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证明老子故里的权威文物:先天太后之赞碑
先天太后之赞碑,是老子故里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景区现存最大、保存最完好的一通古碑刻,因系宋真宗“御书御制并篆额”,故亦称其为三御碑。该碑由宋真宗皇帝亲自撰文、亲自书丹、亲自题写碑名。形体高大,气势恢弘,高8米,宽2米,厚0.67米,重50多吨。碑冠刻成盘龙状,碑座为赑屃(bixi),翘首瞪目,栩栩如生。碑身边饰阳刻菊花图案。碑文楷书21行,满行41字,内容是歌颂老子母亲的功德。作为真宗皇帝,认为其较李母至高至大的降圣功德而言,自愧不如。该碑石质极坚,虽历经千年,至今保存完好,仅蚀数字。2000年,中国考古学会原会长徐苹芳在实地考察过这通石碑后,对其综合价值,留下“河南第一,全国罕见”八个字的评价。

宋真宗参拜立碑
宋朝大中祥符七年(1014)正月,宋真宗来老子生地的朝拜既是宋真宗皇帝和北宋中央政丵府的大事,也是老子生地历史上特别值得一提的大事。《宋史·真宗本纪》对这次朝拜活动记载甚详。为了这次朝拜,真宗皇帝早在头一年(即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八月,就专门下诏说来春去鹿邑太清宫朝拜。并命大臣丁谓为奉祀大臣(此人后来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组成了专门的班子,具体筹办祭拜事宜。
真宗皇帝为了体现对老子的尊崇和对太清宫的重视,又专门下诏,禁止任何人对太清宫周围5里内的树木进行砍伐,并加封老子为“太上老君混元上德皇帝”。
经过四个多月的筹备,到大中祥符七年正月十五,真宗皇帝的御驾及文武百官终于从首都东京出发了,经过四天的跋涉,十九日,真宗皇帝到了鹿邑奉元宫,判亳州丁谓迎接并向真宗皇帝送上了见面礼——一只白鹿。这一点很重要,白鹿是鹿种中最珍贵的稀有品种之一,地方官向皇帝敬献白鹿,这说明即便是到了北宋时,鹿邑不但有鹿,而且有白鹿,为鹿邑县名的来历又一次提供了佐证。

廿一日,即真宗到鹿邑的第三天,宰相王旦向真宗皇帝献上了历朝历世皇帝加封老子尊号的册宝。廿二日,真宗正式去老子祖庭太清宫朝拜,真宗皇帝的老子故里行达到了高潮。这天三鼓的时候,真宗皇帝就早早地从县城出发,连续下了多日的大雪忽然停止了。从鹿邑到太清官10里的路上,为了显示隆重热闹的气氛,两旁设置了很多规模一样大小的红灯笼,御林军士兵一手执着火炬,一手拿着武器,威武地立在道路两旁认真地守卫着真宗皇帝的这次出行。虽是三鼓天,但御林军士兵的无数火把把天空照得通明。皇上的诏书在有多匹马拉的大车上被大臣们高高地举着,随行的文武百官在从鹿邑到太清宫的路上浩浩荡荡地行进着,周围弥漫着雨雪过后的祥和之光和冉冉紫气。
五鼓的时候,真宗皇帝开始举行祭拜仪式,真宗向老君爷敬献醇酒,并躬读册文等。随后,真宗皇帝又趁着雅兴参观了先天观、洞霄宫,又下诏赦免鹿邑及这次朝拜御驾所过之处百姓所犯的流放以下罪行,升毫州为集庆军节度,减免鹿邑百姓十分之二岁赋。还下诏改奉元宫为
明道宫。
因为宋真宗的亲临,使得大中祥符六年、七年(1013、1014)成为国史中关于太清宫记载最多的两个年份。继唐高宗李治亲临拜谒后,太清宫经历了又一次辉煌。
宋真宗这次亲临鹿邑除了朝拜老子,并且在太清官(前宫)立下了“大宋重修太清宫碑”之外,又在洞霄宫(后宫)立下了一块“先天太后之赞”碑。
“先天太后之赞”碑的特点

