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老子》与《周易》全新对译前言
|
作者简介:邓诗来,1969年出生,国学专家,开创了《论语》与《周易》学、《道德经》与《周易》学,颠覆了传统对《周易》、《道德经》、《论语》的解释,全新解构了《周易》、《道德经》、《论语》等伟大经典。为全新发掘、弘扬国学精粹开拓了新视野。著有《<论语>与<周易>的奥秘》、《<老子>与<周易>全新对译》等国学专著。 作者邓诗来联系方式:546909190@QQ.com
前 言
老子姓李名耳,又称老聃,中国春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其著作《老子》(又名《道德经》)在世界广为流传,影响深远。德国哲学家尼采曾经评论说:老子《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诚然,《道德经》是博大精深的,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又一个巅峰。巅峰之后是长久的坠落。春秋末期至战国末期的战争离乱,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乃至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等,这期间中国三百多年的文化断层,致使战国之前的经典文化湮灭于断层的尘埃之下。《道德经》文辞古老而简约,中国文字的多义性犹如迷宫布满陷阱,因此,一直以来,《道德经》被译注得扑朔迷离,晦涩难懂。更令人惋惜的是很多章节的解释与《道德经》的原意风马牛不相及,可以说西汉以来的解释对《道德经》误解很深。两千多年来,人们不但没能匡正被误解的《道德经》,还将《道德经》的误解奉为圣明并以此来曲解道德。康德说:"不要用《圣经》来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来理解《圣经》。"我们可以借用康德的思想给《道德经》的研读者提供谆谆告诫:不要用误解的《道德经》来理解道德,而要用道德来理解《道德经》。 以往,学者们都认为《道德经》是老子独创的思想体系。实则不然,《道德经》的渊源是《周易》,更确切地说老子是依据《周易》之《彖传》、《象传》而发挥的,是《周易》体系的精炼诗篇。 说到《周易》之《彖传》、《象传》,唐宋以前认为是孔子所作。实际上,《彖传》、《象传》在孔子出世前便已经存世。 为什么老子要写《道德经》呢?这要从《彖传》、《象传》的绝密性以及老子所处的文化背景说起。 《周易》产生之前有夏朝的《连山易》、商朝的《归藏易》。《连山易》和《归藏易》主要的作用是对国家重大事件的占卜。但夏桀道德的颓败,致使以道德为感召的商汤兴盛了并灭了夏朝建立商朝。纣王的无道,又使商朝陷入了颓败的深渊。《周易·系辞下传》讲:"《周易》的兴起,正当殷商德衰的末世,周朝盛德光大而崛起的时期吧?它描述的是周文王与商纣王之间的事情吧?所以它的卦爻辞很有危机感。"正在兴起的周文王要面对、要思虑的是如何用道德归系民心,推翻商朝的暴政,建立周朝;建立周朝之后,又如何用道德文化避免颓败而永保江山社稷。于是周文王演易,周公作辞,产生了周朝最高的意识形态《周易》,完成了由人祈求"神"指示事态发展的结果向由人自己掌控事态发展的华丽转身。通过自始至终地追求道德的完善而达成大吉大利的结果,是贯穿《周易》的主旨。《周易》分《经文》和《易象》。经文即卦爻辞,沿用了卜筮的语境和体例,但"卜辞"下蕴藏的是帝王之术;《易象》包括《彖传》、《象传》等,是演绎《周易》的核心,蕴含了天道、地道、人道,是修身治国平天下的最高准则,是周朝的政治哲学,所以一直为周王室所秘传。因为鲁国是周公的封地,所以鲁国也保存有秘不外传的《易象》。当然,让鲁国也秘藏《易象》,也有备份保存的重要作用。果然,秘藏于周王室的《易象》被王子朝劫掠。要不是鲁国也保存有《易象》,我们就永远地失去了《周易》的核心文化和完整性。 老子自幼聪明好学,年长后因博学多才而进入周朝守藏室,管理周朝的国家典籍。老子才有机会秘密看到密不外传的《易象》。