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聃哲理
常生禾
 

     本文摘要   为架桥中西,本文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原理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老子》(《道德经》)相对照,分为朴素的唯物论、朴素的辩证法、自然社会的和谐观、利他的人生观四个部分,通过解释以彰显伟大的老聃哲理。
 
关键词     老子(老聃)    《道德经》     哲学      经典     马克思主义
对照     唯物论    辩证法    和谐观    人生观   弘扬
 

    在文化全球化的今天,研读中国古代哲学经典老聃《道德经》已成为中外新潮。但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已在我们脑子里生了根,研读任何哲学作品都少不了要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加以审视。虽然,《老子》是用本民族语言和风格写成的,但人们仍有不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比较就难理解难把握的习惯。为了便于今之大众研读,本人冒昧地将《老子》中与马克思主义哲学部分原理相对应的语句挑选出来重新排序,再作精要的解释、评说,以彰显其不朽的光辉。为了节约篇幅,本文用()表注释,用< >表添补原文省去的言词,用【】表笔者评说,用黑体字表《老子》原文语言,用“ ”表原文取自《老子》哪章。让老子按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用自己的话给我们讲老聃哲理。
    老子(公元前571-471)是公认的中国古代伟大的哲人。本人才疏学浅,却要对他的经典进行顺序调整和释评,定会错漏百出。只希望把我视为筑新路之拓基者,对毛胚工程的粗疏,请后续的工程师们来加以补救,玉成。
原文引自1995年三秦出版社出的陈国庆、张爱东注译的《道德经》。
 
 
一、朴素的唯物论
1、世界统一于物质
  道<若>可道(语言表明)非常道(不是永恒的道),名可名(用语言命名)非常名(不是永恒的概念)。无(浑沌未开)名天地之始(表述宇宙的初始状态),(客观存在,实有)名万物之母(表示万物之生成)。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因此,要常从“无”中去领悟“道”的奥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要常从“有”中去体察“道”,界定“道”)。此两者(无与有)同出(来源相同)而异名(但名称相异),同谓之玄(深奥),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宇宙万物奥妙的总门径)“第1章”
【这一章讲了哲学范畴——道。显然道表物质,但不是单一的物质,是天地万物,是永恒,是总门径。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物质的反映,因此,意识是第二性的,被决定的。老子接连用了六个“名”,都是用在人脑对物质的反映,朴素地表达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暗含马克思主义哲学(以下简称“马哲”)的基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孔(大)德之容(形态)惟道是从(是由道决定的)。道之为物(作为物质的道),惟恍惟惚(没有固定形态)。惚兮恍兮,其中有象(可感知的形态);恍兮惚兮,其中有物(实在之物);窈兮冥兮(深奥、抽象),其中有精(本质属性),其精甚(很)(确实存在),其中有信(可验证)自今及古(上溯),其名不去(道永不废),以阅众甫(依据道,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第21章”
   【“德”是《老子》的第二大概念,它是“道”的显现和作用。德属于人的意识和行为。老子说德是由道决定的,而道又真实可验证,还可依据它观察从古到今万事万物的变化。难道老子的唯物主义观点还不明确么?只不过2500年前的老子尚不会使用今天翻译过来的“意识”、“物质”、“唯心主义”、“唯物主义”、“一元论”、“二元论”等西方概念罢了。】
   道冲(抽象),而用之或不盈(枯尽)。渊<深>兮,似万物之宗(主宰,起点);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以上系比喻“排开具体事物的纷乱现象,寻找事物本质”);湛兮,似或存(经过抽象的“物质”概念,肉眼看不见,但又确实存在)。吾不知谁之子,象<生于天>帝之先(“道”作为物质,它先于一切存在)      “第4章”
   【老子不仅肯定了物质第一性,而且肯定了“不是上帝造万物,而是一切由物质生化。”应该说,“马哲”的基石——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是由老子这样的先哲,一代一代历二千余年汰劣选优而垫就的。“马哲”并非凭空而降,也不会停止发展。因此,我们若用今之水平来过高要求《老子》,是不合历史唯物主义的。】
   天长,地久(隐含物质不灭定之理)。天地所以能长久者(的原因)以其不自生(因它不违背客观规律去自行运作),故能长生。     “第7章”
【在科学不发达的二千年前,能看到物质不灭的征兆,能看到宇宙运作有自己固有的规律,暗合“马哲”,何等可贵。】
   人法(效仿、遵循)地,地法天,天法道(这里的“道”特指客观规律),道法自然(客观必然性)。    “第25章”
   【天、地、人、道都是物质。“地”是人周边的物质,“天”是高远的物质,“道”是物质运动的规律性,四者不是孤立的,都具有普遍联系,都具有客观必然性。是否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客观必然性,这是与机械唯物论相区别的根本点。这是《老子》所站的制高点。】
 
