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九章

《道德经》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

上一章讲到不争之智,那是一种功夫,一种境界,并非一朝一夕之所能。不争,要从一个“止”字开始做起。“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就是说,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有一个度,要适可而止。“已”,止也。止,并不是讲不动,而是动后在什么时候停止,在什么程度上停止,所以说,这里讲的止是一个度的问题。这个度,既体现在意识观念上,又体现在语言行动上。止,在儒家功夫修养中,是入手之法,也是最高境界的一个标准。《大学》开篇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大学,就是大的学问,是近道的学问,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明明德,一个是亲民,另一个则是止于至善。凡事若能止于至善,就是最高功夫和最高境界,就接近于道。但要修成这种功夫,达到这种境界,就要从“止”开始,然后是“定”、“静”、“安”、“虑”、“得”,这是功夫的阶梯。

“持”,是把持的意思,“盈”,是满的意思。人们能把持的东西,总是希望多之又多,不知满足,就像有人拿个杯子去接水一样,杯里的水已经溢出来了,他还在接,因为他的眼光只在水流出来的地方,根本就看不到杯子里的水早就满了,他的心思只在“要从外面不断地获得”上,就忘记了他接水的目的是什么,他只知道要不断地要去接水,以至于不去接水,他就会不自在,就会心神不安,就像俗话说的那样:吃着嘴里的,占着碗里的,盯着桌上的,想着锅里的。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越来越多,像有些贪官贪了很多钱,但又用不出来,可他已经养成习惯,不收别人的钱心里就难受,就会觉得日子白过了,所以,他们就会牢牢把住手中的权力,利用一切机会向他人收取、甚至是索取财物。他们中还有一些人,只有看到存折上的数字越来越大才会越高兴,而另有一些人,则会在数钞票中陶醉不已。当然,不仅仅是一些官员会如此,其他很多有“把持”机遇的人也一样,他们会在自己权力或实力所及的地方,变得毫不满足。更值得一提的就是当代的网络游戏,它让很多人废寝忘食,没日没夜地投入其中;本来是想去得到满足的,可是越玩下去就越不满足,越不满足就越要去玩。甚至,有些人因此而不去上学或不去上班了,长久如此,恐怕以后也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了。

持,就是不放下,或者是放不下。不放下,是因为有利益存在,有欲望存在;而放不下,或因外界左右,或习惯成瘾,而使其不能左右或控制自己。持,还有一层意思,就是俗话说的“端着”的意思,很多人在有钱、有地位、有权力后,总喜欢端着架子,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显得他比别人能耐、有价值,而实际上,这样的人并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热爱。奥修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奥修在一个高等法官家里做客,那个人是奥修的非常忠实的门徒。当那个法官出去的时候,他太太告诉奥修:我先生很敬爱你,而且非常相信你,因此你可以帮我一点忙。如果你告诉他一些事情,他就会照着做。奥修说:你告诉我,你到底想让他做什么?

 她说:只要告诉他一件事,他在家里不应该还是一个法官。甚至在床上他也保持一个法官的形象。就因为这件事,我们备受折磨,他从来不是一个人,也从来不是一个父亲、一个先生、一个朋友,他一天二十四小时都是一个高等法院的法官。我们都很害怕他,孩子们在他面前会发抖,因为他看我们的眼光,就好像我们都是站在他的法院里的罪犯,在等待他的判决。

请你把他带下来,如果他能够有几个小时的时间忘掉他是一个高等法院的法官,它对我们来讲将是一个祝福。

持,手就被占用了,所以他就做不了其他什么事情了。就像这个法官,他好像得到了尊重,他的意识被“尊严”占据了,他却失去了生活中的快乐,及人间真情。生活中本来就是这样,有得就有失,你有时间去做某些事情,你就没有时间去做其它事情;你在某些事情上很有成就,你在别的事情上就不可能出人头地;你总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你就没有时间去享受清闲、享受天伦之乐。修道之人,必须在思想意识中树立适可而止的观念、平衡的观念、全面的观念,要善于控制自己,不使自己走极端,要拿(持)得起,还要放得下,而且是该拿的时候拿起,该放下的时候放下。然而,“持”是为了“盈”,我们讲过,人的需要是可以满足的,而人的欲望是不可能满足的,因此要解决盈的问题,就必须先区分需要与欲望的不同,要满足需要,而放弃欲望,如果区分不开了,那就得适可而止就行,不要走极端,也不要在一棵树上吊死。

