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道家的“真善美求一论”与人类社会发展走向

黄 灿 章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但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不总是表现为自律的矛盾运动,而是受着有意志、有目的、有激情的人的自觉实践支持自觉创造的社会历史活动。就是说历史唯物主义的普遍规律是人们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律,只有在人们的社会实践中表现和起作用的。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是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合规律性)与历史主体的自觉能动性(含目的性)实践运动的过程。当历史主体自觉能动性与历史规律的客观性相统一的时候,社会发展前进速度就快速顺利,反之就缓慢、曲折甚至遭受挫折。辟如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失误和资本主义经过修补和科学技术进步促进的新发展本来是不足为怪的历史现象,使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产生了惑疑,对“资产阶级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共产党员》内在规律必然性的社会主义发展前景失去信心,导致对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信仰危机,是值得我们反思的重要课题之一。
    所谓信仰是对具有最高价值真理的坚信,即对有真善美最高价值坚信的自我意识;所谓信念是对真理信仰的持久观念,信仰、信念是理想的基础。信仰和信念决定理想。所谓理想是人们在信仰、信念基础上超越现实、超越自我追求未来远大目标的高度自觉的自我意识。人们有什么样的信仰和信念,就有什么样的远大理想和抱负。科学的理想是真理与价值的统一,是客观规律与长远利益的统一。如信仰马克思主义是真理的信念,就必然确定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所以信仰、信念和理想是统帅人们灵魂的精神支柱,是一个完整结构的思想体系。
    信仰马克思主义,就要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基本知识,认识马克思主义的时代性和实践性本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其本质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学说,不是僵硬的不变教条,而且马克思主义不仅为了认识和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核心是实践,只有实践才能赋予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的可能。只有在千百万人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才能把辩证唯物主义从解释世界的理论形态,发展为改变世界的实践形态。历史唯物主义蕴含的社会主义的理想才能释放出来,化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运动。因此,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程,相信人类“真善美”理想社会形态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实践活动的规律性,是化解对社会历史发展方向的信仰危机的精神动力。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历程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加深对社会历史发展非线性规律的理解。按照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形态,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的社会形态。在马克思的著作中,代替资本主义的未来社会,有时称作共产主义有时称作社会主义。马克思后来于1875年在《哥达纲领批判》书中把未来社会划分为两个阶段,即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区别在于,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还存在着资本主义遗留的某些痕迹,它首先意味着解决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某些痕迹,是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长期任务。马克思所设计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要建成消灭了商品生产,消灭了阶级,消灭了国家,实现了社会所有制经济制度的社会形态。所谓社会所有制,不仅消灭了传统意义上的私有制,也排除了保留商品交换的各种集体合作所有制。在实现了社会所有制条件下,社会成员在生产资料占有的差别消灭了,阶级差别消灭了。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也不存在了。总之马克思所设计的社会主义,是彻底消灭了资本主义,使资本主义既不能存在,也不能再产生的无阶级差别,无商品经济,无国家管理,实现社会所有制并由社会管理社会的社会形态,也可能就是马克思有时把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的重要含义吧。这意味着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社会主义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需要经过若干个发展阶段。而且社会主义的各个发展阶段,又需要各具阶段特色的理论形态。
    20世纪两次世界大战中诞生的所有社会主义国家的共同背景是自然经济比重大工业化滞后,都没遵循马克思所设计的变革途径,在经济运行机制上没有经过为经济起飞的准备条件阶段,在商品经济没有发育的情况下,跳跃性的建设社会主义。中国当时虽然有过为经济起飞准备条件的制度安排的构思,由于当时内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没有实现这样的制度安排,加之受教条主义的严重束缚结果,使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经济成长阶段与成熟体制之间经济体制的错位问题,直接违犯了马克思于1859年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著名公式;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普通规律。和马克思于1881年在考虑回答俄国农村公社问题时的精神实质。马克思:“在俄国由于各种情况特殊凑合,至今还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着的农村公社,能够逐渐摆脱其原始特征,并直接集体生产的因素,在全国范围内发展起来。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是同时代的东西,所以能够不通过资本主义生产一切可怕的波折,而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就”(《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卷第432页)。马克思在处理俄国新制度建设的这个个别事件的观点,可以证明,不是每一个国家的社会主义建设都必须经过资本主义社会的全过程,但是必须要吸收它的一切肯定成就。就是要培育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过渡阶段,而且在经济体制已经错位、商品经济极不发达的基础上继续强化调整生产关系,导致生产力低下的贫穷社会主义。特别是苏联共产党的领导集体由左倾教条主义的极端跳跃到右倾取消主义的极端,搞意识形态多元化和指导思想多元化,放弃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原则所导致的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根本不是马克思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更不是社会主义的历史终结。而是社会主义实践失误所造成的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挫折而处于低潮,是上述多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几乎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发展非线性规律的显现。


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趋势
    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发展趋势,加深对“两个不可避免”和“两个绝不会”必然规律的理解。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障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会使整个资产阶段社会陷入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段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并由此得出结论说:“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可避免的”。马克思提出“两个不可避免”的思想以后,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过程,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矛盾运动规律,于1859年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又提出了:“两个决不会”的思想:“无论那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生产”。进一步深化了“两个不可避免”的理论。从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两个不可避免”思想以来的一百五十多年里,资本主义不仅没有灭亡,而且生产力又有了新的发展的实践证明了“两个决不会”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和任何一个阶级主体能动性的历史作用。
