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麦小舟《老子文化与人类精神回归的家园》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观众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光临珠海格力电器《文化大讲堂》第197讲,今天我们请来的嘉宾是珠海本土的专家学者麦小舟先生。说到麦小舟老师,可能老一辈的珠海人还会有一些印象,有的人可能还多次听说过他,因为他的经历很奇特,而且他的为人又非常特立独行,麦小舟是何许人也?我在这里为大家做一个介绍,麦小舟老师是广东高明人,1968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曾任中共广东斗门县委书记。他有工农兵学商,以及从为官到从事文化研究这样一段传奇的经历,有“才子书记”,“南国奇人”这样的一些美誉,他的主要著作有《诗词三部曲》、《再生的老子》、《老子的再生——正本清源道德经》等。被誉为我国古典诗词现代化的先行者和奠基人,是古今中外读懂《道德经》的第一人。这样的一个称号可以说是非常高了。2010年入选"新中国(建国60年)影响广东100位贡献人物",并被誉为"新时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布道者'"。

  今天麦小舟老师要为我们演讲的题目是《老子文化的春天》,说到这样一个主题,我记得前不久7月7号的时候,也是由我主持的一个演讲,就是由来自广州的专家学者刘斯瀚先生主讲的《老子是怎么“老”的》,他的主题演讲也是围绕老子和《道德经》开展的,这是否说明老子道家学说就是现在热门的研究对象?老子文化正迎来它的春天呢?我想可能作为我们的普通老百姓和国人也会比较纳闷,为什么现在老子学说好像比较热,它里面究竟蕴藏着什么样的宝藏?得到了这么多的专家的探究?老子的价值体系里面,有多少内容是能够和当今中国的精神追求和价值重塑是能够相融相生的。特别是麦小舟老师在他的研究时间只有一年多的情况下面,就能够取得这么高的成就,这是为什么?而且他提出来说,老子的思想对于医治当今中国的官场腐败和道德沉沦,是一服好药方,这是为什么呢?下面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我们的演讲嘉宾:麦小舟老师!

  麦小舟:我这几年写的几本书,简单的做一个介绍,上个世纪90年代初,就弃商从文也就开始我的学习研究——写书。先研究古典诗词,所以写了一本书《诗词三部曲》,实际上写了三本书。跟过去的古典诗不一样,比如说诗经三百、唐诗三百、宋词三百。它那个时间就跨越两千多年,两千多年的优秀作品。所有的古典诗的诗种都有,什么诗经楚辞国风。写作方法跟过去的书也不一样。大家一看就能看懂,而且一看就有所获,所以有一个教授他想出来了两本这方面的书。

  我写了建国50年的事情,被学者誉为古典诗现代化的范本。曾有几十位知名学者还有党政军的高层领导,还有中国科学院的院士杨书记,还有广东省原来的书记,还有原来的文化部长,还有两个将军,他们都写了推荐的文章。但是这两本书曾经出版了,现在应该说是第三本,但是至今还没有正式发行,原来有一本,最近我就把它弄了三本,发给了出版社,估计今年年底或者是明年的下半年,将会相继出版发行。之后我研究的《道德经》,那大概是2007年的事情,研究《道德经》就是想把它读懂,力求把它发扬出来。后来就写了一年把书稿写出来了。写好了以后,原来我把它叫做《长寿的老子》,后来中国学会科学院的研究员,把它更名为《再生的老子》,这本书是由广东高教出版社,在2009年的出版的。出版之后,老子的故乡——河南省的鹿邑县,就为我举行了一个首发式,县长在首发式上说:《再生的老子》使老子的思想获得重生,《南方都市报》就誉我为古今中外读懂《道德经》的第一人,《南方都市报》还以这个作为通栏标题发了二版多的文章。

  原来这本书叫《老子的再生》,这已经是第七版了。在2000年的时候,有一位英国的华人教授,他看了《再生的老子》之后,他说能够把《道德经》理解到如此的程度实在难得,在当今中国很需要这样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在外国西方的学者在感情上很难接受,他希望我另外写一本西方读者可以接受的老子《道德经》,后来就在中华老子学会的支持下,花了几个月的时间把它写出来了,今年出版了。中华老子学会的会长他拟了一个副题叫“正本清源道德经”,他还讲在西方的时候,把潘基文和梅德韦杰夫请来,办一个国际道德论坛,把这本书推向世界。我的普通话不好,和梁广大差不多水平,请大家谅解。

  女士们、朋友们:

  很高兴有机会跟大家一起学习老子,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老子文化的春天。

  去年,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十七届六中全会,全会的公报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认为,这是本次全会公报中的最大亮点。它告诉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将会被纳入到党的治国理念之中,将会回归到广大百姓的文化生活里,也预告了优秀的中华文化的春天的到来。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指出:"要着眼于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胡总书记的话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的一种文化自觉。然而,文化自觉是需要建立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之上的。那么,我们中国有没有能拿得出手,供世界人民借鉴的文化?它应是一种怎样的文化呢?这是我们必须弄清楚的问题,否则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便会成为一句空话。它的答案,我希望大家能从我今天的演讲中找到。

  围绕《老子文化的春天》这个总题目,我想分三个部分进行论说:1.老子文化的历史命运。2.《道德经》是一部旷世奇书。3.老子文化的当代意义。

  老子文化的历史命运

  我国从汉朝到清朝共有二千二百多年,为了便于说清问题,我把从汉到元这一历史时期称之为古代中国,把明到清这500多年称之为近代中国。那么,哪一家文化才是我国这两千多年来的主导文化呢?这是我国学者一直在讨论的问题。在不少的文章中,发出的是这样一种声音:"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主导,其他文化则已走向边缘。"那么,道家和儒家文化的历史命运实际上是怎样的呢?

