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探秘中国道教的起源地

 来源:新浪旅游

 

道源圣地鹤鸣山

  四川省大邑县鹤鸣山是汉天师道发源地。鹤鸣山以山形像鹤而得名。鹤鸣山为古剑南四大名山之一,苍松翠柏漫山遍野,山涧溪流泠然有声。山之天谷洞( 一名天师洞) 位于鹤尾冠子中峰( 今称大坪山) 悬崖之上。从大坪山麓之迎仙客起步,须翻过八九华里的奇险峻岭,方能到达洞所。

  因明代罗洪行的词句“鹤鸣山穴中有鹤,鸣则仙人去”而得此名。景区内古迹、诗文处处可见,人文景观异常丰富;主要的景点有三宫庙、文昌宫、太清宫、解元亭、八卦亭等。

  相传东汉时期张道陵便是在此修炼成仙,并创下了“五斗米道”,因此被人们称为张天师,“五斗米道”后来发展成为中国道教的主派-正一道教;所以鹤鸣山被后人作为道教的起源地。历代的许多著名道士曾在此修炼过,如北宋的陈希夷、明代的张三丰等,现有的道迹和诗文便是明证。游览过此山的历代文人曾为此山的宏伟秀丽而题词咏怀,与此诸多诗文相辉映的还有众多的古代建筑,以及少数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园林;令人不禁怀想过去,赞叹历史的精工技艺和人文胆略。

  成都平原向西迤逦,与邛崃山脉相交接,形成崇山峻岭。明代杨升庵曾言:“大邑是蜀之望县,沃野千里,名于三蜀。仙佛同源,荟于二山。”二山即为鹤鸣山、雾中山。而鹤鸣山作为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千百年来成为各方慕道之士向往的胜地。

  鹤鸣山上的最早建筑如今均已湮没难寻。明人张景贤在《修鹤鸣观醮台公署记》中记载,“观之创不可考,然隋唐之际,尝有旧址,而宋开宝、元至正年间皆敕赐重建”。明嘉靖年间是鹤鸣山道教发展史上的另一个辉煌时期,世宗5次遣使在此举行万寿大醮。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因祈祷有功,沈皇后遣大真人彭瑞衡施药物、赐经卷于鹤鸣山,以示褒奖。明末清初,随着全真道的兴起以及武当山陈清觉仙师入川整顿教务,与蜀中许多道观一样,鹤鸣山成为全真龙门派丹台碧洞宗所属并至今。

  鹤鸣山在大邑县城北,山前一道小河缓缓流过。过得一座质朴的石桥,鹤鸣山雄伟宏丽的“迎仙阁”便矗立眼前了。迎仙阁传说为明代鹤鸣山道士迎接仙人张三丰所建。现为鹤鸣山道观的山门,上下三层,重檐歇山式建筑。第一层圆门内左奉青龙孟章神君,右奉白虎监兵神君,门背面供奉四值功曹。第二层中间奉道教护法神将王灵官,在第一层仰面可瞻。这些神均为道观的守护神。

  立于迎仙阁下,但见燕雀翩翔,一片宁静祥和之态。抬眼远望,山中翠柏郁郁苍苍,一派空寂,偶尔露出的红瓦飞檐才告诉人们山中另有天地。

  鹤鸣山传说是因为山形如覆瓮上有一块如鹤鸟鸣叫状奇石,故而得名。(历史上还曾另有称谓叫做鹄鸣山。)相传,东汉顺帝时,道教祖师张陵在此修炼,造作道书,自称天师,创立正一盟威道,又称五斗米道,奉老子为教祖,尊为太上老君,并以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此山又曾是五斗米道的早期传教点,二十四治中的第三治鹤鸣神山太上治,因此,历来都把鹤鸣山看作是道教的发源地。

鹤鸣山道观

  鹤鸣山自成为道教的发源地后,历史上许多著名的道士,如五代的杜光庭,北宋陈希夷、明代张三丰等,都曾在此修炼,至今留下不少遗迹和诗文传世。鹤鸣山奇丽的自然景观和道教胜迹,也吸引着不少文人名流。著名的宋代诗人陆游、文同等,都曾游览此山,咏题抒怀。

  山中历代所建的宫观甚多,著名的有太清宫、延祥观、鹤鸣观等。相传东汉时就有紫阳、太清、天师等宫观建筑,经历千百年的沧桑,时废时兴。明代嘉靖年间,官方大兴道教,又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增修或扩建了不少的宫观殿宇,楼台亭阁以及优美的园林,使之成为盛极一时、规模至为庞大的道教胜地。虽然经历了明代末年兵火的焚劫,大部分建筑都已毁坏,但到本世纪六十年代,仍然拥有太清宫、文昌宫、解元亭、三官庙、八卦亭等为数甚多的建筑。

  鹤鸣山风景名胜亦多奇观。山中松柏成林,苍翠欲滴,山涧溪流,泠然有声。著名的鹤鸣石位于文昌宫中,其石状如飞鹤。据明罗洪先《广舆图》说:“鹤鸣山岩穴中有古鹤,鸣则仙人去。昔广成子修炼于此,石鹤一鸣;汉张道陵登仙于兹,石鹤再鸣;明张三丰得道于斯,石鹤又鸣。”

  鹤鸣山后天谷洞,传说为张道陵当年修炼之所,因此又被人称为天师洞,是山中一大奇地。我们一行人抵达时,正值盛夏三伏天气,酷热难当,然一近洞口,习习凉风扑面而来,顿时一身清凉。坐于洞口稍微休憩,则感觉前胸有热风回旋,后背寒气沁骨,一步之内,气温迥异,令人不得不感叹造化之神奇。

  天谷洞曾发掘出一通古碑,碑的质材为钟乳石,表面呈蜂窝状,硬度极强。古碑高约1米,宽约0.6米,厚约0.2米。碑的右边镌刻“盟威之道”4字,正中刻有“正一”两个大字,左下方镌刻“张辅汉”三个略小一点的字。据四川省社科院教研究专家李远国教授分析,“正一”“盟威”等碑刻与史书记载中国道教初创时正式名称为“正一盟威之道”相符,碑的下部所刻“张辅汉”3字,即是道教创始人张陵的姓和字。就此,李教授认为,它是中国道教史上发掘历史年代最早的古碑,这为“中国道教发源地就在四川大邑鹤鸣山”进一步提供了有力的物证。

点击数:4036  录入时间:2012/12/22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