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之科学演绎》--第五章

《道德经》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chú)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tuóyuè)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仁,是指仁爱之心,仁爱之情,是属于意识范畴的事情。刍(chu/)狗,指的是用纸扎的狗,古代用来祭祀的物品,在祭祀没有结束之前,谁都不能碰,显得很重要,而祭祀过后就没有什么用了,被扔在地上随人踩踏。这是说明,事物的重要与不重要,只是人的意识里的一个观念而已,同时,还有一层意思,是说事物只有在它的过程中才有实际意义,等到过程结束后,其意义也就消失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说的是天地以道之“理”为自己的运行规律,并没有自己的喜好,看重谁,又不看重谁,万物的存在处于平等对待之中。换句话说,就是只要存在的事物就有其价值,一些事物对人来说,可能没有什么价值(或者是人认识不到其存在的价值),但对天来说,它却是有价值的。这就是我要强调的整体式的价值观。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理学,受到了很多现代人的批判,但“存天理”的思想并没有错,“存天理”,就是现在说的追求真理,是要求人们用真理来指导生活与行动,是要求大家从个体意识,上升到系统意识,要求人们顺天而行。但“灭人欲”的思想却要正确对待,因为“人欲”本身也是由“天”产生的,如果能像我们前面所说的那样,把“欲望”与“需要”区分开,“灭人欲”并没有多大错误,只是很多人“左”的出奇,“灭人欲”要把人的正常需要也给灭了,那就过头了,包括理学家他们自己,他们自己也“左”的出奇,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说法,简直是本末倒置,现在我们都知道,生命才是最根本的大事。

“左”的思想、口号,很优美,很伟大,很有号召力,但它脱离实际,对人们要求太高,人们做不到,因此,屈于压力和为了生存的需要,人们不得不“一边当婊子一边立牌坊”,从此虚假不断产生,反抗不断产生,人们心里想的和口中讲的,完全不能一致,就跟“大跃进”时期一样,谁都知道稻田里亩产最多有千儿、八百斤粮,但报纸上、广播中,甚至红头文件上,还能出现“亩产万斤粮”的报道,这岂不是自欺欺人吗?这时候,连真实都没有了,还能谈得上什么真理?可他们嘴里,口口声声都是真理,难道这不是人类的悲哀吗?就是朱熹本人,他也没有做得很好。柏杨在《中国人史纲要》中写到:“问题就恰恰发生在这里,因为道学家的要求太高,所以很难有人能够达到标准,连道学领袖,圣人中最重要的人物朱熹都不能。朱熹担任浙东地区(浙江省)高等法院院长(浙东刑狱)时,跟台州(浙江临海)州长(知台州)唐仲友,为了争夺一位漂亮的妓女严蕊,而大打出手。这争夺中,朱熹失败,朱熹遂攻击唐仲友奸邪,向皇帝上奏弹劾,这跟程颐对付苏东坡的手段如出一辙。他们在感情激动时,都不能实践他们对人的要求,其他人当然更为困难……

圣人,应效法天地,以“道”治天下。“仁爱”,是很美好的词,可它有时也会导致“左”的思想的产生,而在“左”的思想下容易出现乱扣帽子,乱打棍子,搞文字狱等行为。“左”的思想,还会让人出现人格上的分裂,成为言行不符,甚至言行恰恰相反的两面人,柏杨先生说:“道学家所要求的道德,几乎都是外销品。因为他们自己做不到,所以往往一味地要求别人在礼教的甲胄中受苦。这种心理背景,会产生一种愿望,就是对别人的责备永无止境,动不动就要求别人死,甚至即令死也不能逃脱责备。”这就是那种“打倒在地,还要踏上一只脚”的心态。如果,圣人因“爱”而偏,因“爱”而病,那就是人类的灾难,这种事情,古今中外都普遍存在。“仁爱”,是属于个体意识范畴,往往带有个体的偏好而忽视整体;如果个体意识跟名利挂上钩,那么个体意识就会成为病态的,这时再好的意识也只能成为一种漂亮的修饰,其里面到底是什么,就不得而知。所以,圣人应效法天地,不以主观的“仁爱”意识来治国,而是以道的法则来平等对待万事万物,让人们自行其道,顺其自然,这时,圣人的不仁而实为大仁,不爱而实为大爱。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tuó,音驮)龠(yuè,音月),风箱也。天地之间的作用规律,就像风箱的作用原理一样。天,好像是虚空的,但它不会塌下去,其里面好像什么都没有,但只要一动,风就产生了。这个风箱的比喻,是告诉人们,天地之间的运行是一种平衡状态;一进一出,也是一种吐故纳新的状态。人类如此,动物界也是如此,植物界,包括一切有机体无不如此,只要生命存在,这种“吐故纳新”的循环状态就存在。万事万物都有其“数”。这个“数”,是“天数”,如生命的长短有个数,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的寿命应该是125岁左右,但人很少有活到这个数,那是因为人自己没有按照其生命运行规律而行事,以及与自然不和谐,与社会不和谐所造成的。再如一部汽车,它也有一个设计使用寿命,如果使用得当并保养得好,它就能多开几年,否则,它的寿命就会缩短。还有,现在的一些设备,其寿命是以能动作多少次来计算的,一旦次数到了,它的寿命也就结束了,它的“数”并不以时间长短来计算。