2、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对立统一),冲气以为和(互相激荡而实现新的和谐)     “第42章”
【“道”是物质,是规律,是本原。他表达了物质是运动的、发展的、变化的、即在对立统一的运动中,由少到多,由简到繁,不停地向高级发展的。】
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不停>,孰(谁)为此者,天地(大自然)。天地<变化>尚不能久,而况人乎(指人事更多变)  “第23章”
【强调了自然、社会、人及思维没有不变的,天天变,时时变,永不停息。虽然没有说出批判孤立、静止、片面看问题的形而上学观点的话,但所表的精神实质已经达到了。】
谷神(象深谷难测的“道”)不死(不会消亡),是谓玄牝(生生不息的母性生殖)。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本>。绵绵(不停)若存(永存),用之(作用、变化)不勤不穷竭) “第6章”
【物质的运动是永不停息的,是不断增殖的,这是自然的本性。】
天地之间,其犹<如>橐龠(风箱)乎?虚而不屈(空虚但不枯竭无用),动(推拉风扇)(却)愈出<风>    “第5章”
【通过类比,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没有静止不变的,而且变化会越来越大。】
 
3、物质运动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大道汜兮(道广泛流行),其可左右(无处不在),万物恃(依靠)之以生而不<推>辞,功成而不有(居功)。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可以称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宰>,可名为大。以其(因为它)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伟>大。  “第34章”
【作为物质、规律的“道”。如把它比成一高尚的人,它奉献而不居功,甘居卑小,结果无比伟大。道的无处不在、无处不起作用是其绝对性,但在运动中,又有“小”和“大”的相对关系。】
 
(应诺)之与阿(阿斥),相去(距)几何(多少)?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们>之所畏<惧>,不可不畏。   “第20章”
【从唯诺与阿斥,美好与丑恶相距不远看,运动有其相对性。如不提防,美会变丑,新会变腐。无论是看不到物质运动的绝对性,还是看不到相对性,都不是真正的唯物主义者。老子虽未用上“绝对”、“相对”这样的词,但观点已很明朗,难能可贵。】
含德之厚(道德涵养浑厚的人),比於赤子(好比婴儿纯而有生命力)。……物壮则老(催促事物壮盛就会走向衰老),谓之不道(叫做不合“道”),不道(不守常道)早已(亡)          “第55章”
   【不仅讲了壮与老的相对关系,而且暗示了“新陈代谢”是物质运动的绝对规律。】
 
