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灿章
老子宇宙观的核心是他哲学体系的"道"。"道"的本性是自然,是无意志、无目的的自然现象。"道法自然”是老子宇宙观的基础,也是宇宙如何生成演化的过程。老子认为宇宙生成的过程究竟是怎样的呢?还是要从研究"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说起。老子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规律。究竟是老子没有把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说清楚,还是老子认为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同一体,也是一个值得进一回步探讨的问题。
1、"道"之为物。老子指"道"是物质实体,是抽象的物质概念。在五千言的《道德经》中是有明显痕迹的,老子在殷人五行说和伯甫阳阴阳说及掌握天文历法天体运行规律的基础上,观星时咏叹:“道之为物,惟恍惟惚”(21章),古人观星,只凭肉眼,看到鬼宿星座里都是一些很小的星星,其中有四颗小星联起来象个小四边形。在四边形中间有一片模模糊糊的雾状斑点,古人称它为"积尸气"。老子说:"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模模糊糊地看到它的形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通过观察认为,它是物质实体。并且说:"穷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21章)可以确信它是客观实际存在的物质实体。后来发明望远镜以后观察证实,古时称为"积尸气"的星座里有三、四十颗小星星。当时老子说:"吾何以知众甫之然哉?以此"(21章),我怎么知道宇宙是物质的,不是天神上帝创造的呢?就是根据天体运行的规律。用肉眼观看,不仅是鬼宿星座的"积尸气"是"惟恍惟惚",就是夜空银河里的众多星体和银河以外宇宙空间里的许多星体,用肉眼观看不都是恍恍惚惚吗?老子说:"其上不洁,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14章)无头无绪的不易给它名称,只能回答说它不是具体的有名之物,是没有具体形状的形状,不是具体有名之物的形象。所以说是"恍惚"。根据自古以来宇宙发展变化的道路,驾御现实存在万物。探索它:"有物混成,先天地生"(25章),根据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的运行规律,断定它是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字之曰道"(25章),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有"与"无"的统一体,说它有"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可既"(35章),抓不往,摸不着;说它"无"它创生万物,作用是无穷无尽的。"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牡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若存,用之不勤"(6章),老子所说的谷神,像是"道"的化身,也像是太空中的元气。《汉书.律历志》中说:"太极元气,合二为一"。天地人未分化产生以前混合于一中。"视之不见名曰希,听之不闻名曰夷,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谙,故混而为一。一者像是太空中的元气,内涵着万物的始基,善引腹中元气者便能长生健康。老子强字之曰的"道",内涵创生宇宙万物的始基,是物质性实体。恩格斯说:"由分化而产生的个体和种的有机发展过程,是合理的辩证法的最令人信服的检验……这些事实可以说是证实了自然界中的辩证法,并把它们彼此联系起来的时候,便束手无策。而在这里就必须用思维,因为原子和分子等等是不能用显微镜来观察的,而只能用思维来把握"(《自然辩证法182页》)。老子所说的太空元气和"道"也只能用思维来把握了,而"头脑里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界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自然辩证法第181页》)。
2、"反者道之幼。"是老子对"道"的作用即对事物运动规律的总概括。老子认为"道"是宇宙的物质基础。也是从考察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发现的。"吾何以知众甫之然载?以此"(21章),"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14章),老子在考察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实践中发现,万事万物都存在相反对立的关系和相辅相成的转化道理,即事物都是一分为二,二者又共处于一中。矛盾相反的两个方面,互相依存,又互相转化。"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二后相随。恒也" (2章) 。老子认为事物的矛盾和对立转化是永恒不变的规律。事物发展到一定限度必定要向着它的相反的方面转化。这个相反相成的规律,就是"道"的运动作用。所以"道冲,而用之又费盈也。渊兮似万物主宗"(4章)。道虽空虚无形,而作用又是无穷无尽的。深沉好像是万物的宗主,是支配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需要依懒的力量。"道"的作用是能够从复杂的对立关系中掌握统一的关系,是它对事物所能起到的作用。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相互作用的对立面斗争的结果。老子在2500年以前认识了事物相互作用的对立面的斗争是一种力量,并且把这种力量指明是"道"的作用,"道恒无名,朴虽小而天下弗敢臣"(32章)确实是个了不起的思想。恩格斯说:"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自然辩证法第209页》)。老子"反者道之动"的命题是认识物质运动形式的源头,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奠基石。老子在无限有形物的多样性中找出了物质的统一,万物生于"道","道"含宇宙万物的始基;世界万物又复归于"道",宇宙万物的一生一灭是"道"的一次运动过程。"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弗辞"(34章),整个自然界的发展,都是"道之动"的作用。"道"本身就是无限宇宙永不停息的生化过程。天地万物就是由相互对立斗争,相互依存转化的辩证规律,从简单到复杂发展为不同形态的过程。而这种转化有其自身规律的准绳,绝非是神秘的不可知论。从此可以看出老子把"道"的物质属性和"道"的运动作用,还是说清楚了的。"道者,万物之注也"(62章),又把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概念统一起来了。