一它是一通“三御碑”
由宋真宗御笔御书并篆额。
即碑文(御笔)、书写(御书)、碑头设计(篆额)都是由皇帝一人完成的,所以价值极高。在现在仅存宋碑中为所仅见。
二是碑体高大
该碑由碑首、碑身、赑屃、石基座四部分组成,总高度在8米以上。宽2米,厚0.67米,重50余吨,圆形碑首,浮雕二龙蟠伏于上,首身二石,下为赑屃碑座,翘首瞪目,栩栩如生。据国内宋史专家说,目前,国内仅存4块较大的宋碑,而此先天太后之赞碑为最大,故为国内外历史学界特别为国内外宋史专家关注。 1980年,日本历史学界在名古屋召开中国宋史研讨会,专门派人来鹿邑对这块宋碑搞了拓片回到日本国后进行了认真研究。目前,该碑拓片仍存于日本。

三是称颂的李母

这是宋真宗不同于其他人的地方。老子是伟大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的鼻祖,历朝历代称颂老子的居多。历史上皇帝中对李母大加尊崇称颂的有两个人,一个是男的,即宋真宗赵恒;一个是女的,女皇武则天。武则天贬低老子称颂李母是为了她篡国夺权和君临天下的需要。可宋真宗就不一样了,他是在为李母歌功颂德。
碑文中有“所以感流星而受气,指仙李而诞生,居楚国之灵封,宅历乡之名壤。七十二载,剖腋而见形”,“五千言之经,百世膺其佑,万灵归其尊”,“上以显天经,下以扬孝道”,“李氏之道,李母之迹”,“一刊乐石,永耀琳宫”,由此内容可见是既称颂李母,又称颂老子。

此碑文书法遒劲有力,极为精湛。《光绪鹿邑县志·艺文》载,该碑“额篆秀劲,镌刻极深”,并说“真宗善书,得晋人风度”,书法水平在大书法家蔡襄之上。
此碑的第五个特点是石质极坚。立碑千年,碑文除极少数几个字缺损外,绝大部分清晰如新,也为国内所仅见。大家看了前宫的有些碑刻,即便立碑时间晚于此碑,但大多或断裂,或碑文模糊不清。
此碑设计宏伟,寓意深刻,碑体宽大,厚实,额上雕九龙,同老子乃人中之龙之意吻合,碑身、碑额虽是两部分,但又似浑然一体。碑质极好,此碑采用的绝不是附近石材,而应是从很远地方运来,至于何地石材,尚需专家研究。由此石碑可以看出,宋真宗是北宋皇帝中文化水平比较高的皇帝。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之前,此碑下面赑屃仅露一头,下面全埋在土中。解放初时,赑屃头尚无损毁,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农场职工准备把碑连同碑座赑屃一同烧石灰,在碑上拴上电线绳子,用一辆链轨拖拉机去拉,虽未能把石碑拉倒,但碑身上面却留下了用粗钢丝牵拉时留下的印痕,赑屃头部还被砸掉了一块。即便如此,此赑屃仍是气宇轩昂。 传说中赑屃是东海龙王的第九个儿子,以力量大能负重而闻名,而这块碑非常重,所以就用赑屃去驮这块石碑。据专家讲,大凡历史上正式和严肃的场合的石碑都是用赑屃去驮的。
赑屃下面的碑座比碑体下部大五倍,赑屃下面又有两块大巨石,去驮住赑屃。两块巨石的表面面积又比赑屃大二倍,整个碑体的重量先分解到赑屃身上,再分解到赑屃下面的石块身上,面积越来越大。石碑重量很大,具体到下面石块每平方厘米载重则并不大,由此也可见古代劳动人民对于重力的分解有比较清楚的认识,也可见北宋时人们对一些物理问题的认识水平是比较高和科学的。
同赑屃下面两块巨石表面相齐的青砖为古时旧砖,西南角有一块青砖,上面有个“道”字,是同砖一起烧上去的,这说明这些砖是专为老子,为太清宫特制的。因为带“道”字的砖只有用在道教宫观,用在其它地方是不合适的。
该碑不但为太清宫历代诸多碑刻中最重要的碑刻之一,而且它的内容价值、历史价值及书法价值都非常之高,可以同前宫唐朝皇帝玄宗李隆基的“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媲美。

