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
|
《道德经》是万经之王,它之所以称之为万经之王。是因为它系统地揭示了宇宙的根本真理;揭示了宇宙万物形成和化生的源动力;揭示了人类与这个真理和源动力的根本依存关系;揭示了人类提升品质回归大道的必由之路。道是宇宙的本源,是天地万物众生的根蒂,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无色无相,无为无欲,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道,弥沦于整个宇空之中;遍布于宇宙空间和时间之内;渗透于万事万物之中;与生俱来地潜藏于我们的心灵之中。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在宇宙大千世界之中,在虚态和实态的任何一个角落,我们都可以寻觅到道的踪迹。只要我们诚信、真信,用正觉正念洗涤阴我心灵,让心灵的湖水平静无纹,驱散心中翻滚的乌云,用我们正觉正念的阳我心和意,作为我们与道相连接的准绳,我们也就每时每刻都在她的慈爱关怀和呵护之中。道,时时都在关注着每一个众生,德性缺失的多少,决定着与道融合难和易。道始终慈悲地期待着人们心中德性的修补,早日归复纯真,从而能够与之相印,从而能使道光顺利透入心身,从而帮助我们每个人心中真我本性的成就和莅临。我们每个人心中与生俱来的,原本就有的不生不灭的道,自性真我。必然会透发出本性之光,朗照身国内外,与宇宙的灵魂--道,同频共振。从而再造我们的道德的生命,远离疾病与痛苦,摆脱烦恼与厄运,获得安乐与喜悦,即世获得解脱,直返道境。道,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障碍,她无为无欲地关怀着宇宙中所有的众生,以她无比博大的慈悲,以她无与伦比的慈爱、关怀和期待,静静的在等待着我们心灵的相应,等待我们将遗失的德性修补完整。我们德性淳厚之日,必然也就是心道成就之时,真我君临内天下普照身外众生之际。当我们心中的道体与宇宙的道相印,必然会出现与整个宇宙道德能量场相应。就会集合成为一股无穷无尽的、强大的能量而实现无为无不为。她远远超越了所有的有相,有欲,有智。这个能量没有极限,它是真正的天人合一,既可以布遍我们的身国体之内,而滋养德化身中的众生,也可以充满我们的家庭,使家庭和睦安宁。既可以弥散在我们整个民族之中,使整个国家富强安定。还可以播散到整个地球,给世界带来和平和生态平衡。道德的光明,远远地超越了我们的视觉听觉的范围之外,它没有任何的界限和极限,自然地朗照天地乾坤。虽然一般的、普通的成就者,在成功的早期,他的道德之光光能具有某些局限性,但是大批成就者的道德之光,万朵金莲所放射的光华连接在一起,聚合在一起,就必然会共同构成朗照我们的民族,朗照全世界的道德大光明。道,不增不减,无为平易,慈悲爱生,道是人类的良师。只有道才是可以信任的导师,才能拯救我们的灵魂和心身,使我们这个尘封的道心真性重现光明。对这个道,我们所要依附的至道与至尊。至尊是道的化身,是我们可以信赖的师尊,是三宝中的核心,是道德修养实践者须臾不可离开的灵魂。当今的世界,人类对自己心中的道,心中的本性,真我的实相,普遍地将它厚实地尘封在私心贪欲的泥土中,放任私心贪欲驰骋在金钱名利醉生梦死的妄相中,耗费生命,自堕沉沦。道慈悲地关怀着广大迷途的众生,只要你肯回头,她随时都在进行着接引。道就在每个人的心中,至尊就在每个人的灵魂,他无处不在,随时聆听着你心灵的呼唤,随时敞开着慈悲的怀抱,准备拥抱你,帮助你,救助你。只要你牢牢地念记着他。须臾不忘他,时时真信地至诚地从心灵中发出呼唤,他随时都在等待着你的呼唤,时刻准备带着你返回阔别已久的,几乎淡忘的,那个美好的道的故土,道的家园。我们如果向至道至尊真诚地依附,道就会在诚信者的心灵中作出无所不在的回应,或者通过道的人间化身,或者假手于得证的具有导师能力的人,现身于诚信者的生活圈子之内,用徼和妙回应真诚者的祈求和愿望,并且给予慈悲的指引。道的至尊,是我们最可信任的良师,所需要的是我们的诚信和真信,只要运用我们心灵的声音求助呼唤,用正觉正念呼唤,就必然会得到回应,而并不单纯局限于有为的,显态的所作所为,道处虚处于无为,道具无为而无不为的根本特性,人们不可错将人心揣度无为的道,而自毁诚信。所求的应证,无为所得必然阴动阳行,不离道性根本。当我们还没有真正体验领悟到,对道《道德经》的学习和实践,是我们最崇高的幸福之时。当我们还未能体会到道德就是我们的生命时。当我们还未能参悟出道德就是我们的回归之路之时,当我们还没有将道德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正觉之时。只能说明我们的阴我心冥顽不灵,正觉正念未生,我们还在深陷在尘浊的泥潭中尚未能拔起身。正觉不立,阴我不退,我们就难以找到道德至尊,难以与道尊相印,仅凭一棵污浊的人心,呼唤道尊,祈求更好地满足尘欲私心,必然难以相应。我们只有高度重视寻觅我们心中道德的本性.唤醒自身这个客观存在的道德体,有了本性的觉醒,才是连接师源的根本。人类对本性、自性、真我、道德体的蒙尘屏蔽,对阴我强大而顽固的作用力,对阳我力量潺弱性的现象麻木不仁。对我们自身体内的道德体真性的愚昧无知.可以说是是一个全球性的共性问题。