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是春秋末年的思想家,《史记》记载:“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在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请求下,“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而去,莫知所终”。从此老子归隐葬地就成为千古之谜,也为后世打开了想象的空间。
关于老子归隐葬地,后人记述很多。一说其晚年退隐居沛(今江苏沛县),躬耕授徒,讲道论德。一说其到八百里伏牛山主峰洛阳老君山归隐修道此山北魏建庙,历经唐、宋、元、明、清各朝,香火旺盛,曾为豫、陕、皖香客朝拜中心。《蜀本纪》说老子为令尹喜著《道德经》,临别曰:“予行道千日后,于成都青羊肆寻吾。”于是便有了老子归隐于成都青羊宫一说。《神仙传》说老子“入大秦,过西关,走流沙之西”,甚至《老子化胡经》说老子“入天竺为佛,从事传教,化导胡人,释迦牟尼是其后世弟子”。这些记载大都是为了抬高道教和道观的地位,并无可信之处。
那么,老子当年在洛阳辞官,骑青牛西出函谷关入秦后,到了哪里?其归隐葬地在何处?老子以青牛为交通工具,不太可能再返回江苏沛地,也不可能回到老君山,更不可能到达成都或到西域为佛。老子归隐葬地应在陕西周至终南山北麓的楼观台。
楼观台位于秦岭北麓终南山下,风景秀丽,依山傍水,是追求清静的归隐宝地,也是令尹喜当年“结草为楼,夜观天象”之处。老子应邀在楼观台完成了“道德之经五千言”,对自己的道学观点进行了总结,并继而在此讲经授徒。秦始皇曾在此筑清庙祭祀,汉武帝则建老子祠,唐宗室认老子为圣祖,崇拜道教,大兴土木,在台下建宗圣宫。此处流传的道学成为传播于关、陇地区的道教派别,称楼观道。楼观台现存有说经台、老子祠、上善池、炼丹炉、仰天池、老子手植古银杏、老子系牛柏、石青牛等古迹。相关史实或证明楼观台地区是老子的归隐葬地。
老子羽化之地在位于楼观台西2.5公里处的大陵山。《庄子·寓言》说“老聃西游于秦”。《庄子·养生主》记载:“老聃死,秦失吊之”,“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记述了老子在秦仙逝,其弟子、朋友的悲痛之情。大陵山地处终南山北麓,就峪河绕山而过。北魏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就水出南山就谷,被经大陵西,世谓老子墓。”在大陵山前,有清代乾隆时著名学者、陕西巡抚毕沅书写的“周老子墓”石碑。老子墓在1957年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陵山顶的“吾老洞”是老子晚年生活、羽化之地。据清康熙二十年(1681)周至知县章泰撰《重修吾老洞》记载:“乃老子之地,有石函,顶骨在焉。”在大陵山周边,有随老子葬的尹喜墓和徐甲墓,有老子祠、尹喜祠,有玉皇楼遗址、王母宫遗址、瑶池遗址等。这说明老子逝世于大陵山,葬于吾老洞是可信的。
在楼观台地区形成的道教文化也可被视为其乃老子归隐葬地的佐证。楼观是道教和道教文化的发祥地、是道教的祖庭圣地。这里不但有关于老子的周秦遗址、汉唐古迹、明清碑刻,还有发源于此的关于老子的传说。如位于楼观台和大陵山之间的化女泉遗址,相传就是当年老子考验、点化其弟子徐甲之处。在楼观还留下了丰富的历代文人的遗迹。唐玄宗李隆基、诗人岑参、温庭筠等在此拜竭留诗,宋苏东坡、王禹、薛周等在此寻古抒怀,唐欧阳询、苏灵芝,宋米芾,清毕沅等在此留有墨迹。此外,文财神赵公明由人到道教之神的转化与楼观不无关系。赵公明故里位于楼观台东北1公里处,财神庙隔河与楼观台相望,均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
(作者单位:洛阳师范学院政法与公共管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