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隆文
对于老子故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载之甚明:“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正义引《括地志》云:“苦县在亳州谷阳县界。有老子宅及庙,庙中有九井尚存,在今亳州真源县也。”厉音赖。晋《太康地记》云:“苦县城东有濑乡祠,老子所生地也。”楚就是古代楚国,苦县即唐代真源县,也就是今鹿邑县,厉乡(或作“濑乡、赖乡”)就是县城东的太清宫乡,而曲仁里就是今乡政府所在地——太清宫镇。这本是一桩铁案,自汉代以来少有疑问。可近年来,有关老子故里的认识又出现了否定《史记》旧说的亳州涡阳说,因而引起了相当激烈的争论。我注意到,无论支持旧说还是推尚新说,其在论证资料的采择上往往都以郦道元《水经注》卷二十三《阴沟水》作依据。在这里,本文通过对郦氏《水经注》中有关资料的研究,进一步辨析两说真伪,并据以认为《史记》旧说之可信。不当之处,敬希指教。
一、应全面、准确理解古代地理文献
《水经注》卷二十三记载了有关老子和老子故里的史料。此章专记阴沟水、汳水和获水。《水经》经文说“阴沟水出河南阳武县蒗荡渠。”蒗荡渠即渠水,说明阴沟水是从渠水中分流而出的。经文又说阴沟水“东南至沛,为涡水。”那么阴沟水就应该是涡水的上源。郦道元在谈阴沟、蒗荡、沙水和涡水四者关系时说:“阴沟始乱蒗荡,终别于沙,而涡水出焉。”意思是阴沟水先流入蒗荡渠,最后又从沙水分出,成为涡水,也就是说涡水是从沙水中分出,涡水、沙水的上源都是从黄河里分出的阴沟水。
涡水自沙水分出以后,按郦道元所记“濄水迳大扶城西,……又东南迳阳夏县西,又东迳邈城北,……又东迳大棘城南。”大扶城即扶乐城,杨守敬《水经注疏》谓扶乐城在太康县四十里,阳夏县城即今太康县治。邈城,在太康县东南。大棘城南,《括地志》:“大棘故城在宁陵县西南七十里。”《太平寰宇记》:“在柘城县西北三十里,以后转属宁陵,复属柘城矣。在今柘城县西北。从以上所记可知涡河河道尚在太康县境而未入今鹿邑境。《水经注》中所记涡河河道古今差别很大,在现在太康县境,今涡河自县西北芝麻洼流入,在穿过太康县城东北角后向东南流入今柘城、鹿邑境内。而《水经注》中的河道却在今太康县城以西。在太康县城西常营镇、清集、独塘一线至今仍有老涡河的河道。此老涡河河道又经太康县城南毛庄镇向东,在水牛陈、顾楼、大施庄之间与今天涡河河道交汇。由是推知,《水经注》中的涡河河道是在绕行今太康县城以西后,又经太康县城的西南方向,经常营镇、逊母口镇、大许寨、马厂镇一线附近地区,向东流进入鹿邑境内。而太康境内的老涡河河道很可能就是《水经注》中的涡河旧道。
涡河在入鹿邑县境后,注文中记载了大量与老子故里有关的史料。现将此段涡水引录如下:“涡水又东迳安平县故城北,《陈留风俗传》曰:大棘乡,故安平县也。士人敦惷,易以统御。涡水又东迳鹿邑城北,世谓之虎乡城,非也。《春秋》之鸣鹿矣。杜预曰:陈国武平西南有鹿邑亭是也。城南十里有晋中散大夫胡均碑,元康八年立。涡水之北有汉温令许续碑,续字嗣公,陈国人也,举贤良,拜议郎,迁温令。延熹中立。涡水又东迳武平县故城北。城之西南七里许,有汉尚书令虞诩碑,碑题云:虞君之碑。讳诩,字定安,虞仲之后。为朝歌令、武都太守。文字多缺,不复可寻。按范晔《汉书》,诩字升卿,陈国武平人。祖为县狱吏,治存宽恕,尝曰:于公为里门,子为丞相,吾虽不及于公,子孙不必不为九卿。故字诩曰升卿。安定,盖其幼字也。魏武王初封于此,终以武平、华夏矣。涡水又东迳广乡城北,圈称曰:襄邑有蛇丘亭,故广乡矣。改曰广世。后汉顺帝阳嘉四年,封侍中挚填为侯国,即广乡也。涡水又东迳苦县西南。分为二水。枝流东北注,于赖城入谷,谓死涡也。涡水又东南屈,迳苦县故城南。《郡国志》曰:春秋之相也。王莽更名之曰赖陵矣。城之四门,列筑驰道,东起赖乡,南自南门,越水直指故台,西面南门,列道径趣广乡道西门驰道。西届武平北门驰道,暨于北台。涡水又东北屈,至赖乡西,谷水注之。……涡水又东迳老子庙东。庙前有二碑,在南门外。汉桓帝迁中官管霸祠老子,命陈相边韶撰文;碑北有双石阙,甚整顿。石阙南侧,魏文帝黄初三年经谯所勒;阙北东侧,有孔子庙,庙前有一碑,西面,是陈相鲁国孔畴建和三年立。北则老君庙,庙东院中有九井焉。