春秋是个动荡的时代,诸侯称霸,周王室衰微。公元前5l6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劫掠周王室典籍逃亡楚国。老子因此丢官失职,西出函谷关,出于对《易象》思想的敬仰,为绵延其文化,又为了不给秘本泄密,不便将娴熟于心的《易象》原原本本地默写出来,于是老子根据《易象》隐约其词留下了五千言的《道德经》,也就是说老子根据六十四卦的《彖传》、《象传》而创作了《道德经》的六十四章,加上开篇对太极八卦图的描述,一共是六十五章。 至于后人将《道德经》划分为八十一章,完全是不懂《道德经》的思想渊源,也没有读懂《道德经》,所以才出现这种支离破碎的划分和猜想式的胡乱译注。至于有人认为应该《德篇》在前,《道篇》在后,这是错误的猜测。 我们如何知道《易象》是周王室的秘本并备份保存于鲁国呢? 《左传·鲁昭公二年》记载:"二年春,晋侯使韩宣子来聘,且告为政而来见,礼也。观书于大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吾乃今知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周易》的经文在春秋时期已经广为流传,大家能读到也没什么大惊小怪的。公元前540年,周王室正在衰微,晋国是中原霸主,鲁国将其保存的周王室秘本秘密展示给霸主的使者,有文化外交的考虑,也有向霸主晋国献媚之意。韩宣子看到的《易象》,就是《周易》的核心,是周王室一直以来密不外传的国家机密,她蕴含了周公贯彻于《周易》中的崇高道德以及周朝的帝王之术,所以韩宣子惊叹《易象》"周公之德与周之所以王也"。 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里讲:"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那么,孔子晚年又是如何得到周王室的秘本《易象》呢?大概以孔子六十八岁推测,也即公元前483年左右孔子得到《易象》,而周王室的典籍在公元前516年已经被王子朝掠走。由此推断孔子是从鲁国太史那里得到秘本的。孔子通过史官左丘明得到秘本《易象》的可能性最大。左丘明与孔子是互为追随、惺惺相惜的君子。春秋后期,天下礼坏乐崩,掌管礼乐文化的人无法存在高位,都纷纷离开无道的社会投奔光明,鲁国更是如此。这对鲁国文化的保存与发展是莫大的危机。周王室典籍被掠夺的命运也激起了左丘明、孔子对中华文化传承的担忧。有没落,就有复兴的必要,于是孔子晚年在鲁国专心整理文化典籍。而晚年的左丘明患有眼疾,于是左丘明将传承秘本《易象》的天命托付给了圣人孔子。 帛书《要》篇讲:"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囊。" 《要》篇讲到的孔夫子特别喜好的《易》,应该就是孔子通过左丘明秘密抄写的《易象》。由于是周王室和鲁国的绝对机密,所以孔子严格保管而随身别在腰间,即使是对最亲密的弟子子贡也不能透露。 所以《论语》中子贡说:"夫子之文章,可得而闻也;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 孔子秘密地研究《易象》,深为其精妙而伟大的思想所折服,感叹道:"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为了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孔子废寝忘食、乐以忘忧地将《易象》中的《彖传》、《象传》等编辑到它们原来应有的位置,使原本从《周易》中抽离出来的秘本《彖传》和《象传》等重新回到对应的卦爻辞的位置,恢复了《周易》的完整性。这就是《史记·孔子世家》讲的:"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 由于《易象》是秘本,一直不为人们所知,所以等到孔子编辑完整的《周易》一经问世,人们都以为《彖传》、《象传》、《系辞传》、《说卦传》是孔子撰写的。 实际上,孔子在编辑《彖传》、《象传》之前,老子就已经依据《彖传》、《象传》著述了《道德经》一书,通过老子的文辞凝练了《周易》六十四卦的主旨。