“不如其已”,前面已经讲了它适而可止的意思,它的另一个意思是说:要知足常乐,要满意自己的现状。可人们却总是为自己还没有“拥有”的而发愁,以至于忘记了利用已经“拥有”的去创造快乐,去享受生活。他们看到别人有了高档汽车、有了别墅就自我紧张,饭也吃不香,觉也睡不好,一门心思就是钻在如何发财上。这样做,可能有一些人能够成功,但社会发展的任何阶段都不会是所有的人都很突出,突出的人毕竟是少数,对那些没有成功的人来说,他既得不到还没有拥有的,也浪费了已经拥有的,更可惜的是,他自始至终都没有成为生活的主人,没有享受到本来也可以得到的快乐生活。就是那些成功了的人,如果不懂得生活,他也是在浪费生命,即使他拥有了再多,他也不会快乐,他们所能满足的就是那点虚荣心。当然,也有很多成功人士,他们懂得生活,他们用已经拥有的财富,去为自己、为家人、为朋友创造快乐,甚至为更多的人创造快乐,这里的问题,并不是财富多少的问题,而是意识观念和能力上的问题。

“揣而锐之,不可长保。”一般来说“揣”字,有三种意思,有三种读音,第一是指塞入,读一声(chuāi),第二是指猜测,读三声(chuǎi),第三是指挣扎,读四声(chuài)。有人把这句话注解成:藏在怀中的东西也会丢失。这不是我的本意,揣,还有一个读音,读zhuī(音读追),是指捶击的意思。这句话是说:刀已经很锋利了,还去反复地捶击它,想使它更加锋利,并且想让它长期保持这种状态,这是不可能的。人们都知道,刀的结构是刀口锋利、刀背钝厚,如果整个刀都像刀口一样,稀薄如纸,那它很快就会折断,失去刀的功能。钝厚,是锋利的基础和依靠,如果把钝厚磨没了,锋利也就不存在了。磨刀,不求最锋利,关键还是要看如何使用刀,庄子在“庖丁解牛”一文中说,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用刀砍骨头;好一些的厨师一年换一把刀,那是因为他用刀割筋肉;而庖丁那把刀用了十九年,却还跟新的一样,那是因为他了解牛的整体结构,只需要将刀切入那些有间隙的骨节中。所以说,刀锋利不锋利,并不完全在于刀子本身,而在于用刀之人的技艺和功夫。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谁能金玉满堂?帝王将相也,那些可称“万岁”、“千岁”的人,他们也都认为自己的江山能千年、万年,他们也能长久享用那些富丽堂皇。可是历史的事实是:他们整天处于提心吊胆之中,既害怕兄弟叔伯抢夺他的皇位,又怕外敌入侵、百姓造反;而那些将相更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不仅是金玉满堂守不住,可能还要诛灭九族。金玉满堂不仅是莫之能守,而且是一切战斗和杀戮的根源,所以聪明的帝王,并不要求自己太奢侈,而是要让老百姓安居乐业,让人间太平。你们现在处在一个好时代,帝王将相没有了,人类文明也发展了,金玉满堂的地方也属于大家的了,更多的人都可以享受到古代帝王们的生活了,这是人类进步的结果。虽然这样,但是现在的人也有帝王们一样的欲望,把财富看得比生活本身更重要,整天盯着自己存折上的数字,数字越大越高兴,并想方设法去购买奇珍异宝,把自己的藏室装饰得金碧辉煌。其实,这对真正的生活又有何益,生活中除了正常开支外,存折上的钱基本上都是用不上的,多到一定程度以后,也只是一个数字概念而已。奇珍异宝对正常人来说,更没有什么用,它们只能满足那些有这种心理需求的人;同时,它们也是盗贼、劫匪整天惦记着的东西,是危险的根源。所以,人啊,不管你多有钱,守是守不住的,不如把这些财富用到为人民、为社会服务中去,这样才是最安全的,财富也才真正发挥了它应有的作用,你的人生也才真正有了意义。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富,是指财富,贵,是指权势、地位,遗,是留下的意思,咎,是灾祸的意思。有人说富贵有什么不好,难道它一定会能让人产生骄奢淫逸,并由此而带来灾难吗?像比尔·盖茨,他富了,但他把钱都捐出去做慈善了,这有什么不好?是的,这当然是好事,他这叫富贵而不骄,这也正是我们要提倡的事情。怕就怕,很多人钱没有比尔·盖茨多,但派头却比尔·盖茨大。从财富来源说,比尔·盖茨是对世界有巨大贡献而获得的,但现在社会中的一些富贵之人,并不是对国家或社会真正有那么大贡献,而是靠巧取豪夺而来,他们只是想得到更多财富,他们并不明白财富的真谛,所以,他们很少有人去做慈善事业。其实,财富的得来,不完全是靠自己的努力而得来的结果,更多地是在于社会,在于社会的安定,在于社会有这样一个公平、公正的发展环境。比如说,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刚开始富起来的是一些农民或个体户,那时,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鸡蛋的,这不是那些科学家不行,而是改革开放的政策还没有到那一步。但随着经济不断发展,政策不断完善,财富就在不同的人群中不断地更换,这是经济自身发展的规律。,所以,我们不能把财富的多少,太多地归功于自己,即使富贵了,也不应该有骄奢持傲之心;更不能为富不仁,以权势、财势欺压百姓。

