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德经》艺术馆开馆仪式在河南鹿邑老子故里明道宫举行

《道德经》艺术馆开馆仪式现场

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管理处张伟主任向著名画家、《道德经》艺术馆馆长韩金英颁发收藏证

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管理处张伟主任向著名画家、《道德经》艺术馆馆长韩金英赠送老子纪念品

    鹿邑网讯:5月29日下午,由韩金英先生独自捐建的《道德经》艺术馆开馆仪式在老子故里明道宫隆重举行。
    著名画家、《道德经》艺术馆馆长韩金英,鹿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帮儒,县委办副主任、旅游局局长丁震,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管理处主任张伟、太清宫管委会副主任杜明珠等出席开馆仪式。
    开馆仪式由鹿邑县委办公室副主任、旅游局局长丁震主持。
    著名画家、《道德经》艺术馆馆长韩金英和老子故里旅游景区管理处主任张伟分别在开馆仪式上讲了话。
    鹿邑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李帮儒致辞。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号老聃。是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鼻祖。
    老子出生于公元前五百七十一年农历二月十五日。据《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即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人氏)。曾任周王朝柱下史、守藏史之职,掌管记史、藏书。著有《道德经》五千余言。他的学说对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尤其是哲学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以致后来哲学上的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两大学派,都从不同角度汲取了他的思想。他在晚年西出函关之后,便长期隐居于秦国(其区域为今陕西、甘肃一带),不为世人所知。传说,他的寿命很长,故司马迁在《史记》中记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后老子"死于扶风,葬于槐里"。
    《辞海》说:"《老子》,书名。亦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道家的主要经典……注本有西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明清之际王夫之《老子衍》、清魏源《老子本义》等。《道德经》全书大约五千字,共分为上、下两卷,八十一章;《道》篇在前,《德》篇在后。
    《道德经》简短精悍,内容丰富,可谓涵天覆地。它不仅涉及政治、哲学,还包括军事、历史、美学、文学、宇宙学等多种学科,被誉为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大百科全书"。一部《道德经》,不但使老子成为"世界百位历史文化名人"之一,而且还被评定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其学术的应用更为广泛:英、美、法、德等国家的不少政治家将其运用于行政管理,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许多企业家则把它应用于经营管理。所以,就连世界伟大的哲学家尼采,也不得不由衷的赞叹:"《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著名的文学家鲁迅先生甚至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又说:"不读《道德经》,就等于不懂中国文化。" 它的版本很多,译注者更是蜂起云涌,数以万计。
    但是,细查中国典籍,遍翻世界图书,老子的《道德经》译注作品,均为文字形式,故而相对而言,其解读和表现方式较为单调,也较为呆板。《道德经》艺术馆是由韩金英先生独自策划、独自创作、独自捐助的。在此,著名作家、著名画家、著名道学家韩金英先生独出心裁、独树一帜,使用油画的方式,进一步解读、表现《道德经》,可谓令人耳目一新,振聋发聩。
    韩金英先生1961年生于北京,1983年于北师大中文系毕业,先在《中国文化报》任记者5年,后到出版社工作,25年来编辑出版中国传统文化书籍上千种。道德经艺术馆馆长。著名画家、作家、丹道家,高级编辑,系中国新道学的集大成者。著有《易经中的生命密码》、《内在小孩解道德经》等20余部。创办道德经艺术馆,用西方油画的方式,弘扬中华文化,揭示长生奥秘。在绘画题材、手法上都是全新的突破。画家修道有成,描述慧眼所见的元精、元气、元神、真我等生命的先天世界,天人合一的生命内景。被《中国青年报》等媒体誉为"超吴冠中表达中华文化底蕴的青年女画家"、"灵性画派的开创者"。几年来数十人收藏韩金英油画,数千人收藏韩金英版画,数万人收藏韩金英作品制作的明信片、珍邮史册。新浪博客800多万点击率,是拥有粉丝人数最多的画家。堪称"德艺双馨"的典范。
    据悉,韩金英先生拟在全国设立81个诸如此类的"《道德经》艺术馆"。毋容置疑,此举将对弘扬传统文化、宣传老子思想起到积极的重大作用。

点击数:4514  录入时间:2013/5/30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