我们通过《道德经》可以发现,老子对《周易》理解深刻,了然于胸,在写作《道德经》时对《周易》思想驾轻就熟,发挥得淋漓尽致。可以说,《道德经》是《周易》思想的隽永诗篇,语言古老而精练,意境高远,为现代的我们把握久远的艰深的易家思想提供了绝无仅有的最好解读。反过来,《周易》六十四卦的思想又为我们解释艰深晦涩的《道德经》提供了明确的指南。换言之,《周易》六十四卦是解释《道德经》六十四章的标准答案。我们循着这个方向去解释《道德经》,就可以发现,老子所指的"道",不是虚无缥缈的,也不是艰深难懂的,而是有明确主旨的,是切实可行的。老子所说的"道",即是《周易》六十四卦的主题,是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准则。我们循着这个方向去揭秘《道德经》,可以愈发觉察到老子传承的华夏文明的伟大和精妙,潜移默化中萌发肃然起敬而又顶礼膜拜的敬服心,掩卷而思,又不禁为之叹为观止。用颜渊赞誉孔子所传承的文化来形容:"老师的道德和学问,抬头仰望,越望越觉得高,努力钻研,越钻研越觉得艰深,看着好像在前面,忽然又像是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人,用文化知识丰富我的学识,用礼来约束我的行动,我想停止都不能,直到竭尽了我的才能。好像有一个非常高大的东西立在前面,虽然很想攀登上去,却找不到途径!" 也因为难于找到攀登老子思想高峰的路径,所以,秦汉以降,人们徘徊在巍巍崇山之下,勉为其难地进行解读。中国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小篆乃至楷书,经过几千年的历史人文的演变,很多文字由甲骨文的单一原意演变成了多义词,并且各种意思差异很大。因此,中国文字的多义性犹如迷宫布满了陷阱,典籍的解读者们落入陷阱误解老子就成了常态。因为解读者自己没能读懂老子的真义,因此说老子的思想艰深晦涩。事实上,如果由《周易》六十四卦作向导,读者诸君就能比较轻松地登临老子的思想高峰,一览众山的无限风光。 本书详细揭秘了《道德经》与《周易》六十四卦的对应关系。无独有偶。笔者在《论语与周易的奥秘》一书中,已经揭示《论语》是根据《周易》的卦爻辞体系而编撰的。除了《周易·乾卦》的卦辞,《论语》447章与《周易》447条卦爻辞相对应(《周易》共有448条卦爻辞)。《周易》被认为是艰深难懂,是因为西汉以来的解释错误太多,大约60%的卦爻辞是被误解了。笔者在《论语与周易的奥秘》(修订本)一书中对《周易》的卦爻辞进行了全新的解释,力求探究其本真。本书《老子与周易的全新对译》,在借鉴修订本的《论语与周易的奥秘》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新解释的基础上,糅合了意译的笔法,以贴近老子的叙述风格。这就是该书中《周易》卦爻辞译注与通行本译注大有不同的原因。本书《老子的周易哲学》的宗旨是全新解读《老子》,因此对于《周易》卦爻辞的新译注没有论证过程。想知其所以然的读者,请参阅修订本的《论语与周易的奥秘》。 《老子》和《论语》都跟《周易》有直接的渊源,是同出异谓,是殊途同归。它们是中国古典文化中最伟大的三部经典。它们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构建了中国国学难于逾越的巅峰。 因历史久远,《老子》流传的版本甚多,存在不少差异。笔者认为帛书《老子》比较接近原本,故本书原文以帛书《老子》为重要参照。 本书初稿完成后,特意请教了庞朴先生,庞朴先生认为该书新颖,是重新研读《周易》、《老子》,发扬国学优秀文化的好读本,期待尽快出版。熊阳先生为手稿的修改提出了宝贵意见。 本人对所有这些人在此书的成书过程中给予的帮助不胜感激。是他们使此书大为增色,余下的缺陷只应由我个人负责。在博大精深的国学中著述,错误在所难免,宽恕即是神圣!欢迎批评指正。
邓诗来 于 2013年2月15日
(作者声明:请勿翻印)
|
点击数:6141 录入时间:2013/4/12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