3、"道法自然"。"道"的物质属性及其运行法则都属于自然的范畴,故老子哲学体系"道"的本性是自然。老子在观察自然界的天地万物的发生、发展、消灭都只是按照自身的自然规律运动,他把自然之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构成自然唯物主义。道是抽象的物质概念,创生万物。"德"是具体有形物的本性,是道在现实物质中的表现,蓄养万物,二者构成宇宙万物的基础。"道"和"德"都是物的本性,是物在其自身发展运动中的必然过程,是自然本身的必然性。"道生之,而德蓄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遵道而贵德。道之遵也,德之贵也,夫莫之爵(并不是谁给它封l尝的),而恒自然也(而是自然本身的必然过程)"(151章),老子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它的始基物质,可以作为宇宙万物的根本。既然已经掌握了这个根本,就会认识宇宙万物本身,既然已经认识了宇宙万物本身,就要坚守宇宙万物的这个根本。与2200多年以后的恩格斯在《自然辩证法》里说的"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因而我们的认识就完备了"(《自然辩证法》第209页)是那么地相同。老子说:“天下有始,可以为天地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52章),认识和掌握了物质运动形式这个宇宙万物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理,对处理人生和治理社会就不会出毛病。
4、天人为一。老子考察自然界物质的运动变化,建立宇宙本体论哲学的目的在于探索救世方法,必然要落实到人生哲理和政治行为上去。由宇宙论伸展到人生论,由人生论伸展到政治论。老子认为宇宙是逐渐生成的东西,"那么它现在的地质的、地理的、气候的状况,它的植物和动物,也一定是某种逐渐生成的东西","人也是由分化产生的"。人也是自然物的一部分,和万物一样,也从属于"道"的法则。"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5章)人既然是自然物的一部分,人也应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行事,遵道而行,就能获得无穷的力量。背道而行,必遭凶灾。由于老子的"天人为一论"以天道推动人道,天人不二。“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妄作凶”(16章)。老子哲学的中心思想是强调按自然客观规律行事的重要性。"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夭,夭乃道,道乃久;殆身不殆"(16章)。循道两行,就能终身不出毛病。老子主张,探索夭道的人就应该与夭道合为一体,探索物质本性的就应该与的物质的本性合为一体;"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23章),老子把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伸展到人类社会里去。伸展到政治领域里去。这就否定了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是无意志的自然现象,人类社会的行动都是有意志有目的自觉行动。自然和自觉的差异,在于人的主观能动性,老子没有认识到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性,是其宇宙观的直观性和辩证思想朴素性不彻底性的表现,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时代和阶级局限的致结。但是对于老子以夫道推论人道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也应该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客观地具体分析。
(1)天道无私,"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2章)。天之道生养了万物而不占为已有,施为万物而不图报,事业完成了而不夸跃,正因为天道有功不夸跃,所以永远不会失去。正因为夫道无私,它不是为了自己而生存,所以它能够长久生存,"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7章)。如果说老子对天之道的认识是唯物主义的,并且揭示了"不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对立转化的辩证思想。但是以天道推论,人道的认识又否定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更不曾认识到对立斗争的绝对性,其唯物主义的宇宙观,就难以坚持到底了。正如毛泽东借用唐李贺的诗句所表述的"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如果不能遵循"宜将剩勇追穷寇"的精神去l办事,而是沽名钩誉起来,那便违背了人类社会发展的l客观规律,最后定要导致"别姬"的绝境了。但是老子认为夫道无私,"功成身退,夫之道也"(9章),人之道,"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9章) ,他所赞誉的古代社会的领袖"功成事逐百姓皆曰,我自然"(17章)也是不乏其人的。汉初的张良和唐朝的李泌都是功成身退,口不言功的楷模。对当时和现实社会的发展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2)天道无欲。"衣被万物,而弗为主,则恒无欲也"。万物归焉,而弗知主则恒无名也(34章)。老子考察人类社会的历史变迁揭示了从夏朝开始由禅让制变为世袭制,私欲逐渐澎涨,建立了种族奴隶制王国以后,天下就不安宁了。他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知也,咎莫替于欲得"(46章)。老子开始触到社会祸乱的实质根源――"私有制"。但由于时代和社会实践的局限他不曾认识到,也不可能认识到隐藏在社会表面背后的矛盾运动是推动人类社会的动力,没有找出揭露矛盾积极斗争,解决私有制社会的救世之策,而是以消极软弱均态度得出和平过渡的结论。让人们没有私欲,使那些贪得无厌的人就不能为世作乱了。并由此推导出:“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3章)的救世之策。进而提出:“绝圣弃志,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去利,盗赋无有”(19章)的见解,最后主张“少私寡欲,绝学无忧”(19章),片面地认为人们若能减少私心,降低嗜欲,灭绝学术,天下就太平了的唯心史观。