  一、老子文化是古代中国的主导文化。

  我们先来看看汉朝奉行的是哪一家的文化?《史记》记录下这样一首民歌,是歌颂清静无为政治的。歌词是:"萧何为法,整齐划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静,民以宁一。"歌词的意思是,萧何和曹参都推行清静无为政治,百姓因此得以安居和乐业。《史记》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文帝本修黄老之言,不甚好儒术,其治尚清静无为。"这是说,汉文帝自小就用功读《老子》,对儒家学说则不大感兴趣。他崇尚的是老子的清静无为政治。汉景帝则是文帝政治路线和文化路线的忠实执行者。以上的史料告诉我们,从汉高祖到汉文帝、汉景帝几个历史时期,所奉行的是不折不扣的道家文化。

  汉武帝登基之后,有一名儒家学者董仲舒向他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董仲舒的儒术的核心思想是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上尊下卑。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建议,是因为他要通过独尊儒术,来获取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权力。

  汉武帝的独尊儒术在他身后是否能延续下去呢?汉武帝死后,是他年仅8岁的小儿子刘弗陵当了皇帝。他就是汉昭帝。这个小皇帝在辅政大臣霍光的辅助下,恢复了老子的清静无为政治。汉昭帝之后,是18岁的刘询做了皇帝,叫汉宣帝。他即位后,旗帜鲜明地继续推行清静无为政治。正是这两个小皇帝靠了老子,使西汉的强盛达至最高峰。

  历史走进唐朝之后,我国各家文化的命运又是怎样的呢?公元620年。唐朝的开国皇帝李渊认老子为先祖,并对鹿邑的老子庙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皇宫,作为皇室家庙。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后,坚定地实行清静无为的治国方略。他说:"治理国家就象栽树一样,不去摇晃树根,枝叶才会生长茂盛。君王清静了,百姓怎么就不安乐呢?"他把道排在第一的前提下,对儒、佛采取兼蓄并用的方针。唐太宗手下许多将相,如魏征、李靖等都是有名的道学家。当时户部郎中郑仁基有个女儿叫郑丽琬。只有十三、四岁的郑丽琬便熟读了《道德经》,并能对老子的思想运用自如。贞观五年,户部郎中郑仁基奉命把20万石军粮调往前线。郑仁基先把军粮送抵码头,打算利用水路走一段路程。然而,天有不测之风云,大雨倾盆,河水暴涨。汹涌的洪水把河堤冲开了一个缺口。如不及时把缺口堵上,20万石军粮就会被淹,就得报废。堵缺口需要木桩、沙包,可眼下哪有这些东西,要向别处调运也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怎么办?郑仁基急得团团转。这时,郑丽琬向父亲建议,从军粮中取出五千石来堵缺口。这可把郑仁基吓坏了。他说:"莫说是五千石,就是糟蹋了五石也是个死罪!郑丽琬如何说服父亲呢?她说:"欲取姑予!"郑仁基抱着一死也要保住大部分军粮的决心,接受了郑丽琬的建议。事后,唐太宗并没有处罚郑仁基,相反还表扬了他。那么,"欲取姑予"是什么意思呢?"欲取姑予"是老子的辩证思想。欲取姑予之法,就是以局部的牺牲换取全局的胜利之法。郑丽琬就这样运用老子的辩证思想既救了这批军粮,也救了父亲一命。由此,我们不难感受到当时朝野学习研究老子的热度。感受到道学在当时朝廷中的崇高地位。唐高宗李治秉承父亲李世民的教诲,继续奉行清静无为政治。他还于公元666年亲往鹿邑拜谒老子。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武则天虽然崇尚佛教,但她也规定王公百官都要读老子,并册封老子的母亲为"先天太后"。唐玄宗李隆基登基后,继承了历代先祖尊崇道学的传统,并发扬光大。他还亲注《道德经》,并颁行天下,官民人手一册。全国官民诵读《道德经》的传统于是得以形成。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明朝初年。

  那么,宋代奉行的又是哪一家的文化呢?北宋的宋太宗赵匡胤说:"老子《道德经》5000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并在其中。"宋真宗也好道,自称道君皇帝。1015年,他带领群臣亲往鹿邑恭谒老子,尊老子为"混元上德皇帝",宋太宗和宋真宗曾几次下旨,对鹿邑的老子宫、老子馆进行大规模的扩建和修缮。

  从汉朝到元朝的中国历史,长达1500多年,先后出现了汉、隋、唐、宋、元五大朝代。其中,汉唐和北宋相加超过了1000年。以上的我国文化史告诉我们,在明朝建立以前的1500年间,儒术在汉武帝时期只被独尊了不到50年,而道学则没有走向边缘;相反是道家文化成了汉、唐和北宋时期的官方文化,主导文化。

二、老子文化哺育出了强大的古代中国。

  温家宝总理指出:"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因素,可以深刻影响一个国家发展的进程,改变一个民族的命运。"

  那么,老子文化创下了怎样的历史功绩呢?历史告诉我们,老子文化哺育出了强大的古代中国。

  古代中国的强大是全方位的,既表现在国防、经济、政治,也表现在科技、教育和社会风尚等方面。而这种强大是当时世界任何一个国家所无法比拟的。

  这里,我想只就以下几个方面作个介绍。

  第一,古代中国经济繁荣。

  古代中国经济的繁荣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一是在世界经济的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汉唐、北宋时期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占当时世界的1/3以上。二是生产水平高,人民生活富裕。香港学者丁学良指出:"在2000多年前的公元1年,当时中国的人均收入按1990年的物价指数计算已达到450美元。"而2000年后的今天,有的国家还达不到这个水平。对宋人的生活,司马光在《训简示康》一文中说:"走卒类士服,农夫蹑丝履。"它的意思是,小贩穿的是士大夫的衣服,农民着的是高级的鞋子。可见宋代百姓的生活水平是很高的。

  第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先进。

  表现在:

