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是穷,但并非没有出人头地、发迹为官过上富人生活的机会。而且,当时的诸侯为了富国强兵、壮大势力,都在四处招揽人才,这就为知识分子--无论是“学而优”还是学得不怎么样的知识分子--进入官场、飞黄腾达,提供了大好机遇。中国历来不乏想做官想疯了都做不成的,也有做了官后又感到很不爽,于是辞官不做的。而庄子他老人家呢,都穷成那样儿了,却偏偏又弄出个给官都不做!
比如有一次,远在南方的楚威王不知听谁说庄子非常有才能,于是就派人带着大笔的款子来给他下聘书,还允诺封他为卿相。这时庄子正在河边钓鱼,他头也不回地对楚国使者说:“千金确实是一大笔钱,做卿相确实也能大权在握。但是,你们看到祭祀用的那头牛没有?平时人们喂它好吃好喝的,还给它穿上绫罗绸缎,打扮得漂漂亮亮,然而一旦被牵到祭祀的庙里,要被宰掉,这时它即使想做一只孤零零的小猪,在烂泥污里打打滚儿,还有可能吗?你们赶快滚吧,不要再拿什么钱和权的诱惑来脏了我!我宁愿像小猪那样,在烂泥污中快快活活地打滚儿玩,也不愿被你们大王给拴起来。做官?那能让我快活自在吗?我这辈子都不会干!我只想由着自己的性子过日子。”
后来,有人怀疑这个故事的真实性,理由是:楚国的使者跨越千山万水,进入到别的国家去"挖"庄子,可能吗?再说了,庄子究竟又具有并曾经显示出了什么具体的政治才能,使他声名远播,以至于打动楚威王,不惜用那么高的待遇来招募他?
这个故事到底是不是庄子弟子的杜撰,是不是出于朝庄老夫子脸上贴金的目的,借以显示他多么多么高洁、多么不稀罕富贵,我们无法知道。但要说庄子这个又穷又“臭”(想法多、脾气大)的“老九”,对做官一丝一毫都不稀罕,却不仅是他本人的真实想法,而且连那些后世无论喜欢他还是骂他的人,也都无不承认。
所以,要说庄子贫穷的最根本原因,那还得怪他自己,穷是他自找的。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四公子”,即信陵君、平原君、孟尝君、春申君,战国末期有吕不韦,他们都是有权、有钱而且爱才的主儿,手下都养着大量的门客。投身于这些爱才的显贵或某个君王身边,做个行有车、食有肉、住有大宅的门客,像当时齐国“稷下学宫”里所养的那群知识分子一样生活,不是很好吗?
庄子却不乐意!他老人家实在是太有想法、太有性格了!借用林语堂的话说,庄子属于“极端厌恶官吏”的一类人,他既“不愿服官”,又“不愿叩头”,所以他“狂笑处世”,“尖锐的矛总是指向官方的奢华和显贵”,对势利之徒“极尽挖苦之能事”。
另一方面,关于君主应该怎样治理国家、知识分子应该干什么、普通人应该怎样生活等问题,孔子、孟子的想法已经被当权派认为是天真迂阔无用了,庄子的想法却比孔孟两位大圣人还要天真迂阔无用!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哲学,不要说在胜者为王、败者为寇,丛林法则盛行的战国时代,就是放在今天乃至将来,我想也很难变成现实。偏偏庄子又是个十分固执的理想主义者,怀揣着自己的主张,再穷都不愿意放弃。他既然对现实一点儿都看不顺眼,所以也就不愿做出丝毫的妥协,仰人鼻息,向王公大臣们宣讲什么“治国指南”或“为臣之道”、“为君入门ABC”。
一个人在多大程度上排斥现实,他也就会在多大程度上遭到现实的排斥。这大概是符合物理学中“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原理的吧。庄子对当权者翻白眼,当权者又怎么可能对他老人家满眼大放绿光,把他当根棒槌,平白无故送给他一官半职或良田大宅?
所以归根结底,道理很简单:庄子这种不仅想法又多又高又怪,并且还傲气十足,与现实社会完全格格不入的人,怎么可能不穷?如果他不穷,谁穷!(邓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