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天人合一”的道德观与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黄灿章


摘 要:"天人合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使道德仁义都不足以防范人的贪欲本能,最后只有通过"重积德"来净化人们的心灵,促进社会健康发展。老于的这一思想.对于我们贯彻"两手抓"的方针,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启示意义。
关键词:老子哲学思想;道德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


    作为老子哲学思想核心的道,是宇窗生成的本原,也是物质世界运动的规律。万物由道而生,最终复归于道。大到天地宇宙,小到日常生活,无所不包。天有天道,地有地道,人有人道。人世之道是人类社会的行为准则,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老子认为物质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人类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但是,人为万物之灵,是有意识、善思考、有情感、有志向的高级动物,与其他物类有区别。物质世界有物质世界的总恒道,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恒道,但人类社会的恒道必须符合物质世界的总恒道。因为人受制于天地宇宙,天地宇宙受制于自然之道,人之道必须符合天之道。人之道符合天之道,才是真理,人之道违背天之道,就是假道理。天之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城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刘康德.老子直解 P86)。天人合一是老子哲学思想的理论基础,也是中国哲学思想的根基。《易经?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金景芳等.周易全解 P15)《易经?坤卦》象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金景芳等.周易全解 P42)这是说天道永远不停地运动变化,君子为人要自强不息,奋发向上。地道厚实温顺,要以博大的胸怀待人接物。“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道之遵,德之贵,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张如松.老子说解 P325)。道生成万物,德畜养万物,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德是万物自身的本性,无道万物无所适从,无德万物无法生存发展。道是自然界的必然性,德是道必然性的功能显现。道和德构成物质世界的基础,遵道而贵德,是物质世界自身发展运动中的必然过程。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和万持一样从属于道的法则,构成老子"天人合一"的道德观。

    老子认为人的形体硬件的自然属性受物质世界根本规律的制约,人的信息演化软件的社会属性受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人的形体硬件的贪欲奢望是人的本能显现,人的道德智慧是人的本性显现。人在物质世界中既受形体硬件贪欲本能的驱使,又受信息演化烙印的影响,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之中,构成二者的矛盾运动。当人的本性战胜了形体硬件本能的驱使时就复归天道,当人的形体硬件本能覆盖了人的本性时就远离天道而堕落到低级层次。所以,老子主张依道而生、持德而存,背道而驰就失去力量,循道而行就获得无穷的力量。“重积德,则攻无不克,攻无不克则莫知其极,可以有国。在国之母,可以长久。深其根,固其柢,长生久视之道也。” (张如松.老子说解 P364)

    人生信息演化的有序化过程,是由生理道德经过自然社会道德过渡到社会道德和社会理想道德。生理道德主要是表现在婴幼儿时期的生理变化而引起的为满足生命新陈代谢需要,按照自身生命活动自然规律进行的行为结果,尚未形成物质占有欲和物质继承观念,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需要时放下就走,颇有点"各取所需"的味道。婴幼儿时的人生坐标处在人的本性和本能的自然平衡点上,自然社会道德是人形成意识以后逐步学会处理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由生理道德向社会道德转化的过渡阶段,也是人的本性逆反演化的始点,是人的自然属性向社会属性演化的开始;社会道德是社会一定经济关系的产物,是随着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而变化的,是维系社会稳定、促进人类生存发展的精神条件,是体现人的生存价值和处理人际关系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社会理想道德是经过教育形成的道德向往,是鼓舞人们为实现美好前景而努力奋斗的精神动力,体现人类本性达到为公利民、人费同等、物我同观的高级思想境界。