4、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认识的
   有物混成(浑沌的物质),先天地生。寂兮寥兮(无声无形),独立而不改(不靠外力独自存在),周行而不殆(循环运行不衰竭),可以为天地母(可以认定是宇宙的本原)。吾不知其名(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强字之曰:道(勉强取名字叫“道”),强名之曰:大(勉强取名字叫“大”)  “第25章”
   【非常可贵,老子不认为万物是上帝造的,而是勉强取名叫“大”叫“道”生发的。按老子的本意,译成今之哲学概念,这大、道就是“物质”,就是生成宇宙的本原。而作为哲学概念的“物质”,不是物理中有形有色的具体物。它是不停地循环运动的,但它的运动又不必借助于外力,而是(依靠自身的矛盾互动)由简到繁逐渐升位的。这就是物质运动的规律,而这样的规律已由老子揭示,并强字之曰道。】
   致<使心><寂至>极,守静笃(排除诱惑),万物并作(一齐生长),吾以(从而)观其复(考察其往复)。 夫物芸芸(万物纷芸),各复归其(各各返回它的)<本>。归根<本>曰静,静曰复命(寂静就复归于生命)。复命曰常自然),知常曰明(认识了客观规律叫聪明)。 不知常,妄作凶(违反客观规律行事,就有凶险)   “第16章”
【排除干扰静心观察就可发现:万物千变万化,却离不开循环运动。万物都有生、长、衰、亡,亡时的状态是“静“,但静过后新的生命周期又开始了。认识了这种复命是一种自然规律就叫聪明,认识不到,违规律妄作定有凶险。这里讲了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违规妄作定受规律的惩罚。】
   上善(最完美的人)若水。水善利(滋养)万物而不<与之><利><居>处众人之所恶(不喜欢的地方),故几(近)于道(规律)。居,善<选>地;心,善渊(深);与(待人),善仁<爱>;言,善<守>信;政(从事管理),善治<理><处>事,善<尽其>能;<行>动,善<选><机>。夫唯不争(因有不争美德),故无尤(过失)     “第8章”
【这段话,是意识对物质运动的反映。言外之意是:规律是可以认识的,善于按规律行事,不管做什么都会事半功倍;违规行事定会出现过失。这对今天的施政、抚物都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二、朴素的辩证法
1、物质世界的联系具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治大国,若烹<调>小鲜(鱼)       “第60章”
【治大国,烹小鱼看似互不相干,但在选材、配伍、操作程序、火候、特别是不能多翻动这些点上,都有普遍的联系宜多借鉴。】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退回战马到田间耕作);天下无道,戎(战)马生(分娩)于郊(战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最大过失是贪得的欲望)。故知足之足(满足于知足的人),常(永远)足矣。   “第46章”
   【治理天下合不合规律,不但关系人,连马也受牵连;贪欲有无,决定人的命运。物质世界的联系真是具有普遍性、多样性啊。老子虽未直说,却用比譬揭示了这样得客观存在。】
     师之所处(军队所到之地),荆棘<丛>生焉。大军(大战)之后,必有凶(慌乱)年。  “第30章”
【战争与自然环境、与人都有关联。这里还关联因与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的基本环节】
 
2、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对立统一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依存),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永恒是如此) “第2章”
   【说明矛盾双方,无不相互依存、映衬,缺一不可。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对立统一这一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本质属性。】
   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都有阴阳两面,相互激荡形成和谐的统一体。) “第42章”
   【矛盾具有同一性,又有斗争性。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万事万物,概无例外。】
曲则全(委屈才能求全)<矫>枉则直,<有>洼则盈(充盈),敝(旧)则新,少<取>则得,<贪>多则惑(叫人疑惧)。 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因此有道之人坚持这一原则以作楷模)。 不自见(不自我表现),故明(显明);不自<以为>是,故彰(是非分明);不自伐(夸),故有(建)功;不自矜(高傲),故长<久>。夫唯(正因为)不争,故天下莫(无人)能与之争。  “第22章”
   【这段高论示人“相反相成;人可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矛盾具有普遍性又具有特殊性;办事的成败;有内因也有外因。】
   企(踮脚)者不<久>立;跨<跃>者不<远>行;自<我表>见者不明(让人仰视);自是者不彰(明是非);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久。    “第24章”
    【重视内因,立于不败。】
    反者道之动(循环往复是物质运动的规律),弱者道之用(运动规律的作用是柔弱无形的)。 天下万物生于有<形物质>,有生于无<形物质>“第40章”
【矛盾运动是循环反复的。事物都具二重性。】
    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无形力量能穿透无间隙的物质),吾是以知无为(不违规律妄为)之有益。   “第43章”
    【这就是有名的“柔能克坚”的由来。事物都具有两重性,矛盾双方依一定条件相互转化。】
    大成(完美的东西)<有>缺,其用不弊(衰竭)。大盈(充满)若冲(虚),其用不穷。 大直若屈(曲),大巧若拙(笨),大辨若讷(不善巧言)。静胜<浮>躁,,寒胜热,清静<无为>为天下正(清明的政治)  “第45章”
【运用对立统一规律,自觉调整关系,可立于不败。】
     祸兮,福之所倚<傍>;福兮,祸之所<潜>伏。  “第58章”
【这是著名的“祸福相依”哲理,是两点论的范例。】
 
3、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质量互变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萌芽);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第46章”
  【量的积累超过了临界点,事物就会发生质的飞跃。新的质变完成后,又会产生新的量变。质变和量变都有上升和下降的方向,所以要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名言,常作质量互变的铁证。】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第63章”
【这些常被引用的名言,告诉人的哲理是量的积累可以促成质的转换。质变和量变还是相互渗透的。】
    修之于身,其德乃<纯>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丰>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及> “第54章”
【质变和量变的形成是多样的,可以是小大、消长、旧新、升降等。度也是一种质或量,要善把握。】
 