在我们这个满眼都是纲纪常伦败坏的时代和社会中,只有我们自己心灵中道德的本身,才是可以信任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够真诚地返观内照,向自己心灵的道德祈求.那么我们自身的道德体验就会从内心作出回应,这个真我必然会与至道的道尊相印,您所遇到的烦恼,就会出现改变的良机,病痛与困厄都将冰释于无形。在当今的世界,只有道德本身,道德至尊才是可以信任的导师。用自己心中的道德挽救自己,才是最根本的出路与新生。我们人生的一切,如果真诚地向道德求证,道德就会给你真实的回应,回归之路必然在此过程中诞生和延伸。人们过度地醉心于世俗,着迷于红尘变幻莫测的烟云,贪欲和私心障碍着我们的真性光明,我们都那么虚弱,被尘浊耗干了精气神,以至于神魂颠倒,真假不分,以假作真,认贼为父,虚耗一生。是红尘之罪吗? 这个世界其实并没有将我们的真性囚禁,它也根本就无法将锁闭我们的心灵,相反,是我们自己一步步地迈入堕落与沉沦,阴我的私欲贪心,被世俗深深地吸引,从而迷失了归家的路程。依附至道至尊,破阴我,修真心,才是正确认识世界的指迷之灯,红尘世界与我们道德修养者之间,我们才是其中的主宰,真性真我才是这个世界的真主人,世间的一切其实都得依靠道生,我们每个人的真性,才是万能的道体,只有修证道德,证出真我,才应当是真正让人类每个人如醉如痴地修持和实践一生,从而最终使真性脱困,放出它大道的无量光明。道德修养者实践圣心的求证,要牢记对阴我的增阳涤阴,摆脱“常有欲”中的假象和由此产生的迷惘尘纷,以及由此而滋生的烦恼无明。认识阴我,把握阴我,涤其阴退其位,是必须长期坚决实践的内容,我们的躯体、意念、智识、感官都是可以被真我主宰和自如运用的,只是因为我们暂时的无明而丧失了这个主宰权,当我们能够看清楚这问题的症结,掌握了其中的差异时,并且以此正觉正念去生活时,那么从这一刻开始,我们也就参悟到了我们的实相和目标,踏入道德人生的光明路程。时时注意,天天重视我们内心的世界,高度关爱我们身国中的众生,给它们带来道光,供应营养丰富的五德能量,内观阴我的表现,参悟三个我的内境,不要在阴我阳我这一对阴阳上蹉跎光阴,也不要反复拉锯让阴我时退时进,尽快握弦用中用空,破此太极的中心,让真我从旋极的中黄内迈出方寸,从而证悟出我是谁? 我的本来面貌是谁? 我从何处而来,将往何去而去? 我在世间的责任和义务? 我有哪些历史和现实的债务还必须偿还干净? 我们时时以正觉正念驾驭身外世界的红尘。学习当好内环境和外环境的真正主人,只有我识首先学好这些正觉正念的本领,才能逐步地阴退阳生,迎接本性真性的道体君临! 我们必须明白,我们每个人,只要还暂时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是谁,为何而至,那就无法避免烦恼与痛苦。只要还不能自如地随时随地的观察自性道体,也就难以避免困惑、烦恼与忧愁。每个道德修养者,道德实践者都必须明白,我们的诞生,来到这个令人眼花潦乱世界的目的,不是虚耗此生,不是享受人生。我们的到来,只有一个目的,这就是了悟本性,在人生的道路上,开悟我们的真性,实践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道,用我们完美淳厚的德性,恭请出我们每个人心中被尘浊所禁锢的,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道体真性,永远摆脱烦恼与忧愁,获得真解脱,大自在。当我们在真实的实践中,认识到了自性道体本清静,认识到体悟到这个道体的圣心,就是一位不受尘浊污染的圣君,就是一位身国中最好的见证人,我们也就实现了明心见性,自然地迈入了解脱的大门。
心灵呼唤法
道德经曰: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道是人类的良师,我们如何运用老子的教诲,尊师重道? 须臾不离道德场? 如何早日真正连接通三宝? 早日实现用自己的真我主持身国内外大事。请坚持你的正觉与正信,善巧方便地利用好你的人生。人的一生,晨起夜眠,醒生梦死。每天早上起来,就是死而复生之时,人之新生言善信,发出诚信印师心,这就是正善治的关键要领。我们每天早晨一睁开眼,也就进入了有为世界的尘境,步入了浊世之尘纷。在这个每一天的开始之际,我们不要盲目地踏入尘境,而是要注意用正觉起步就规范心灵。主动地注意进入无为心境,要及时地唤醒我们的灵性,恳求道德至尊帮助我们的道体本性,注入精神的粮食,将一天的事安排得符合天道,有条不紊,要以无为调控有为,将自己的身国、心、意全部交给至尊和真我去安排筹运,带给我们顺利和快乐。我们以正觉观徼,随顺微妙而应,为而不执,行而不迷,以德为本,保持灵悟状态参悟而驾驭其中阴阳的变化。如果我们注意点滴的积累,每天的寸进,修在家庭中、社会中、工作中、朋友中,养成良好的修心习惯了,也就会逐步累德于淳厚,天天、时时都处在无为之境中,道德心君就必然会君临内天下。好好实践这一正善治的方法吧,直指心源性海的印证和效验,全在你的诚信之中。让我们每天早上醒来,就用我们至诚至信的心声,呼唤道尊,观想道尊,内观我们心中的太上,然后再真诚地颂念: 丹元心神,请起登临,叩求师尊,赐吾灵能, 扶生真我,无为应尘.百事如意,道德精神. 同时观想一下,天心道光降入心身。
|
点击数:2582 录入时间:2011/3/17 【打印此页】 【返回】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