  1、古代中国的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的领域广。我国在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地质学、医学等方面一直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我国在炼铜、炼铁、炼钢、漆器、陶瓷、建筑、建桥、纺织、造船等方面的科学技术,也一直领先于世界。以造船为例,宋元时期的我国已能制造排水量上千吨的船。而在二、三百年后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新大陆时使用的船,其排水量还不到250吨。

  2、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成果数量多。西方学者指出:古代世界的发明有60%以上来自中国。英国科学家尤塞尔·博格认为:"古代中国是世界发明的摇篮。

  3、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成果特别重大。我国汉代的造纸、唐代的火药、宋代的指南针和印刷术,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发明。

  正是我国的四大发明彻底改变了欧洲乃至整个人类近代的历史进程。13世纪前后,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便传入了欧洲,并对欧洲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英国学者赫乔·韦尔斯在他所写的《世纪史纲》一书中说:"纸起源于中国,说纸使欧洲的复兴成为可能,并非过分。"英国哲学家弗兰斯·培根,早在1630年就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事物的面貌和状态。没有一个帝国、没有一个教派、没有一个人对人类事务的影响能像这三大发明那样巨大和深远。"马克思则指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

  第三、古代中国有崇高的国际地位。

  我国唐代,是当时世界名副其实的超级大国。唐的都城长安,也是名副其实的国际大都市。在长安挤满了相貌奇异、着装古怪的外国人。他们来自哪里呢?除了中国周边的国家外,还有来自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的国家。他们来中国干什么呢?一是建立友好关系,就是今天说的外交关系。与唐建立友好关系的有50多个国家,这在当时是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相比的。二是通商。在长安居住的,仅是西域的商人,最高时达到数千人。三是留学。留学作为一种制度,是哪一个国家创立的呢?是古代中国。它萌芽于隋而发展于唐。可以说,是唐代的中国开了世界留学的先河。古代中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留学的创始国呢?是因为当时的中国强大、先进,有东西让别人学。当时日本人的留学热情最高,少则每批二、三百人,多则每批二、三千人。他们学以致用,如日本的京都、奈良,就是仿照长安修建的。

  对老子文化以上的历史功绩,西方学者也有中肯的评说。两获诺贝尔奖的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指出:"中国科学是从道学中孕育出来的。"德国社会学家、古典社会学奠基人马克斯·韦伯说:"事实上,在中国历史上,每当道家思想被认可如唐初等时期,经济的发展是较好的,社会是丰衣足食的。"美国明道大学校长张诸通指出:"奉行道家哲学的汉朝和唐朝,是当时全部地球文明中最健康、最幸运、最先进的国度。监狱是空的,遗落在街道上的贵重东西没有人捡,所有国民充满自信。"

  三、老子文化在近代中国走向了边缘。

  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登基不久,便颁下圣旨,废除官民对《周易》和《道德经》的诵读。朱元璋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他认为,《周易》能哺育出像刘伯温这样能掐会算的人,这样的人越多,对明政权的威胁就会越大。至于《道德经》,朱元璋不但看过而且做过注释。他不能允许老子的民本思想在他的臣民中传播;更不能容忍老子关于官逼民反的思想被他的臣民所接受。朱元璋钟情的是朱熹的儒术,并把它确立为明朝的官方文化。那么朱熹的儒术是什么呢?朱熹学说的核心思想是"三纲五常"。所谓"三纲"就是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他还赋予"三纲"具体的内涵。君为臣纲就是君要臣死,臣不死谓不忠;父为子纲就是父要子亡,子不亡谓不孝;夫为妻纲用通俗的话说,就是娶来的媳妇买来的马,由我骑来任我打。

  清朝康熙帝非常欣赏朱熹,称颂他是"集大成而继千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万世一定之归"。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康熙认为:①朱熹才是儒家文化的真正传承者。②朱熹的思想能有效地教化百姓,使之安分守己,不做叛逆之事。③朱熹的思想不但今天有用,就是亿万世以后仍然是百姓所应遵循的准则。为此,康熙还为朱熹做了许多事:一是把朱熹升入孔庙大成殿。把他排在孔子之后,孟子之前。让朱熹当了儒家老二,而把孟子降了一级,变成了儒家老三。二是为朱熹建祠庙。一时间,朱子祠庙遍布天下。三是为朱熹写书。康熙不仅自己写,还组织李光地等大臣写。

  这样一来,易文化和道文化从此真的走向了边缘,走向了民间,走向了地下。热爱《道德经》的学者则成了名副其实的地下党。

  明清两朝把封建专制统治,发展到登峰造极的地步。明朝使用锦衣卫、采取特务手段对待官员和百姓。恐怖统治规模之大,程度之烈,超过中国过去任何一个朝代。清政府对知识分子采取高压政策,大兴"文字狱",焚书之多,杀儒(指知识分子)之众,令秦始皇望尘莫及。近代中国的这种政治专制对同时期西方的民主进步而言,则是一种反动。这种专制的统治,完全窒息了国民的创新精神。明清的543年里没有诞生出一项能称得上是重大发明的科技成果。炼铁炼钢技术,火药技术,指南针技术,本来是中国的发明,可是,坚船利炮却成了欧洲人的专利。面对侵略,中国军队只能用木船与军舰对抗,用大刀长矛与洋枪洋炮较量。这种专制统治,也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中国向来以经济繁荣、国力强大而著称于世界,清朝中叶以后,中国竟然成了世界上最贫弱的国家。就连荷兰、葡萄牙这样的小国也敢欺负到中国的头上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几亿人口的国家竟然没有还手之力。一个泱泱大国不得不接受被蹂躏、欺凌、屠杀和掠夺的百年屈辱的历史。

  以上二千多年的中国文化史告诉我们,作为文化在中国历史上起主导作用的时间,道家比儒家长。道家哺育出的是繁荣强大的国度,儒家哺育出的则是专制、衰败的国度。这表明,只有道家文化才配称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文化。鉴于老子文化以上的地位和作用,英国科学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像一棵某些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鲁迅则说:"中国的根柢全在道教(指道学)。"他又说:"不读《老子》一书,就不知道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老子文化经受了明朝开始的寒冬之后,终于迎来了它的又一个春天。这个春天的脚步是从欧洲启动的,然后一步一步地向着这世界的东方、老子的故乡中国走来。 《道德经》是一部旷世奇书

  汉朝的司马迁是最早为老子的作传的史官。他说:"老子姓李,名耳,字聃。"细心的听众从这简要的介绍中一定会提出如下的疑问:其一,老子的名和字为什么都带"耳"?其二,李耳为什么不叫李子而叫老子?