又北,涡水之侧,又有李母庙。庙在老子庙北,庙前有李母冢。冢东有碑,是永兴元年谯令长沙王阜所立。碑云:老子生于曲、涡间。涡水又屈东,迳相县故城南,其城卑小实中。边韶《老子碑》文云:老子,楚相县人也。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疑即此城也。自是无郭以应之。涡水又东,迳谯县故城北。《春秋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楚成的臣帅师伐陈,遂取谯,城顿而还是也。王莽之延成亭也。魏立谯郡,沇州治。沙水自南枝分,北迳谯城西,而北注濄。……涡水又东南,迳城父县故城北,沙水枝分注之。”
按郦道元在《水经注》中所言,涡水在今鹿邑县境内的经行是较为明确的。涡水东迳安平县故城北,鹿邑城北、武平县故城北,广乡城北,东南屈后迳苦县故城南,赖乡北迳老子庙东,又北经李母庙、相县故城南。向东再迳谯县故城北,在谯县故城西涡水已入今安徽境内,涡水再东南,在今安徽境内经城父故城北,下城父城北,涡阳故城北,龙亢县故城南至涡口城入于淮水,这是《水经注》中涡河河道的基本状况。而上述涡水所经由的城邑大部分遗址尚存,安平县故城,杨守敬按,今有安平集,在鹿邑县西北七十里。鹿邑城,在今鹿邑县西六十里。武平县故城在今鹿邑县西四十里。广乡城在今鹿邑西。苦县故城、赖乡城在今鹿邑县东十里。老子庙、李母庙、李母冢都在今鹿邑县东。相县故城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谯县故城,在今安徽亳州市。城父故城,又名夷邑,治所在今安徽亳州市东南七十里。涡阳在今蒙城县。龙亢县故城在今怀远县西北七十五里。在这里应该强调说明的是今天的涡阳县并非《水经注》中的涡阳,今涡阳汉为城父、山桑、至县地,清同治三年(1864),由亳州、宿州、阜阳、蒙城析置涡阳县,乃因袭北魏涡阳县名,其距北魏蒙城涡阳约30~40公里。因此,从《水经注》中记载的有关老子故里的遗迹来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说明为老子故里的文物遗存都集中在今鹿邑城以东,即苦县故城东、相县故城以西的东西十余里范围之内。而今天安徽境内的谯县故城、城父故城、涡阳城均在相县故城以东。而今天涡阳县在北魏时尚未有行政建制,其处在古城父与古涡阳城,也就是今城父集与蒙城之间,偏于《水经注》中所记载的老子故里东南110余公里,该地没有任何老子遗物和遗迹的可寻,因此老子故里在今涡阳县说是难以成立的。
由于鹿邑县涡水沿岸是真正的老子故里,所以自汉代以来保存了大量纪念老子的石刻和碑文,其中见于郦道元《水经注》的有《李母冢碑》和边韶《老子碑》两种,此两块石碑碑文均被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收录,极有价值,其中李母冢前石碑是永兴元年谯县县令长沙人王阜所立,此碑全名《老子圣母李夫人碑》碑文曰:“老子者,道也,乃生于无形之先,起于太初之前,行于太素之元,浮游六虚,出入幽冥,观混合之未别,窥清浊之未分。”从碑文内容上看,此碑完全是纪念性质。立碑者是汉桓帝永兴元年的谯县县令长沙人王阜。东汉谯县县治在今鹿邑县城东25公里的今亳州市谯城区,谯县县令立碑纪念老子不在今安徽涡阳县,而在其西的今鹿邑太清宫镇,正说明《史记》老子故里苦县厉乡曲仁里之说在当时是无人置疑,而在今天也是值得信从的。
二、《水经注》中谷水的流向与今天涡阳武家河不符
老子故里涡阳说的又一依据是“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古名谷水,老子出生地天静宫位于武家河入涡处,故可说:‘谷水处其阳’可知老子故里在涡阳。”老庄先生将涡阳武家河水当做古代的谷水,并据认为这是老子故里在涡阳的又一证据。
