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反省

  李承贵

      文明是人类的杰作,足以令人类自豪的就是经由他们灵巧的双手创造出来的辉煌灿烂的文明。然而,文明好比双刃剑,其对人类的意义并不一定表现为与人类创造文明的初衷一致,也可能表现为与人类创造文明的初衷背离。事实上,这种吊诡的现象早就被那些具有洞察力的思想家们所关切,老子就是这样一位思想家。老子对人类文明的反省主要表现在《道德经》中,这里就以《道德经》为根据,对老子反省人类文明的内容及其意义展开初步讨论。

     一、对物质文明的反省

      这里的所谓“物质文明”,就是指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成果,包括物质生活辅助设施、物质生活消费品等,具体言之,衣、食、住、行、声、色等物质享受,都包括在内。人所共知,人类因为物质文明的创造、增宏而使生活得到改善、使生活富足精彩,因而物质文明即是人类“欲望”的外化。也就是说,物质文明自身即寓有人类欲望,因而对人类具有“天生”的诱惑力,此正是物质文明的特性。而且,物质文明一旦创造出来之后,便有其独立性,即其并不必然属于某个个体。因此,对人类而言,如何处理自身与物质文明的关系就变得微妙且重要起来。比如,当个体追逐物质文明时,便可能发生被物质文明伤害的事件。老子对物质文明的伤害性有深刻的认知和反省,在他看来,物质文明对人类至少存在两种危险:

      第一是对感官的伤害。感官是人接触事物的直接通道,也是人感性快乐的直接来源,感官与被感觉对象的接触和互动,是感官日益完善的有效途径。然而,老子对作为感觉对象的物质文明展开了独特的反思。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第12章)“五色”一般是指青、黄、赤、白、黑,这里泛指各种色彩,泛指各种与色彩有关的物质享受;“五音”一般是指宫、商、角、徵、羽五种音阶,这里泛指各种音乐,泛指各种与音乐有关的物质享受;“五味”一般是指酸、苦、甘、辛、咸五种滋味,这里泛指各种美味,泛指各种与味道有关的物质享受。很显然,在人生活的世界,不可能没有“五色”、“五音”、“五味”,甚至可以说,去掉了“五色”、“五音”、“五味”的生活,就不叫生活,或者只是枯燥、贫乏的生活,换言之,“五色”、“五音”、“五味”才让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与意义。然而,老子不这样认为。在老子看来,“五色”、“五音”、“五味”对人的感官是有害的——眼睛会因为接触“五色”而受伤害致丧失视觉;耳朵会因为接触 “五音”而受伤害致丧失听觉;嘴巴会因为接触“五味”而受伤害致丧失味觉。也就说,“五色”、“五音”、“五味”等人所接触的对象(物质文明),都会呈现它的负面效应,这种负面效应就表现在其对感觉器官的损害。第二是对生命的伤害。物质文明之衣、食、住、行,是每个人须臾不离的生存物件。衣物不仅可以温暖身体,还可以美化身体;食物不仅可以养育身体,还可以强壮身体;住房不仅可以保护身体,还可以让身体得到舒适;车船飞机等运行之物,不仅可以减少身体的劳累之苦,还可以方便身体从事任何工作。因而从一般意义上讲,物质文明对人的生命意义主要是积极的而非消极的。但老子有他看问题的逻辑。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道德经》第44章)在老子看来,名利与财富并不一定是供人享用和消费的,也并一定是给人带来快乐、幸福和荣誉的,而是完全可能带来消极的、让人难以承受的后果的。因此,当人面对名利、财富的时候,他们的选择就显得尤为重要。是选择生命?还是名利财富?老子认为,如果你选择名利与财富,并且听其本能无度地追求名利、积敛财富,证明你不能认识到物质文明诱发“恶”的一面,你的生命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遭致严重损伤。可见,对老子而言,名利财富与其说是丰满、提升人之生命的,不如说是贫瘠、降抑人之生命的,甚至是促使生命丧失的。因此,老子视域中的物质文明,并非是亮丽的、奇妙的、美好的,而是阴暗的、平庸的、丑陋的。

      既然物质文明对人的感官、生命存在潜在的危害,那么,人对物质财富应该持怎样的态度呢?老子对此也有其独到的思考:第一,要知足。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道德经》第46 来源:《道苑秋卷》

点击数:4145  录入时间:2012/11/8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