  传说,老子生下来的时候,相貌就不同于常人。他的耳朵长得很长、很大,耳垂也很厚;而且是异乎常人的长,异乎常人的大,也异乎常人的厚。老子的家乡当时有一种说法,说这是有福有寿的象征。于是老子的父亲便给儿子起名为耳,起字为"聃"。这个"聃"是什么意思呢?"聃"者,耳朵长大之意也。也就是说,老子的名和字都与他的大耳有关。

  老子所处的年代,人们对当时的一些大学问家均尊称为"子",如孔丘,叫孔子;孟轲,叫孟子;庄周,叫庄子。那么,李耳为何不叫李子而叫老子呢?关于这个问题,历来有多种说法。其中最主要的一种说法是与老子的生命状态有关。老子的生命状态有些什么特征呢?其一,说他命很长,有说他活了160多岁,也有说他活了200多岁的。其二,说他生下来时,头发是全白的,真可谓白发童颜、皓首童身。因为这两种生命特征都沾着一个"老"字,所以世人便称他为老子。

  那么老子究竟活了多少岁?鹿邑是按公元前571年来计算老子的诞辰周年的,也就是说,鹿邑把公元前571年视为老子的生年。据陕西省周至县地方志记载,老子逝于公元前412年,也就是说老子享年159岁。

  司马迁说:"老子者,周守藏室之史也。" 守藏室之史是一个怎样的官职呢?周王朝的守藏室之史相当于今天的国家图书、档案馆的馆长,负有保存、维护、管理国家的图书、文献、档案的职责;又相当于国家历史编纂委员会的主任,负有记述编写国家历史的责任。至于守藏室之史在周王朝中的地位,苏东天说:"名列九卿。"九卿相当于今天的省部级。

  老子在当时秦国境内的函谷关写下了一部5000言的书,起初叫《老子》,后来叫《道德经》。那么《道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呢?

  在21世纪到来的前夜,美国的《纽约时报》以"人类历史上影响最大的作家和著作"为题,发动读者进行评选。结果是:老子列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为首,老子的《道德经》列为世界古今十大名著之冠。这就告诉我们,老子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文化,也是人类史上最优秀的文化。那么,老子文化凭什么成为人类史上最优秀的文化呢?

  一、老子文化的体系很完整。

  老子的《道德经》是一篇浑然一体之作,内中没有道经和德经之分。《道德经》虽然只有5000字,但它涉及到的学科很多,如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经济学、教育学、宇宙学、生命学、养生学、语言学、环保学、空间理论学等。现代人文科学的主要学科它几乎都涉及到。可以说,它是一部百科全书,而它主要是一部哲学书、伦理学书和政治学书。从根本上说,它则是一部修身治国的书。

  其实,我们仅从老子在哲学、伦理学、政治学三个学科的建树,就可以看到老子学说的体系是多么的完整。

  1、老子创立了相当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

  早在2500年前,老子就为中华民族,也是为人类创立了一个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老子哲学,既有对宇宙起源和宇宙本体的探讨,又有对社会对人生的探索;既有系统的认识论原理,又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2、老子为人类铸造了体系完整而境界高远的道德精神。

  老子从善、爱、和几个方面构建起他的伦理精神体系。善,是老子伦理学说中的核心内容。它包括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知足寡欲、淡泊名利、节俭素朴、公平公正、诚实守信、谦虚卑下、礼让不争等道德理念。爱、是老子伦理学说中的重要思想。老子主张真爱、博爱,主张无私和无己之爱。他认为,爱是道所抱持的第一法宝。他主张,对人的培养应把培养他们的爱心放在第一位。和,是老子伦理学说中的基本理念。老子崇尚和生万物、和兴万事的精神。他认为"和"是自然、社会、也是生命的真谛。他希望世间没有纷争、人人友好相处。他反对以强凌弱,并提倡以德报怨的大德境界。老子就这样从善、爱、和几个方面构建起了他的优秀道德精神体系。为此,我国晋代科学家葛洪,在对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源头进行论说时指出:"道,仁义之祖宗也。"葛洪认为,老子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精神的源头。

  3、  老子创建了以民本思想为核心的先进政治观。

  在民本思想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民权至上和权为民赋的民本思想,提出了孤家寡人的公仆意识,提出了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人道的先进政治理念。在修身治国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内圣外王"即先作圣人后做官的主张。在世袭与民选的课题方面:老子主张民选官,而反对世袭的家天下。他主张贤者为王,而反对胜者为王。在战争与和平的课题方面:老子高举反战的大旗,提出了"不以兵强于天下"和不打第一枪的反战名言。他还作出了侵略者、称霸者最后必定失败的预言。在国际关系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互相扶持、和平共处等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人与自然的课题方面:老子提出了友爱大自然的环保思想。

  鉴于老子文化体系之完整,内涵之丰富,所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高说:"《老子》是一本有价值的关于人类作为的教科书。这本书道出了一切。"老子以五千言的著作涉足人文科学那么多的领域,提出了那么多的伟大思想,古今中外没有一个经典作家能做得到,就是以他们的全部著作也做不到。

  二、老子文化的理念很现代。

  老子文化的理念很科学、很先进、很现代。它所蕴含的真理性不会随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历史的发展有所减弱或改变,而是历久而弥新,洋溢着旺盛的生命力。