涡阳县境内的武家河是不是《水经注》中的谷水呢?从郦道元所记谷水自源头、经行及至赖乡附近入涡水的河道来看,谷水根本流不到今亳州涡阳县境。《水经注》中谷水全文如下:“谷水首受涣水于襄邑县东,东迳承匡城东。《春秋经》书:夏,叔仲、彭生会晋郤缺于承匡。《左传》曰:谋诸侯之从楚者。京相璠曰:今陈留襄邑西三十里有故承匡城。谷水又东南迳巳吾县故城西。《陈留风俗传》曰:县,故宋也,杂以陈、楚之地,故梁国宁陵县之徙种龙乡也。以成、哀之世,户至八九千,冠带之徒求置县矣。永元十一年,陈王削地,以大棘乡、直阳乡,十二年,自鄢隶之,命以嘉名曰巳吾,犹有陈、楚之俗焉。谷水又东迳柘县故城东。《地理志》,淮阳之属县也。城内有柘令许君《清德颂》,石碎字紊,惟此文见碑。城西南里许,有汉阳台令许叔种碑,光和中立;又有汉故乐成陵令太尉掾许婴碑,婴字虞卿,司隶校尉之子,建宁元年立。余碑文字碎灭,不复可观,当似司隶诸碑也。谷水又东迳苦县故城中,水泛则四周隍壍,耗则孤津独逝。谷水又东迳赖乡城南,其城实中,东北隅有台偏高,俗以是台在谷水北,其城又谓之谷阳台,非也。谷水自此东入濄水。”
由郦道元所记,我们知道,谷水并非一条大水,从源头到尾闾,《水经注》记载确凿。谷水在襄邑县城东从涣水中流出,迳承匡城东,又东南迳巳吾县故城西,再东迳柘城县东,之后穿过苦县故城,在赖乡城南东入涡水。注文中所说的襄邑县在今河南雎县西。承匡城,在今河南雎县西三十里匡城乡。巳吾县故城,在今宁陵县西南四十里。柘县故城,即今柘城县城。赖乡城在今鹿邑县东十里,谷水在赖乡城南入涡。所以熊会贞在《水经注疏》按语中说:“(谷)水自今雎州东,东南流经宁陵县,柘城县,至鹿邑县,东北入涡。”此言大体正确。这条水道大体是经雎县西,经宁陵、柘城两城,至今鹿邑县入涡水,其西距安徽亳州数十公里。而涡阳境内的武家河虽为涡河支流,虽源出河南商丘县城北山丘,但其主要部分在安徽省北部,沿商丘与虞城县界南流,经安徽省亳州市东,至涡阳县城中入涡河,全长127公里。因此,以武家河为《水经注》谷水的看法与古代文献不符合,《水经注》中的谷水不在今涡阳县境。老庄先生之说无文献根据。
三、《水经注》中的相县故城在鹿邑境内
《水经注》中的相县故城是确定老子故里在今鹿邑县境的重要坐标。按《水经注》所言相县故城在老子故里与谯城之间,相县故城之西有苦县故城、赖乡城、老子庙、李母庙、李母冢等。相县故城之东则是谯城,曹氏冢群和城父故城。相县故城在两汉至隋唐之间,属于苦县,所以郦道元才说“相县虚荒,今属苦,故城犹存,在赖乡之东,涡水处其阳。”这里所说的赖乡,于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有记。《太平寰宇记》引崔元山《濑乡记》说:“李母祠在老子祠北三里。祠门内右有圣母碑,东院内有九井。”《述征记》:“庙内九井,或云汲一井,而八井动。”《舆地志》“老子祠,即老子所生旧宅。”《太平寰宇记》卷十二濑水条下也清楚地记载:“濑水,在县东南十二里。于苦县界相县故城西南五里谷水分流,入灵溪池,东入涡水。相县在濑水东是也。”这说明至少在宋代,当时“苦县界”确有“濑乡”和“相县故城”,其确切方位是:濑乡在“县(城)东南12里”,在“相县故城西5里”;而相县故城在赖乡东5里,距当时苦县治所也仅仅17里之遥。因此相县故城的地望对于我们寻找老子故里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那么相县故城究竟应在何处?杨守敬按:“《一统志》,秦时相县,非汉沛郡治之相县。《寰宇记》,相县在濑水东。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也就是说杨守敬认为相县故城在今鹿邑县东十五里。从鹿邑县城向东十五里正好是今太清宫镇附近。仔细考察太清宫镇附近地形,我们的目光聚焦到涡河北岸上的一处高地,可能由于涡水改道时激流冲刷而过,且历代受河流雨水冲刷严重,这块高地现在只剩下半公里大小。它位于太清宫镇东北方向,与《濑乡记》所说相县故城在“濑乡东”吻合。与此高地隔河相望的是南岸的抄纸店村,该村距太清宫镇大约3华里,加上涡水宽约1公里,高地距太清宫镇的远近与《濑乡记》、《历代疆域表》相合无间。其次,当地父老至今仍称高地为“谷阳城”。这个自古相传的地名,不仅令人想到上引晋成帝成康三年更名谷阳县,直至唐乾封元年才更名真源的事实,以及边韶、郦道元“相县荒虚,今属苦”的记载。这均可证明当地所传“谷阳城”之名完全有根有据,决非空穴来风。至此,这个扑朔迷离的“相县故城”的地理位置终于有了完全合乎清理的理解。
因此,由文献中所记相县故城位置来看,至少在北魏以前能够证明为老子故里的遗物均分布在相县故城以西的今鹿邑县境内,与今亳州涡阳没任何关系。故今安徽涡阳为老子故里之说应属无据之论。
(作者为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