唐开元神武皇帝道德经注碑和北宋先天太后之赞碑,虽然都是皇帝所立的,但这两块碑也有不同,那就是这两块碑的基础高度不一样,宋碑比唐碑要高。因为唐王朝时,太清宫这个地方地势还比较低,北面的黄河每次泛滥时都携带大量的泥沙,造成太清官这个地方地表越来越高,所以到北宋时真宗建的先天太后之赞碑比唐碑要高了。所以说,最早的老子祠在最下面,中间是唐时的太清宫,再上面是宋时太清宫,再上面才是明清时的太清宫,和今天河南省的开封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开封城一样,今天太清宫的地下叠压着不同朝代的太清宫。1997年,由国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南省文物局挖掘的太清宫考古就在今天太清宫、洞霄宫地表以下发现了唐宋时期完整的太清宫基址。


“先天太后之赞”碑相关诗句

宋真宗皇帝不只留下了“大宋重修太清宫碑”、“先天太后之赞”碑,还留下了七篇关于太清宫的诏文、册文和十一首关于老子及太清宫谒赞诗文。兹摘录两首:

(一)御制老君祠玉石像赞

洪惟教父,室比灵墟,述宣道德,隐景虚无。
肖像斯在,明征允敷,发滋灵耀,协乃祯符。
聿修毖祀,言驻乘与,载刻乐石,永赞宏图。

(二)降神·真安

犹龙遗迹,降生厉乡,教流清静,道符混茫。
大君肃谒,盛仪允臧,森罗羽卫,躬荐萧芗。
簪绂济济,钟石洋洋,高真乃止,介福诞祥。

第一首诗中,宋真宗称老子为教父,即称他是道教的教祖。第二首诗则说老子诞生的厉乡,即今天的太清宫这个地方。宋真宗所发的诏书、册文和诗赞表明真宗皇帝对老子、对老子思想的尊崇,同他来鹿邑朝拜时所立的大宋重修太清官碑和先天太后之赞碑一样,是我们研究北宋时期对老子及道教尊崇情况弥足珍贵的史料。

说到宋先天太后之赞碑和宋真宗、宋徽宗两位皇帝来鹿邑朝拜祭祀之事,还要附带说一下北宋在任毫州太守时数次来太清宫朝拜游历之事。他于宋英宗赵曙治平四年(1067)任毫州太守时(时毫州辖今鹿邑)已61岁,因为鹿邑是仙人老子的家乡,而自己已61岁了;于是就自称仙翁,并写了几首关于太清宫的诗。《答子履学士见寄》中有:“颖亳相望乐未央,吾州仍得治仙乡。”《戏书示黎教授》诗中有:“若无颖水肥鱼蟹,终老仙乡作醉乡”句。《郡斋书事寄子履》诗中有:“寄语瀛州未归客,醉翁今已作仙翁。”其它还有《太清宫出城马上口占》、《太清宫烧香》等数首。
欧阳修说,真高兴自己能在仙人老子的故乡做官,自己也已61岁了,自己不但要做个醉翁,还要做个仙翁呢!
欧阳修关于太清宫的诗和其在著作《集古录》中对鹿邑太清宫景物风貌的记载是我们了解北宋时太清宫的最重要史料之一。

点击数:6833  录入时间:2012/12/17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