  我们先来重温一下老子的哲学。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本体与起源,是化生天地万物的父母。他指出,道是一种物质。它虽然看之不见、听之不到、摸之不着、却是一种真实存在,并早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存在。18世纪欧洲的哲学家认为,物质是一种感觉不到的存在。也就是说,欧洲哲学对物质的概念作出科学论断的时间比老子晚了2000多年。对此,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感慨地说:"没有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总之,老子在2500年前所揭示的哲学原理,至今仍被证明是科学的、正确的。

  我们再来讨论老子所谛造的伦理精神。老子的伦理学说,不仅体系完整,而且理念纯粹、精神高洁、境界高远。在老子的伦理意念的宝库中,没有与现代的道德精神相抵触、相冲突的东西,没有君权神授的意识,没有上智下愚的鄙民思想,没有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愚味哲理;而有的是劝君、教民为善并善对人类和自然的金玉良言。总之,老子的伦理精神,就像婴儿那样纯粹,像荷花那样高洁,像天空那样高远。曾受到老子的道德精神熏陶的俄国大文豪列夫·托尔斯泰说:"老子的学说是不同寻常的道德高峰。"

  老子的政治理念之先进、优秀和现代,更令我们感慨不已。在人类历史上,老子是提出民本思想、公仆意识、民主文化的第一人,是高举反战大旗的第一人,是提出和平共处国际关系准则的第一人,是提出环保思想的第一人。老子在2500年前提出的这些政治理念,至今不仅没有过时,没有令人感到陈旧,相反是当今和未来的世界所需要的。今天我们重温老子的这些见解,就不能不由衷地敬佩老子的远见卓识,先知先觉。

  老子学说之科学、现代和优秀也为许多西方学者为之动容。德国学者龙利期·噶尔于1910年所写的《老子的书--来自最高生命的至善教诲》一书中写道:"老子是推动未来的能功力量,他比任何现代的,都更有现代意义;它比任何生命,都更加具有生命的活力。"

  三、老子文化中没有糟粕。

  《道德经》中究竟有没有糟粕,我敢说,没有!说《道德经》中有糟粕的,那是因为他们把《道德经》误读了。下面,我想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

  《道德经》的开篇句是"道可道,非常道。"人们历来是这样解说它的:"道是不能言说的,能言说的"道"就不是非常道。"我则是这样解说的:"道是可以说清楚、道明白的,但它不是人们日常行走的自然界中的道路,而是宇宙的本体或本原。"

  有人把老子的"无为"解读为"不作为"。这是不对的。"无为"与"清静无为"是意涵相同的概念。"无为"不是不作为,更不是强作妄为,而是善其所为。它是一种施政理念、治国方略。详细地说就是:无为,是治国者的无私之为,是治国者的以民为本之为,是治国者按自然法则行事之为。

  《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有学者是这样翻译的:"研究一般性的学问,所学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而研究"道"的学问,所学的知识会越来越少。"还有人对它作了这样的解读"一个人不能一生只苦读书,不能"学习学习再学习"。到了一定的年龄就要开始思考,把那些没有用的知识扔掉,否则人生就会越来越迷惑。"其实老子这句话是应该这样解读的:"从事一般性的学习,是为了不断增长知识和技能;而从事学道和修道,则要进行去掉私心杂念的自我修炼。"

  《道德经》第八十章的:"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有的注释家是这样翻译的:"国土狭小,人口稀少,虽有工作效率高于人工十倍百倍的机器也不予以使用。"于是就有人批判说:"老子是反文化的,不仅反对一切科学发明,而且反对利用一切科技成果。其实问题的关键是如何理解"什佰之器"这个词组,什佰:是指十人为一伍,百人为一队的古时我国军队的基层建制。相当于今天军队中的班和连。什佰之器,就是军队使用的武器,即战争武器。因此老子这段话是应该这样解读的:"领土规模不大,人口数量不多,这是一种理想的民族区域自治的国家模式。这样的国家视战争武器为无用之物,因为它不以拥有广阔的领土、众多的人口为目标,而以追求永久的和平为宗旨。"老子要告诉世人,大同社会是一个没有战争的世界。

  《道德经》第八十章的:"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对这句话,有的学者是这样解读的:"虽然国与国之间都互相望得见,彼此的鸡犬之声也能听得到,但双方的百姓从出生直至老死都永远不来往。"有人据此指责老子此话不切实际,有人说老子反对国际交往,反对旅游,反对人类过现代人的生活。我国某大学前年发出的指导学生读经典的文告中则直截了当指出,老子这句话是糟粕。其实,"往来"有友好往来和非友好往来之分。例如,当年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中国的反侵略,就是一种两国之间往来,但它是一种非友好往来。老子这句话中的"往来"指的就是相互骚扰、互相侵害的不友好往来。因此,老子这句话是应该这样翻译的:"毗邻的国家之间,虽然都互相望得见,彼此的鸡犬之声也能听得到,但彼此之间,世世代代都不会发生相互骚扰、相互侵害的事,而是以邻为友、以邻为伴。"老子是要告诉我们,未来的大同社会,是一个真正实现了国与国之间和平共处的世界。

  以上的例举告诉我们,只有准确解读《道德经》,才能领会到它的真义,才能仰望到老子的真容。

  一部诞生在2000多年以前的经典著作,直到今天仍发现不到它有糟粕、有过时的理念,这在古今中外的经典著作中是很少见的,这正是老子的伟大和高明之处。《道德经》中没有糟粕,这也就为我们在今天和未来,对它的全面践行与弘扬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 四、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

  普世价值这个概念,在我国尚未得到普遍的接受。有人说,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价值观是彼此对立的,根本不存在普世价值这个玩意儿。其实普世价值是一种客观存在。只有具普世价值的文化才称得上是强大的文化,也只有具普世价值的文化才能真正裨益人类,才能具国际意义,才能为全人类所接受,也才能有效地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

  那么,怎样的文化才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呢?我认为,普世价值文化的特征是:1、它适用于全世界,全人类。2、它带给人类的是福祉而不是伤害。具体说,它能导人向善、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宁、能确保世人享有真正的自由民主权利、能为人类揭示出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

  那么,老子文化具有普世价值吗?

