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大学》的体系

 
《大学》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南宋朱熹抽出此文,为它作了章句注解,列为“四书”之一。四书后来成为元朝以后科举考试的主要材料,也是大众必读的经典。 
《大学》原文只有一千五百四十六字(依朱熹的统计)。这么短的文章应该有一个简单的体系,那么贯穿这个体系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表面看来,大学有三纲领: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也有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目的是要教导贵族子弟从政所需的知识及修养。原文中还有一句关键语,就是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因此,读《大学》的体系,必须兼顾上述三个要素:三纲领、八条目与修身。
在朱熹眼中,三纲领可以分开来谈。首先,“明明德”是自己要努力去除人欲所蔽,以“复其初”。其次,他依程颐之见,把“亲民”改为“新民”,要革除百姓的“旧染之污”。然后,再设法止于至善,而他对至善只作了抽象的解释, 亦即“事理当然之极”。问题在于,朱熹接着说:“明明德、新民,皆当止于至善之地而不迁。”如此一来,明明德与新民可以分为两件事,而至善又过于抽象,《大学》的体系因而也变得模糊不清了。
明朝学者王阳明在年代上比朱熹晚了三百多年,他年轻时遍读朱熹的书,甚至依其指示而格物,每天格竹子看看里面是怎么回事,到生病了才作罢。他无法认同朱熹有关三纲领的说法,因此特地强调其一贯性与一体性,他在《大学问》中说:“故止于至善以亲民而明其明德,是之谓大人之学。”然而,王阳明所谓的“至善”是什么?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也。”(《大学古本序》)如此一来,人只要“复其本体”即可,而明明德与亲民皆不是非做不可的事。这又怎么会是《大学》原意?
那么,我们今天如何理解《大学》的体系?先考虑两点:一,明明德是出发点,亲民是其成效,止于至善是最后目的。二,先定义何谓“善”,然后这三纲领的内容就明白展现出来了。我们在此作个综合叙述。
“明明德”是自己努力行善;“亲民”是行善的成效感化了百姓;“止于至善”则是这种成效既普遍又持久,达到“平天下”的结果。如果配合八条目来说,则“明明德”包括了前五项“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亲民”包括了“修身、齐家、治国”;“止于至善”则是“平天下”。由于“修身”为前三纲领所兼具,所以说“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理解此一体系的关键是“善”概念。善是“我与别人之间适当关系的实现”。因此,当我“明明德”时,即是做到了善的行为,而所谓“善行”的前提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然后再体现于“修身”(修养言行)中。这种善行必然对“别人”产生教化作用,而做为领导阶层的“别人”即是百姓,这不是“亲民”的成效吗?在领导者是亲近爱护百姓,在百姓则是跟着革新向善。由此大家一起朝着“止于至善”的目标前进,追求平天下的理想。

(责任编辑:地理公主)

点击数:6133  录入时间:2013/1/28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