来的分支不同而引起的。如果内在支柱被扭曲了,被掏空了,个人的精神大厦就会出问题,就会倒塌,个人也就会很快退出“历史舞台”。
这些内在支柱,在我们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就已经根植在我们的基因里。在出生后,由我们的父母、老师再漫漫地发掘出来。这些支柱,就是仁、义、礼、智、信,就是温、勤、恭、俭、让,就是大爱、博爱!这是人类文明的精髓所在,是人类用很多教训才得出的宝贵财富。然而,“上帝”给人类的智慧是有限的,虽然人类已经拥有了很多宝贵财富,但作为个体人,要得到这些财富,还是要经历自己的学习与实践,而在学习与实践的过程中,仍然要付出一些代价,甚至会犯前人犯过的错误,这就是命运,是人类自己无法改变的命运。这跟“人类制造”不一样,就拿我们现在生产的汽车来说,现在生产出来的汽车,是不会再重复过去的错误,而“人”却一样,我们会继续犯我们父母辈犯过的错误,也会犯我们祖辈人犯过的错误,虽然我们有更多的借鉴,但我们仍然错误不断。
我们明知道要虚心好学,可我们往往表现出“自以为是”的自大自满。自信,是每个人正常生活的基础,但自信不能走向“自负”,“自负”就是盲目地“自以为是”,不仅会在工作生活中引起争吵,还会伤害他人,并最终反过来伤害自己,这跟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规律是一样的。我们谁都不希望自己受到伤害,但我们为人处事态度与方法不对,我们就会事与愿违。所以,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自信地生活、工作,但要使我们真的能心想事成,还必须树立“自以为是未必是”的观念,使自己更加谦虚好学,日臻完满!
“自伐者无功。”自伐者,是指那些喜欢自我表功的人,他们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强调自己的功劳。按常理来说,人们有所劳就有其所得,是很正常的事情,这不仅是自然法律,也是人类社会得以正常发展所需要的法则,按你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按劳分配,多劳多得。”当然,劳要有功才行,劳而无功是什么都得不到的。这也正是人们都要表功的原因,没有功,就没有自己的利益,没有利益就无法生存,所以立志于把事情做好,并在事情当中尽心尽责,付出自己的劳动,奉献自己的一份功劳,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我这里要说的是,功是一定要做的,但做了功,不要什么时候都去自我宣扬,都去邀功行赏,否则就会引起他人的反感。你做了什么事情总是怕别人看不见,特别是领导看不见,这是对别人,对领导的不信任,好像他人都是瞎子,你有了功劳,他们也看不见。还有,自我表功的人,往往都会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功劳夸大,把别人的功劳缩小,所以有这样的人在团队里,团队里就会不断地有争功的事情发生。就像“五官争功”的相声里说的一样,眼耳鼻嘴等都在说自己的功劳大。到底谁有多大功劳,总有要有人来裁定的,也许裁定者的裁定会有所出入,或者大家制定的评定标准有问题,一旦原则定下来后,总体上来讲,它是平衡的,也许这次你吃点亏,下次你就占点便宜,何必去计较一时一事之得失,去耗费精神呢?
如果一个集体里,大家都去表功,事必就会争功,争功就会弄出种种弊端,争到的人会认为自己理所应当,所以他们往往会忘记集体的作用,而争不到的人会认为领导不公,心理上就产生不平的情绪,在以后的工作中就可能会消极怠工,还可能从中捣乱,就不会与他人配合,或故意刁难他人。争功,往往使人没有多少心思和精力去实际做“功”,这样不仅是损害了集体的利益,而且会把自己荒废了,不是有句俗话吗:“刀越用越亮。”你总不想做事,业务水平就会不断降低,等到你认为有条件做事了,那时恐怕你什么都不会做了。争功的另一大毛病,就是既破坏了集体的正常关系,也让人自己失去了人缘,如果一个真正想做大事情的人,没有良好的人缘关系,那真比登天还难!