  (一)老子文化中的至善、至美的道德理念能有力地导人向善。

  (二)老子文化中的"和"的哲学精神能给人类带来和平与安宁。

  (三)老子文化中的植根于高尚的道德理念之上的民主文化能确保人类享有真正的民主权利和尊严。

  (四)老子为人类揭示了一个光明而美好的未来。总之,老子文化是导人向善的文化、是和平和谐的文化、是自由民主的文化、是世界大同的文化;它带给人类的只能是福祉,而不会有伤害,因此具有毋庸置疑的普世价值。

  正因为老子文化是具有普世价值的文化,所以德国犹太思想家马丁·布伯说:"在中国的儒、道、释三大传统中,具有世界意义的是道家思想。"

  五、老子文化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老子在《道德经》的第七十章说:"吾言甚易知,甚易行。"这话的意思是,我的言论既容易理解,也容易践行。老子的言论是世人的行为准则,而不是空洞的说教。所以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只要我们愿意走进老子的世界并接受它的熏陶,就能自觉以老子的话来规范自己的行为。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这一直是人类的美好憧憬和梦想。在唐太宗和唐玄宗的贞观和开元时期,由于全民诵读《道德经》活动的持续开展,终于使这种梦想在唐初一度成为现实。

  珠海市金湾区红旗镇有一姓陈的居民,身高马大、拳头也大,过去与人发生矛盾,常常用拳头说话。三年前他开始读《道德经》。他告诉我,前年有一次,他与当地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发生口角,正当要挥动拳头的时候,想起了老子关于要和,要以柔弱的姿态示于人前的教导,于是便把那已握得紧紧的拳头松开了。

  正因为老子文化优秀又实用,所以珠海市斗门县宣传部原部长梁友权认为,如果人人都读老子的书,都按老子所说的去做,民风一定淳朴、官场一定清明、社会一定和谐、国家一定强大、天下一定太平。

  最近,珠海市委提出了“弘扬传统美德,建设道德城市”的号召。我想,如果在这一活动中把老子的道德精神弘扬光大,一定能收到非常理想的效果。

  正因为老子文化如此优秀,所以美国科学家威尔杜兰在他的《世界文明历史》一书中说:"在人类思想史上,《道德经》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最迷人的一部书。"他又说:"或许除了《道德经》外,我们可以焚毁所有的书籍,而从《道德经》中寻得智慧的珍珠。"欧洲学者则把《道德经》称为万经之王。美国有学者甚至说:老子不是人而是神,老子降生在中国,这是上天对中国人的眷爱。

  老子文化的当代意义

  老子文化不仅能解决当今的中国问题,也能解决当今的世界问题。

  一、中国共产党改革反腐需要老子。

  温家宝总理于今年3月26日在国务院会议上郑重指出:"执政党的最大危险是腐败。反腐不成功,政权的性质就可能改变,就会人亡政息。"胡锦涛总书记则早于2006年就指出:"反腐已成为中国政府的首要任务。"这表明,我党的腐败已严重动摇着她的执政地位,反腐已成为我党当前的首要任务。

  反腐救党,是一项庞大的社会工程。在这项工程中:政治体制改革是重头戏,因为尚未得到改革的现行政治体制,是我国官场腐败的制度性根源;党的思想建设,道德建设则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公务员的道德水准低下,对主仆关系的颠倒认知,是我国官场腐败的思想性根源。而老子所倡导的为官之道则是能帮助我党从思想性根源上反腐的有力思想武器。

  那么,老子的的为官之道包含有怎样的内容呢?

  1.为官者必须把自己视作人民的仆人。

  《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指出:"贵以贱为本,高必以下为基。"《道德经》的第四十三章又指出:"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侯王以此自称也。"《道德经》的第三十九章再指出:"是故不欲琭琭如玉,而珞珞如石。"《道德经》的第四十九章还指出:"(对于百姓),圣人皆孩之。"

  老子这几段话告诉我们:

  ⑴为官者不是老百姓的救世主;相反,老百姓才是他们的衣食父母和立身的根基。

  ⑵为官者不是羞与老百姓为伍的尊贵者,而是像石头那样平凡的人。

  ⑶为官者不是高居于老百姓之上的主人,而应是老百姓的仆人。

  ⑷为官者的权位不是天授的,而是民赋的,他们应像呵护婴儿那样爱护老百姓。

  这就是老子给为官者的定位,这就是老子提倡的民权之上和权为民赋的思想,这就是老子所提倡的公仆精神。为官者是把自己看作是人民的公仆,还是人民的主人?这是完全不同的价值取向,完全不同的价值定位。按老子的观点,凡取前一种定位的,必能裨益人民,也必能得到人民的拥护和爱戴。凡取后一种定位的,则必定会站到人民的对立面,危害社会危害人民,最终遭到人民的反对和唾弃。

  2.为官者应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依归。

  《道德经》的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老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治国者不应以自己的意志、自己的欲望作为施政的出发点,而应以百姓的意志、百姓的利益作为施政的最高准则。也就是说,老子要求为官者必须以老百姓的利益为依归,想他们之所想,图他们之所图。《道德经》的第四十八章又指出:"取于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是说,有的治国者之所以得到天下人的信任和爱戴,是因为他们只做有利于百姓而不做损害百姓的事情。如果他们反其道而行之,则必然会失去天下人的敬重和信任,并为之所唾弃。