4、联系发展的基本规律——否定之否定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谁)知其<终>极:其无正(止)也。正复为奇(邪),善复为妖。人之迷(惑),其日固久。   “第58章”
【矛盾双方,依一定条件,在内外因的作用下,由于量变的积累,出现各向其相反反向转化。第一个质变是一次否定,继续发展,又会有第二次,即对前否定之再否定。这种否定之否定,就像鸡生蛋,蛋孵鸡,永无止境。】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留)其咎(灾祸)。功成身退(收敛、避退)<合>天之道(规律)也。 “第9章”
【“物极必反”、“功成身退”这些老子名言,都道明了事物有肯定否定两个方面。即使做好事,过急过头,都会“物极必反”。要合天之道,就要循规行事。】
强梁者(强暴之徒)不得其<好>死。  “第42章”
(过分)爱必大<耗>费,多<收><财货>必厚(惨)亡。  “第44章”
    <催>物壮(盛)<近>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第55章”
【以上名言反复证明:事物的肯定和否定是对立统一的,它们的运动,推动了事物的发展。明了这种规律,就宜调整我们的言行。】
 
三、自然、社会的和谐观
1、人能认识世界(初浅的认识论)
    故常<观察>无,欲以观(观察、领悟)(道)<奥>妙;常<观察>有,欲以(从中)观其徼(边界、端倪) “第1章”
【观察、领悟是认识世界的重要环节。】
   始制有名(我们通过实践加深了对事物的认识,才给起了名称——有了概念) “第32章”
   知人者智<慧>,自知者<聪> “第33章”
   【“知”是认识。这里肯定了人能认识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能<认>知古<初>始,是谓道纪(这叫认识规律的纲纪) “第14章”
【观察认识事物,要从古迄今、从头至尾把住全过程、全貌。】
    三十辐同一毂(车轮插轴的孔),当其无(空心),有车之用也。埏埴(和泥制陶)以为器,当其无(空),有器之用也。凿户牖(窗)以为室,当其无(空),有室之用也。故有之以有利,无之以为用。 “第11章”
    【这是在实践中观察、体悟的认识升华。】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静心观察千变万化的事物,认识其循环往复的道理。)
  【认识经过观察后,还需静心抽象,使之上升为理性认识。】
   自古及今,其名(指道)不去,以阅众甫(依据道,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吾何以知众甫(始)之状哉(呢)?以此(是从道认知的)“第21章”
【认识的高级阶段,需要运用逻辑规则,进行推理、论证。】
见小曰明(能观察道细微的奥妙叫做高明),守柔曰强。 “第52章”
【认识要入微。认识后还要实践。最好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2、化解矛盾现实社会和谐(朴素唯物史观)
   民之饥<寒>(因)其上食(征)税之多,是以饥<寒>。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特指凭主观愿望违背规律执政),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追求享受过头),是以轻死。    “第75章”
  【在老子看来,人民饥饿,不是命当受苦,不是上天的惩罚,多是执政者为己不为民造成的。要化解社会矛盾,领导者应为民所想,减负让利。这是唯物史观。】
   天下神器(神圣的民众),不可为也(违背民众意愿妄为)。不可<固>执也。为者败之,执  (强行)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是以圣人去甚(极端)、去奢、去泰(过度的政令、措施) “第29章”
【执政不顾人民利益、意愿,只凭主观妄为,定会失败。执政一定要按规律办事,不走极端、不抱奢望、不好大喜功。这是从矛盾的主要方面入手解决问题。】
<诚>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17章”
【社会诚信不足,就会出现诚信危机、信仰危机。】
其政闷闷(宽厚)其民淳淳(纯朴),其政察察(苛酷),其民缺缺(抱怨)。 “第58章”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第31章”
【以上说明政治是上层建筑,必须为民众、为经济服务。】
无为(不违规律)而无不为,取(治)天下常以无事(不扰民);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第48章”
无狎(威胁)(民)所居,无厌(塞)其所生<计> “第72章”
<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  “第80章”
【要让民众丰衣、足食、安居、乐业、自由、文明、祥和。认定人民才是历史的主体。】
 