我们说人们对自己的功劳往往也是看不清楚的,在这种自己都不真正明白的情况下,表功不如不说,不如在业务能力上多下功夫,不如为大家多做点事情,结下良好的人脉关系。有个故事,可以给大家讲讲,一位姓牛的老人把自己的两个儿子送到他朋友的公司去工作,都被安排在公司的采购部,这两个孩子工作都很认真,也不惜体力,结果一年后,弟弟牛老二被升为部门副经理,哥哥牛老大还为弟弟高兴,可又一年后,弟弟升为部门经理,哥哥却还是一个普通职员,这回,做哥哥的不高兴了,就去问老板:我和我弟弟同时进公司的,干的都是一样的工作,我工作跟他一样努力,他都连升好几级了,我却连个组长都没当上,你这不是太欺负人了吗,是不是我爸对你有什么交待?老板说:你明天一早,叫上你爸一起来我办公室,我再告诉你。
第二天早上,牛老大和他父亲一起到了老板的办公室,寒暄几句后,老板说:牛老大,我和你爸先聊聊,你到西关菜市场看看,我想进些萝卜,问问什么价钱。牛老大出去了,老板把昨天牛老大来办公告状的事情经过告诉了牛老先生,并让他见证一下牛老大与牛老二之间的差别。不一会儿,牛老大回来了,告诉老板白萝卜5毛钱1斤。老板问:市场上有多少?牛老大说:我再去看看。一会儿工夫,牛老大回来说,市场上大概有5、6百斤白萝卜。老板说:好,我知道了,你去把牛老二叫上一起过来。牛老大、牛老二一起来到了老板办公室,老板对牛老二说:你去西关菜市场看看,我想进些萝卜。牛老二走了,老板就给牛老大讲,我交给他的任务和交给你的任务是一样的,你们事前都不知情,一会你就知道牛你与牛老二的差距了。牛老二回来,就告诉老板,市场上白萝卜价格大概在5毛钱1斤,胡萝卜价格大概在8毛钱1斤,目前市场有两车白萝卜,大概有5、6百斤,加上一些散摊的也就是7、8百斤,胡萝卜总起来也就2、3百斤,不过我已经跟那几个大客户谈过,如果我们还需要更多,他们今天上午还可以再送来一些,白萝卜总数可以达到1千斤,胡萝卜总数可以达到5百斤,价格可以优惠。等牛老二汇报完以后,大家心理都明白了:都是在工作,效率不一样啊!所以说,自以为功劳大的人并不真的功劳就大。
“自矜者不长。” 自矜者,是指那些自高自大、目空一切的人,“长”是尊长、长辈之意,也有得到别人尊重的意思。这些人,大多都有一定本事,所以他们有资本有条件恃才傲人,他们不把他人放在自己同等的位置,总认为自己比别人优秀,这种事情在以往的王宫贵族里比比皆是,在近代,希特勒不也是把他自己的民族尊为最高贵的民族吗,所以他就想灭绝那些他认为是劣等的人种,而结果呢,他是自取灭亡。这些人在心理上总有些莫名的优越感,对地位比他低、钱财比他少的人,他们总是看不起,而对地位比他高、钱财比他多的人,他们又总是卑躬屈膝,一副奴才样。试想,这样的人有谁能喜欢他,又有多少人会尊敬他,他们的所作所为从骨子里透出一种对他人的轻视或蔑视,虽然他们对权贵们奴颜媚骨,一旦权贵们跌倒了,他们便会落井下石,因为他们就是这样的心理,他们从内心里不会希望任何人比他自己强。也许,他们也会偶尔亲近一下他人,但那也只是装腔作势地在做秀,古人就有不吃嗟来之食之事,何况现在的人,你不真心诚意地尊重他人,他人又如何会尊重你。只有你在心灵深处,在思想意识中,在心理情感上,在言论行为中都尊重他人,他人才会真正地尊重你,你才可能成为某些团体、地区或国家的领导或领袖,否则,你纵有天大的能耐,人们也不可能拥戴你。
“天赋人权,人人平等。”这是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主要思潮,这是人类思想的重要进步。人会因为不同的年代,不同的家庭出身,不同的受教育程度等等因素的影响,在品德、性格、才干等方面而有所差距,进而在学识、财富及社会地位等方面也存在差距,但这些差距并不是抹杀人权平等性的理由。在封建时期的君王,他们也能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要爱民如子,对于现代社会来说,尊重人权更是领导们或领袖们应该在思想意识上和法律制度树立的“治国平天下”的原则。历史事实也证明:只有那些为社会整体、即为绝大多数人的利益考虑和服务的人,才能成为人们的真正领袖,才能得到广大人民的尊重,而那些只顾自己私利或者只顾小团体利益的人,不顾大多数人死活的人,即使他们掌握了执政大权,也不得长久。所以,有些人把“自矜者不长”中的长,解释成长久的“长”字,从这层意义上来讲,也没有什么不可,大家也不需要为此而争论不休。
“曰:馀食赘(zhuì)行。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这些行为,对于大道来说都是多余的东西,就像吃饱了饭还在吃一样,多余的部分,会撑着你,也会增加你内脏的负担,还会让你发胖,从而带来更多的疾病;这些行为,也像画蛇添足一样,是多余的动作。通观自然界的其他事物,它们也厌恶为些多余而对已无益的行为,也这样的事情,所以真正修道的人,是不会做这些馀食赘行般的事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