  3.为官者应固守清廉。

  《道德经》的第四十九章指出:"圣人之在天下也,歙歙然为天下浑其心。"老子要求为官者们必须以一种诚惶诚恐的心态努力收敛自己的欲望,做到为天下老百姓而保持一颗清纯洁净的心。

  4.为官者应自觉接受人民监督。

  《道德经》的第四十九章指出:"百姓皆注其耳目焉。"老子主张:对于为官者,老百姓应注意听其言,察其行,对他们实施监督。为官者则应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5.为官者应信守功遂身退之道。

  《道德经》的第九章指出:"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老子告诫为官者,功成名就之后,更应谦虚谨慎,提防骄横;更应收敛欲望,淡泊权位名利;更应自律自爱,力戒自贵自见。老子告诉我们"功遂身退",不是急流勇退,而是要再立新功。

  老子所倡导的为官之道,是一条多么系统和完整,又多么现代和优秀的干部路线。我们可以设想,如果我们的党员和官员都能按老子所要求的去做,我们的党、我国的官场还能腐败吗!

二、救治多病的当今世界需要老子。

  英国天文学家沙里斯于1985年指出:"前进的唯一道路是转过身来重新面向东方,带着对它的兴趣以及对其深远意义的理解离开西方的污秽,朝着神圣的东方前进。"

  这"污秽"指的是什么呢?它指的是一切违反道德和公义的行为或现象。当今,不仅是西方而是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都很多:和平被践踏,一些国家被侵害,其百姓受蹂躏;消费主义引发资本和个人的欲望膨胀,从而导致世界性的金融危机;官场腐败引发政府与民众的对立越演越烈;唯利是图所引发的种种犯罪有增无减;过度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日益严重……这一切都令当今世界变成了一个病态世界。

  沙里斯为什么寄望世界民众到位于世界东方的中国去寻找出路呢?因为中国有老子文化。

  德国学者克诺斯培指出:"解决我们时代的三大问题--发展,裁军和环境,都能从老子那里得到帮助。"

  诺贝尔奖获得者、比利时科学家普利高辛说:"道家思想在探究宇宙和谐的奥秘,寻找社会的公正与公平,追求心灵的自由和道德完满三个层面上,对我们这个时代都有新启蒙思想的性质。"

  2010年,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俄罗斯的圣彼得堡召开的国际经济论坛上向与会者建议:遵循中国古代伟大哲学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诲来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四章指出:"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过分追求自己所喜爱的东西,必然要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聚敛得越多,下场可能越悲惨。因此,乐于知足,就不会自取其辱、自取其伤。凡事做到适可而止,就不容易招致凶险与灾难,这才是长久的平安之道啊!"梅德韦杰夫引用了老子这段话后说,金融危机的根源是消费主义引发资本和个人欲望的膨胀,如果能够做到知足、知止,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这种危机的发生。他于是指出:"如果我们遵循中国哲学家的遗训,我认为,我们能够找到平衡点,并成功走出这场巨大的危机。"

  老子的《道德经》的确蕴含有能医当今世界百病的灵丹妙药。譬如,当世界各国都接受老子的反战思想时,世界就不会再有战争,和平就会永久地实现。

  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需要老子。

  按照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精神,在去年10月于湖南衡山举办的国际道教论坛上,贾庆林和回良玉同志均提出:"希望有识之士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那么,走向世界的中华文化该由哪一家的文化担当主角呢?

  1、儒家政治理念有悖于自由、民主的世界潮流,无法为当今的世界人民所接受,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就只能靠老子。

  儒家的主要政治理念是:君权神授,君权至上、上尊下卑,以及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所谓"礼",就是"正名分"。孔子主张确立君臣、父子、夫妇、男女、长幼之序,尊卑贵贱之序。他认为"贵贱不愆,所谓度也","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孔子这句话的意思是,贵贱要分清,不能混淆和颠倒,这就是规矩。如果贵贱不分,国家就无法治理了。可见,儒家的政治理念是建立在人格不平等的基础之上的,维护的是权贵者的特权和尊严。因此,它一直是帝王们用来钳制人们思想的工具。1910年,这已是清王朝末日的前夜,慈禧以光绪的名义颁下的表示愿意"变法"的谕旨,仍强调"不易者,三纲五常。"慈禧的意思是,什么都可以改、可以变、就是三纲五常不能改、不能变。可见三纲五常等儒家的政治理念对封建专制者是须臾不可分的。总之,有悖于自由民主世界潮流的儒家政治理念,对当今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法制建设;对公仆意识和创造性精神的培育,是绝无好处的。至于已经实行民主制度的国家的人民对它更是拒之千里了。儒家和道家是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既然儒家不能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充当主角,重担就只能落在道家文化的头上了。

  2、世界人民对老子文化的情有独钟和热忱,也表明了只有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才能挑起走向世界的重任。

  近几百年,老子文化在世界上的传播出现了非常可喜的局面。它表现在:

  ①、西方知识界在对老子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早在16世纪前后,西方的学者就注意到《道德经》,并潜心研究它,学习它。他们多是世界上的著名学者,还有不少是诺贝尔奖的获得者。实事求是地说,在《道德经》的研究上,西方学者用了500年比我国知识界花了2000多年所取得的成果更为丰硕、更为精湛;而且,他们所取得的是突破性研究成果。我们应该真诚地感谢他们的这份贡献。

  ②、《道德经》已传播到120多个国家,由于西方知识界的努力,《道德经》是世界上除《圣经》外被翻译最多的一部书。据不完全统计,《道德经》已被翻译成70多种文字,500多种版本,传播到120多个国家。它已被不同种族、不同教派、不同社会制度的人们所接受。