中国人常说的“富不过三代”是有道理的,这是指一般规律,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这样。一般来说,家庭条件好了,子女就有优越感,他们用不着吃苦,甚至用不着受气,所以,他们也就没有机会得到锤炼。这样,他们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应有的品德及心理素质得不到培养,要让他们继承父辈的事业确实会有困难。如果有人富贵了,却不懂得做人的道理和长治久安的道理,还生出傲慢之心,轻薄之情,那他的财富、地位可能连第二代都传不到,在他自己手里,就可能挥霍没了,折腾没了,而且还可能对自己、对家庭带来灾祸。按理说富贵,并没有错误,能富贵,除了有社会条件的原因外,还有个人的奋斗和努力,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多劳多得的道理,而错误的是由富贵而产生的骄奢之心。其实,财富和地位,是有“份量”的,不是所有人都能“玩得转”的,它需要德和才来承载。无德无才之人,即使偶得财富或地位,他也会被财富或地位压扒下的,有才无德就更麻烦了,因为,无钱无势的人,即使做坏事,也做不出什么大的坏事情来,但有钱有势的人则不同,他们一旦做坏事,则后果不堪设想,坏事做多了,也就为自己埋下了祸根,离死就不远了。故此说,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也。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功成,是指事业有成,名遂,是指成名,其实,这两者都差不多,功成的人,就有名,有名的人,也是依仗其功而成名的。身退,隐也,是指退到功名之外的意思。为什么说“身退”就是天之道呢?天,生养日月星辰,让他们依理而独立运行,它自己并不在它们同一个层次,不掺乎他们的运行,不与它们争功、争名,它在完成它的使命后,就退到了它本该去的位置――虚空。这就是“身退”的天之道。从事物的发展情况来看也一样,任何一个事物或者是人,都有其最强壮或顶盛的时期,当它(他)到达顶峰后,就开始走下坡路,这是自然规律。就拿人来说,人老后,他的思想、行动往往会跟不上整体的节奏,如果这时,他还居功自傲,以为自己是在顶盛时期,他所做的决策就可能违背自己的初衷,如果他再有功名思想,又有一些个人的品德性格上的缺限,那就势必会给整体带来灾难。不退,或不想退的原因,往往是只见个人不见整体。所以,对一个组织或一个企业来说,主要领导人要有清醒的认识,要防止功名思想对自己的侵蚀,要注重培养接班人。身退是必然的事情,没有人能活千岁、万岁,不懂得及时退身,即使你不想退,到时候也不得不退,那时可能已经为时已晚,以前的功名,也都被糟蹋得差不多了,有的人可能会从有功之人变成罪人。

能及时身退的人,是明白人,是懂得人生真谛的人,是看透功名的人。中国人有三个要实现的价格目标,即:立身、立功、留名。立身,是要养活自己,养活家人,承担自己在社会上应有的责任;立功是要为更多的人服务,做出更多有功绩的事情,并由此换来利禄、权力和地位;留名,是死后留下一个好名声,这好名声,一个是惊天动地的事迹,另一个是流传万古的思想,所以,现代很多人在有了些成绩后,就开始著书立说,这都与我们骨子里的价值目标有关。当然,这也不是什么错,怕就怕人成了功名的奴隶,是纯粹地为了功名而去谋取功名,而忘记了生活本身的真义,一旦在功名面前失去了自主权,想退也是退不了的。想退,是聪明;能退才是智慧。退也要把握时机,退到合适的位置,否则,同样会带来不良后果。

什么是合适的时机?功成名就的时候,就是时机。那什么又是功成名就呢?功成,就是指一个组织或企业在事业上走上了正确的轨道,靠自身的制度、规章、队伍等等,就能够自行发展,这就可以说是基本功成了。名就,就是你在这个组织或全国、全世界里拥有了一定的名望、影响和权威,这就是名就。这是你人生和事业的顶峰时期,这时身退,叫“见好就收”。身退的合适时机,不是看你的身体健康状况是否还行,而是要看你带领的组织或企业能否自行运转。这里要强调的是身退,并没有要你的思想也立即就退,身退后,你思想反而能得到更好地贯彻。那退到什么位置最合适呢?美国华盛顿总统在这方面是个榜样。当然,功不成时,你不能退,如果要退,那是退缩,如果功不成时就被迫身退,那是肯定是自身有毛病,离道就更远了。

点击数:2356  录入时间:2013/10/30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