(3)天道无为。听任万物自生自长,不干涉,不强制。"道恒无为,而无不为"(37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32章),这是自然客观规律。天之道看起来经常没有什么作为,却又没有什么它不能作为的。这是自然界客观规律的作用。老子认为人之道也应该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行事,不要妄为。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无为"学说。老子把自然界的发展变化的规律伸展为人类社会的事物发展变化规律,其社会思想根源反映了农业小生产者的政治要求和思想愿望。农业小生产者有他们自已的一部分财产,他们要求统治者不要过多干涉和强制他们,认他们顺其自然地自由发展,有利于他们过着安静舒适的生活。老子的"无为"学说,既能为头脑比较清醒的封建社会统治者所接受,有利于封建社会的统治,也有利于实现农业小生产者的思想愿望。起到了缓解阶级矛盾的调和作用,是老子朴素唯物论宇宙观的产物。历史上的汉唐盛世由于遵崇道家"无为而治"的方略,实行宰相制,君主处于虚位化的“无为”状态,没有具体的行政职责,宰相日理万机,处于“有为”的状态,御史监督宰相不能做坏事,君主就可以无为无所不为。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盛世景象,人民也得以修养生息。
(4)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坦然而善谋"(73章)是因果相关的自然规律。像一张广大的天网,虽然稀疏,但疏而不漏。老子认为是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他以"不争"为"争"的辩证法思想是他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渊博的哲理所凝炼出的智慧,观察现实社会中的变迁,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事物经常在对立关系中产生,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转化的哲理,总结揭示出“曲则全,枉则正,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的客观真理,进而提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22章)的辩证认识论和方法论,揭示出“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非以其无争与?故天下莫能与争”(66章)的局部真理。是农业小生产者的经济特点及其阶级地位,在日趋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实践中,处在两军对垒的夹缝中的软弱思想,采取"辞让"、"退智"的态度的产物,但也不完全是软弱的表现,也具有处于弱者地位的斗争策略的局部真理。
(5)天道均衡。老子看到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在相互对立的矛盾中,又都具有统一性。昼夜交替,寒往暑来的自然现象,从直观看来都表现为一种均衡性。自然界的这种均衡统一,不是人为外为给予的,而是由事物自身运动表现出来的。老子以夫人为一的观点,把他从自然界得来的直观认识,运用到人类社会,面对当时社会阶级剥削、压迫,贫富对立的现实,认为人之道也应该像夫之道那样"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77章)。老子也认识到,而当时社会阶级斗争的现实。"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正是他对"民之饥者以其上食税之多也"(75章)的概括批判。是老子代表被压迫被剥削阶级提出的均衡主张和愿望。但是老子在考虚如何实现这种均衡的分配主张时,并没有提出积极的斗争纲领,而是把希望寄托在"唯有道者,是以圣人"。老子所指的"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的体道圣人,是农业小生产者的阶级要求的化身。因为农业小生产者他们不能代表主宰自已,一定要别人代表并且主宰他们。
(6)贵柔洼盈,以弱胜强。老子生活在春秋末年,亲身经历了周王朝由盛到衰的变化。并根据典藉史册记载夏商周以来的演变和人类则理的认识,以相互联系和转华观点,揭示了贵柔、洼盈,以弱胜强的客观真理何夹下之至柔,驰骋子夫下之至坚"(43章)"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先。柔胜刚,弱胜强,天下莫弗知也,而莫之能行也"。(78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之王者,以其善下之也,故能为百谷王"(66章)。老子以这些自然界相反相成的哲理,推论人道"圣人之欲上民也,必以其言下之;欲先民也,必以其身后之。居上而民弗重,居前而民弗害,天下皆乐推而弗厌也"(66章)。对这些相反相成哲理的精辟概括,具有朴素辩证法的属部真理。
(7)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老子认为自然界的物质运动是循环往复的发展过程。以天道推论人道,由于人的私欲的澎涨,迷失了本性,导致天下祸乱。人类社会的发展,应该"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64章),返回到人们走过头的道路,遵循万物的自然本性发展,返朴归真,老子由想往到美化氏族公社式的纯朴安静的生活,是有其复杂的历史意义的,不完全是循环倒退的社会历史观,也有其向往美好理想社会的进步意义。从总体上看老子的宇宙观是朴素唯物主义的,对当时的社会发展有着多方面的积极作用和意义。但由于其唯物论宇宙观的直观性和辩证法的朴素性,特别是以天道推论人道,导致其"消极退让"的人生观,"无为不争"的政治观和带有循环意义的社会发展观,是他朴素唯物论宇宙观自发辩证法不彻底性的必然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