  ③、《道德经》在一些西方国家已走进了千家万户。

  到目前止,欧美是《道德经》读者最多的地方,其中德国每4户家庭就拥有一部《道德经》。

  ④、西方的年轻人爱上了《道德经》。

  在当下的西方,不仅成年人在读老子,年轻人也对它产生浓厚兴趣。一个在美国读大学的澳门青年告诉我,美国大学的哲学系都开设《道德经》这门课。上个月,珠海一名在瑞士读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对我说,瑞士许多中学生也在读《道德经》,于是他买了4部不同版本的《道德经》译本。2010年12月,我遇见了深圳市的团委书记。她说,这年8月她随团到欧洲交流访问,在德国和英国都有青年提出要与她讨论老子。而她没有看过《道德经》,于是感到十分尴尬和惭愧。我当时就问她有没有人提出跟你讨论孔子啊?她说没有。

  ⑤、不少大国领袖在研读《道德经》。

  美国的总统里根、小布什、奥巴马,俄罗斯总统普京、总理梅德韦杰夫等都是《道德经》的热心读者。德国前总理施罗德在他任上时曾通过电视呼吁:每个德国家庭都应买一部中国的《道德经》,以帮助解决人们思想上的困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是老子思想的尊崇者。他说,老子思想是他内在力量的源泉。"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2011年6月21日,潘基文在他连任联合国秘书长的首次演说中,引用了《道德经》中的这句话,并用汉语、英语、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进行了复述。他既是以此自勉,同时也是向全世界、全人类倡导老子这种伟大的思想和精神。

  世界人民对老子文化的热忱和接纳,完全是出于他们的自觉和自愿的,而老子之外的我国其他文化却没能享受到这份礼遇,这表明,挑起走向世界大任的只能是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华文化。

  美国学者蒲克明指出:"《道德经》是未来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他又说:"当人类隔阂泯除,四海为一家时,《道德经》将是一本家传户颂的书。"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将来在文化上统一世界的大概不是西欧国家,也不是西欧式的国家,而是中国。"世界人民热爱老子文化的表现,已使蒲克明和汤因比的预言得到了初步验证。

  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指出:"在基督教世界,几乎每个人都读一本书——《圣经》;在伊斯兰世界,也要读一本书——《古兰经》;在这东方世界,每个中国人也应读一本书——《道德经》。"

  今天,老子文化出现了自明朝以来几百年间从未有过的好形势。首先,是我们党以全会公报的形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予以了充分的肯定。

  第二、中央领导人在带头读《道德经》。据我所知,包括总书记和总理在内的我国党政军高层已有1000多人读了《再生的老子》、有数百人拥有《老子的再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还对《再生的老子》一书作了评价。他指出:"在日益全球化的世界里,重新挖掘中华传统经典著作中的时代内涵和普世价值,对增强中国文化的软实力和世界影响力都有重要意义。麦小舟同志写成《再生的老子》一书,是在这方面作出了自己的一份贡献。"

  第三、已有一大批有识之士在为老子文化的传播而努力工作。这样的有识之士,上层有,基层也有,他们就在我们的身边。中华老子研究会执行会长萧鸣在为《老子的再生》所写的前言中对斗门老子学会给予了这样的评价:"斗门老子学会是我国南方的一个基层学会,也是一个办得很出色的学会。它成立以来,在正本清源,去伪存真,还老子《道德经》的本来面目方面;在结合当前国情和世情把老子思想输送到乡村、厂矿、机关、企业、部队、学校方面;在为社会的和谐、国民人文素质的提升方面,做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尤其令我欣慰的是,该学会所表现出的对世人的强大吸引力:这个本属一个'小地方'的基层学会,瞬间变成一个其活动已不受地域局限的学会。这个学会的会员,除广东藉的以外,还有北京、新疆、山西、河南、四川、广西、湖南、福建等地的学者、企业家和退休官员,还有港澳台同胞和外藉人士。"

  那么,斗门老子学会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成绩和影响呢?首先是地方党委和政府的重视和支持,斗门区委、区政府,主动给学会解决办公用房和经费。区领导还带头读老子。区委书记梁元东在拿到《再生的老子》后,头一年就把它看了5遍。区委组织部长玄阳拿到书的头一个月就利用休息的时间连续把它看了4遍。区委副书记周成则购了800册《再生的老子》,发给区镇村等各级领导阅读。其次是企业家的参予和支持。斗门老子学会80多名正副会长中,企业家占了三分之二以上。他们认真读老子、宣传老子,并做学会财政的坚强后盾。斗门老子学会成立那天,澳门商人欧志文和他香港的朋友一道,带着8万现金到会祝贺。

  这些企业家会长还把《再生的老子》视作珍贵的礼物用以送官赠友。他们百本、千本地购买《再生的老子》。购1000本以上的,有深圳汇德丰集团董事长蓝海、广东维民电力建设有限公司董事长麦日卿;购4000本以上的,有广州市鸿库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麦树平。珠海市青年企业家叶伟劍是广东恩平市沙湖镇狮村人,他给家乡每个家庭发了一本《再生的老子》,并在狮村建造了一座800平方米的老子会馆和读书室。他说要让老子思想在家乡代代相传。此外,是有一批热心参予学会日常工作的义工。在我们学会的会长和秘书长中,参与学会日常工作的就有10多人。大家都是义工,不要任何报酬。有的还带上自己的小汽车为学会服务。

  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大家为什么能这样做呢?因为我们都有一个共同认知:传播老子文化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一项历史使命。那么,这种认知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通过读老子的书认识到:老子文化哺育出的世界,必定是充满大爱大善的世界,必定是和平和谐、没有战争的世界,必定是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世界,必定是人人心灵美好、个个道德高尚的世界。总之,老子,是人类的希望。以上提到的党政官员、企业家以及斗门学会的工作人员,就是热心传播老子文化的有识之士。由于斗门区领导对老子文化的重视,加上斗门老子学会的有效工作,30多万人口的斗门区已有老子的读者15000多人。

  第四,胡锦涛同志发出了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号召。这一切,都使我们强烈地感受到:春天,老子文化的春天正一步一步地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她吧。

 来源:珠海特区报 

点击数:7187  录入时间:2013/1/2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