    老子生逢春秋乱世,处于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转型期,正值人性物欲炽盛时期,老子看到人类的本能放纵、丧失本性的危害,从悟道中洞察宇宙演化到人类的出现是道的本原演化的高级阶段,也是人类本性逆反的始点。随着人类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不断满足了人的贪欲本能的要求,使人的形体硬件的适应功能逐步弱化,使人的有序化程度逐步降低,导致人的硬件本能的混乱度加大,强化了人的贪欲本能,不得不粉饰美化社会所必然产生的坏事。所以"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张如松.老子说解 P254) 是说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发展的背后,道德仁义都不足以防范人的贪欲本能的驱使,最后只有用礼制来约束人的不道不德不仁不义的贪欲妄为。但是,这只能导致社会的更加混乱,老子以高超的智慧洞察人类社会产生弊端的根源在于人的本能放纵,指出"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正。"(张如松.老子说解 P241) 提倡以"重积德"净化人们的心灵,遏制人的贪欲本能。"载营魂抱一,能不离乎?博气致柔,能如婴儿,滁除玄监能无疵乎?" (张如松.老子说解 P69)是说教育制约人的身心不分离,心平气和,纯真质朴,能像婴儿一样养炼本性,能无异念,智慧通达,能无奸诈,才能达到人与社会的相谐统一,提高人类文明的层次。“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张如松.老子说解 P26)老子主张,不要把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目标,在发展物质生产的同时,清心为治本,要净化人们的心灵,遏制人们的贪欲邪志,强化人们的气质。坚持教育人们不奸诈不纵欲,使那些有贪欲邪志的人不敢轻举妄为。按照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客观规律治理国家,就能促进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麈,是谓玄同。” (张如松.老子说解 P350)老子主张,堵塞纵欲的邪念,封闭纵欲的渠道,抑制嗜欲的心智,解脱嗜欲争斗的纠纷;和谐天道的光辉,玄同于人世间,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天道的本质是自然,自然的本质是和谐,人道的本质也应是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才能实现人类完美的社会形态。但是,人的信息演化软件在物欲诱惑下,受人的硬件本能驱使,导致人的本性与本能经常处于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之中。这就告诉社会的管理者,人类的养炼本性,道德智慧的修养,是一项连续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绝。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余;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 (张如松.老子说解 P340)老子告诉人们,善于养炼本性,不受纵欲的诱惑;善于修养道德,不能间断,而且要坚持从自身做起,贯彻到一家、一乡、一邦,直到普及于天下,子子孙孙继承不间断。引导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是实现世界大同的正确途径。



    老子天人合一的道德观,是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保证,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基础,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有深刻的影响。老子早在2500多年前,用惊人的洞察力看透个体的人和整体人类的最终命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具有纠正以往错误,引导人类社会健康发展的科学意义。英国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说:“中国文化可能对世界做出无法估量的贡献。”“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会象是一棵某些深根烂掉的大树。”(李约瑟文集 P309)但是,我们也不能忘记文化发展的生命力,在于同异质文化的交流融合创新。马克思也在关于东方文化的大量著作中,以历史发展的内在逻辑为依据,认为中国文化如果不与西方文化撞击.只有死路一条。

    社会主义社会的建立,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以高度自觉性来创造一个崭新的社会,这种高度自觉性是某于对社会历史发展一般规律的认识,人们只能大致了解新社会的发展方向,而不可能事先就掌握新社会发展的具体规律。因此,人们不可能一下子就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大厦来。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和认识上的错误布要纠正的时候,如果不能及时敏锐地实行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甚至可能失败。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实践证明,精神万能论和金钱万能论都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都经历了一段曲折的历程。建国以后,中国的经济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是由于中国的底子薄,科学技术水平落后,特别是对中同在贫穷落后的基础上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困难性估计不足,因而不切实际地认为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更有利于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邓小平同志根据中国的具体国情大胆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不等于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做法"。1982年那小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多种经济并在的指导方针。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上又指出,商品经济是社会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l987年的十三大为进一步纠正过去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制定的不符合实际的方针政策,又指出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提出我国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l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不仅提出了建立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还从根本上解除了思想束缚,使我国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的认识有了新的重大突破,使经济活动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适应了供求关系的变化。并且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精心探索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路子。1993年,江泽民提出用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1994年,又提出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不断培养和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1995年提出讲政治,后来在北京考察时强调在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中,要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要求各级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党性锻练,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1996年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又制定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指出:“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物质文明建设也要受到破坏,甚至社会也会变质。”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高兴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1998年创造了伟大的抗洪精神,1999年以敏锐的洞察力果断成功地展开了取缔法轮功的斗争。进入新世纪,又加大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力度,同西部大开发战略部署相协调,把理想信念教育和为人民服务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引导广大党员干部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把培养高尚的思想道德和良好的社会风尚融于各行各业之中。把从严治党和健全监督机制、改革配套措施相结合。按照我们党确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只要世界上不发生全球性的武装冲突和重大的突发事件,可望在2010年以前创建出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融合、思想教育持久、管理覆盖到位、执行纪律严格、法制配套健全、有效遏制贪污腐败和社会丑恶现象的发展势头,保证物质文明建设持续、健康、快速、稳定地发展。

点击数:1945  录入时间:2012/10/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