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慧卿河南 职员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步伐的加快,人们对考试试题的反应也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小学的那些脑筋急转弯题,中学的“脱离生活浪费资源”题,大学自主招生中的“老子和孔子打架你帮谁”题都招来社会各界热议。
一个推崇“德”、“礼”,一个主张“无为”,孔子与老子打架,又怎么可能!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出题者偏要独出心裁,让二人在尺幅之卷上“捉对厮杀”,且考生须做出非此即彼的选择。要是搁在以往,此事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可现在不同了,教育改革频见报端,创新求异尤其明显。体现在考题的设计上,自然要因时就势,有所表示。问题是,在对考题语不惊人誓不休之余,如何定义答案、怎样给出标准,也很关键。一旦处理不好,再“神奇”的考题,也难免秀外“秽”中,也难脱离“题”万里的尴尬。
建设创新型国家,须大力推进教育改革,而考题创新也是重要内容。问题是,相当多的“神题”在彰显创新欲求的同时,往往忽视了评判标准上的“锦上添花”。看来,试题创新,“画龙”固然难,“点睛”更不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