这里的“虚”是与“动”相对应的,主要是指“静”的意思。动与静,是应该讲求平衡的,虽然“动”让人有所感觉,有所知觉,但“静”也非常重要,它是动的另一面,是为动积累能量的。我们人,在睁眼活动的时候,觉得自己存在,能够体会到生命的意义,但睡觉休息,也是非常重要的,它是生命的另一部分,如果没有静的部分,动,恐怕也就不会长久。现在的人,喜欢“动”的感觉,但动得过头了,动静就不能平衡了,动与静的能力也都下降了;动,动不到位,动作软弱无力,静,静不下来,经常烦躁失眠。这样,其生活节奏已经与其生命运行节律不能合拍了,可想而知,其生命力指数不会高,寿命也不会长。生命力指数,是指一个人的力量、速度、应急反应、智商、情商等综合在一起的能力,像现在的一些电子游戏中的人物,专门有一个指标来反映一个人的综合状态。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这里的“言”,不仅是指言语,还指行动,“多”一是指数量大,另一是指“多余”,“守中”,就是恰到好处,“中”,不偏不倚也,就像开车一样,不要老是压着线走,稍为一偏可能就走到沟里去了。话,不要说多了,说多了就是废话连篇,既浪费自己的精力,也让别人产生疲劳;此外,“言多必失”,还可能“祸从口出”。所以,我们应该懂得“数”(即度)的道理。“守中”,指的是: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该动不动也不行,人体是需要运动的,身体在运动中强壮,智慧在思考中产生,所以,人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但生命不在于多动,也不在于乱动。

人们常说“老天爷心中是有数的”,天地给予万物的爱护是均等的,其恩赐也是平衡的,万物只有按其本性行事,它的数才能得到保证。但现在很多人喜欢折腾,总对自己现状不满意,不注重自己的修养和付出,却总希望获得比别人多,他们从一个地方跳槽到另一个地方,从一个行业跳到另一个行业,结果是既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也把自己的“数”折腾穷了,健康受影响了,家庭受影响了,寿命也受影响了。我们应该像老天爷学习,做到“心中有数”,动,就要有理,就要抓住机遇,否则,盲动就会带来不良后果。而且,我们不要指望多得,就像老农一样,不能指望一亩地既能产出1千斤粮来,还能种出几千斤菜来,因为人的精力是有“数”的,土地的生产能力也是有“数”的,你在某些方面付出多些,你就会在另一些方面无暇顾及,所以,我们不能指望自己既是一个好官,又是一个专家,既是一个出色的运动员,又是一个优秀的演员。但是,现在很多人,并不明白“数”的道理,什么官啦,名啦,钱啦,色啦,健康啦,长寿啦等等,统统都想要,但这是与“道”不相符合的。于是乎,他们背道而驰,不择手段,恨不得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把权钱名色都弄到手,殊不知,这些东西,也许一转眼就没有了。正如现在一些人,年轻时拼命挣钱,不注重身体保养,一旦得了生病,又得花钱保命,到最后,就是花钱也可能保不了命,因为老天爷给人的“数”是有限的。

“守中”的另一层意思,就是守住自己的“中正之道”。中,有人解释成孔孟的“中庸之道”,从某些程度上来说,这么解也可以,但一个“庸”字往往让人们错误理解,“庸”字,本意是平凡、不突出之意,这种平凡或不突出之意,让人觉得它是不思进取,有消极怠慢之嫌。其实,《中庸》一文中,也没有详细解释“庸”字的含义,它是怎么说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所以,我们应该这样来理解:中庸,其实,讲的是“中和”的意思。“和”是一个系统概念,它不要求系统中的某个元素很突出,而是要求各个元素按其自身的角色做好其本职的事情。和,最早是炒菜和音乐中来的概念,就拿音乐中的“和”来说,五音(现在是7个音阶),其音阶高低的不同,但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就能组成一首美妙动听的旋律。和,并不要求其系统的元素都完全一致,就像同一个音阶不能组成一首乐曲一样,它要求一首乐曲中的音阶,该高的就得高,该低的就得低,而且要“正”好是在那个音阶上,如果高,高不上去,低,低不下来,那就是人们常的“跑调”了,其演奏出来或唱出来的效果,都不会好听。

“守中”,就是要守住自己的本份,要行得正,走得端,要“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多言,多动,都容易滋事,事又容易生新事,以至于忙碌无穷,自己既容易疲惫,也让别人跟着疲惫,特别是现在的一些领导,动不动就乱说话,朝令夕改,下属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忙得不行,还没有好的结果。再有,就是现代人心浮气躁,多言成瘾,多动成瘾,他们静不下来,而且多言、多动会让自己处于一种被动应付的局面,有人为了一句谎言或为了掩盖一句话的错误,他要说上成百上千句话,即使这样,也不一定能够圆满。还有中国人喜欢请客,今天你请了我,明天我再想着请你,如果你一次请了6 个人,恐怕接下来,就会有6个人回请你,你说你能不忙吗?以前中国人只在逢年过节时请客,是处于一种亲情、友情的维系中,但现在请客送礼却遍布了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当然,有人在一起吃饭,或有人请你吃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但多了,恐怕你也就快乐不起来。所以,我要提醒大家,要明白守中的道理,守中,也就是要你自己保持动静的平衡,要使自己保持在长治久安的状态中。

点击数:2666  录入时间:2013/10/28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