3、天地人一体观
   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第25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和谐体)  “第42章”
   天得一(道)以清﹔地得一以宁﹔神(人)得一以灵(聪慧)﹔谷得一以<充>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当权者)得一以为天下正(拥戴) “第39章”
【天地人,统一于道——物质性、规律性。暗合系统论精要。】
 
四、利他的人生观
1、为民、为公、利人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  “第10章”
   贵以身为天下,若(你)可寄<托>天下<给治理>﹔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付>天下<人给关照>  “第13章”
   知(认识)(规律)<就能宽>容,容乃(就会)<正>,公乃<周>全,全乃天(合自然),天乃道(合规律),道乃久,没(终)身不殆(遇凶险)  “第16章”
   圣人常无<私>心,以百姓心为心(想民所想)。善者,吾善<待>之﹔不善者,吾亦善<待>之﹔德<化之使向>善。“第49章”
【以上是“天下为公”的源,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
 
2、守雌、柔韧、清净
   知其雄,守其雌<柔>,为天下溪。为天下溪(低下),常(永恒的)德不离<失>,复归于婴儿<般单纯>。……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低>谷,常(永恒的)德乃足,复归于<素>朴。朴(朴素的原料)(各自被制作)则为器<物>,圣人(有道之人)用之(真朴),则为<百><之>长,故大制(完善的制度)<可分>割。  “第28章”
   果(达到目的)而勿矜<持>,果而勿伐(夸),果而勿骄,果而(只当是)不得已,果而勿<逞>强。物<催>壮则<易>老,是谓不<合>道,不道早<衰>(亡)  “第30章”
    柔弱胜刚强。   “第36章”
    静胜躁,寒胜热,清静<无为>为天下正<执政>  “第45章”
    见小曰明(能察细微叫明慧),守柔<韧><自>强。   “第52章”
    牝(雌)常以静<守>胜牡(雄),以静为下(这是甘居于静柔下位的缘故)   “第61章”
    江海之所以<成>为百谷王(归所),以其善下之(居百谷低下位)   “第66章”
   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承担国之屈辱),是  谓社稷主<宰>﹔受国不祥(灾祸),是谓天下王。   “第78章”
   上 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不愿去之地),故几(近)于道。“第8章”
【这是老子反复提倡的美德,在有称霸、争利作恶的今天,提倡这些美德尤其重要。】
 
3、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治学应天天向上),为道日损(修身进德宜不断革除自己的缺点、错误)。损之又损,以至于无<妄>为。无为而(才能)无不为。  “第48章”
【这是提高自身素质的纲。老子勤学勤思,但又能不断否定自己的错误认识和不良习惯,是言行一致的表率。】
   知人者智,自知者<真聪>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坚持力行)者有志。不失其所<根本>者久<长><身>死而<精神>不亡者寿(永垂不朽)   “第33章”
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保持纯朴本素,减少私心欲念,抛弃恢复旧礼法等无益学说,才能免于忧患)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爱>,二曰<勤>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武>﹔俭故能广(大方)﹔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万物之的所向)  “第67章”
   圣人被褐而怀玉(德高望重的人衣穿粗布却怀抱美玉——胸拥知识和才能) “第70章”
<己有所>不知,尚(高明)矣﹔不知<却自以为>知,病(糟透)也。圣人不病(犯错误),以其病(把错误)<当作>病。夫唯病病(正因为把缺点错误视为灾祸),是以不病(犯错误)   “第71章”
   圣人不积(占有),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帮助)人己愈多。天之道(自然规律是)利而不害﹔圣人之道(准则),为而不争。   “第81章”
【老子人生观虽也有受时代局限而消极之处,但其主要点确是高尚、有用、不朽的。】
 
   老子哲理对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已介绍完毕。但受笔者认识局限,难免疏漏,不深欠准。好在《老子》原作千年不朽,任引任联,仍能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盼老聃哲理能泽被后世,永放光辉。
 
 
 
   参考书目
1、《老子<道德经>》        陈国庆   张爱东         三秦出版社      1995年出版
2、《马克思注意哲学原理》  赵家祥主编            经济科学出版社     1999年出版
3、《西方哲学死了》        黎鸣  著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03年出版
 
 
 
2006.7.26  成都
 
 
作  者: 常生禾   攀钢退休副教授  四川省逻辑学会副理事长  四川省老庄学会理事
通讯处:610071    成都市府南新区攀钢苑8-2-23
电  话:028-87347896

点击数:3232  录入时间:2011/3/17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