    资产阶级在其私有制允许的范围内,在生产力、生产关系等各个领域内作了一系列自我调节改良,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管理机制作了相应的改革,首先对自由市场和社会主义计划经济扔弃实行凯恩格主义,加大国家对经济运行的干予力度;在生产力领域把二战以来军事上的高新技术转为民用,并加大高新技术投资,充分发挥个人潜的理性主义,促进了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形成和发展,极大的提高了生产力水平;在生产关系领域采取生产资料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调整私有制实现形式,以不危及私有制为限度,由绝对私有制向相对私有制转变,并采取雇员持股、兼顾经营管理和雇员利益,在不影响资产阶级利益最大化的框架内,缓和了阶级矛盾;在产品利益分配领域,采取向海外扩张获得高额利润基础上,“把蛋糕做大”实行高工资、高消费并吸收社会主义的福利政策实行社会保障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削弱了工人阶级斗志;在企业组织和治理结构方面,由把工人当成会说话的机器转变为经济人、文化人、决策人、多层次、多形式的职工参与决策管理建设现代化企业,适应社会化生产的灵活性生产制,缓解了社会化生产与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在上层建筑领域通过国家组织雇主与工会谈判、签订集体合同制度,建构一种协商机制的改良主义,并允许工人运动中的改良派,社会民主党组织内阁管理资本主义社会的“中左政治”等调节改良措施,缓解了阶级矛盾。在向无产阶级让步延缓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同时,推动了社会进步,增强了人民的历史主体性。虽然由于这些调节、改良措施,是在不损害资产阶级利益,在资本主义制度允许的框架内进行的有限性和不彻底性,还存在许多无法愈合的伤口以外,旧的矛盾缓解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了。特别是资本主义的海外扩张剩余价值转移和把科学技术征服自然的功能转向征服人类自己,凭借军事实力和综合国力的强大肆意发动战争,实行军事化外交路线,与资本主义自己提倡的自由民主之间的矛盾,在更大的范围内培育自我孤立主义是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继续锻造埋葬它自身的掘墓人。我们更要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科学技术进步,推动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和经济基础的过程,就是逐步弱化资本主义制度走向社会主义的过程。而且资本主义在地球上的扩张空间已到极限随着发展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时间的延续,由渐变到突变终将摧毁资本主义的外壳诞生新的社会主义世界体系,“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是不避免的”。但是历史规律的客观作用与历史主体能动性的反作用矛盾运动过程的复杂性、长期性。提醒我们只要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和深度认识和把握历史发展的客观进程,就能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始终把握社会发展前进的主动权,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前进。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命力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进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活动中,把握东西方思想方式的差异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在创造性实践基础上创新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运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思想资源引导人类社会向真善美的社会形态发展前进。
    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事物并支配处理事物的方式。东西方的思维方式始终存在着差异,西方传统哲学主流思维方式是主客二分的二元值逻辑体系,把任何事物的多样性皆归于二最终统一于一。这种思维方式的价值目标,不能容许多样性的存在,只能统一于一的终极目标。中国传统哲学主流思维方式是“天人合一”尽管儒道两家“天人合一”的内涵不同,对道的理解各异,但是道儒两家都主张把握中正之道,处理人生、治理社会。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虽然也都承认事物的二维状态,但是都不拒斥多样性、多极化的有效性,适应多元值逻辑系统发展需要。综观世界和中国哲学史,从古代哲学、近代哲学、近现代哲学思想都可以发现寻求世界的统一性,始终不倦的进行着对“一”的追寻,以“一”为价值本质,以“一”的思辩方法为理论前提。但是,二无值逻辑系统与多元值逻辑系统蕴含着不同的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尤其是中国道家所追寻的“一”是“道”的代称词,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统一达到“真善美”理想社会形态的表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下正”。(《老子》通行本第三十九章)道家提倡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和谐相处共生,和者生新,谐者相合,调和化解冲突融合超越创新,升华完善思想境界,永葆智慧活力,共同发展前进是迈向“真善美”理想目标的众妙之门。成于秦汉之际的儒家经典《礼记礼运》著作中对“大同”理想社会的描述也系统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的“大同”理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芷于已,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已。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这一比较系统的大同思想,是对先秦以来,诸子百家所提出的理想社会的高度概括诠释和完整的表述。意思是说,在大道通行的时候,天下为公众所有,选拔人才注重品德和能力,讲信誉重和睦。所以,人们不只亲敬自己的父母,不独爱护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得善终,壮年人有用武之地,年幼者能得到抚育,鳏寡孤独和残疾者都能得到所赡养。每位男子都有自己的职业,每位女子都有个人美满的家庭。财物只怕弃而不用,但不必据为已有;能力只怕无法贡献出来,也不是为了自己。因此,阴谋诡计受到禁锢而不会出笼,盗窃作乱的也不会发生,所以连外面的大门也可不关而无虞。这样的社会可称‘大同’。而西方二元值思维逻辑,不能容纳多样性的存在,极端仇视社会主义,先后攻打朝鲜、越南、孤立古巴、封锁扼杀中国、颠覆瓦解世界两极体制以后把中国视为社会主义最后一座堡垒,从政治上分化、文化上西化、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发起新一轮全球一体化,肆意发动战争,向全球扩张,妄图维护其独霸世界的正统性,处心追寻帝国梦的终极目标。
    中国共产党及时总结了苏联党忘国的经验教训,并且对于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形态都还远未达到成熟阶段的实际情况,首先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根据国际政治格局变化,社会主义运动处于低潮,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社会主义不是封闭的经济形态等实际情况,及时把握和发展的时代主体,大胆地实行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政策,大幅度调整经济运行机制的战备部署,采取摸着石头过运作措施,经过二十五年探索,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不仅使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世界公认的成就,而且陆续创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论,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理论,无产阶级有产化理论,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协调发展理论,和怎样建设执政党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理论。近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又根据创新实践确立了混合经济理论,为实现公有制的新形式。并及时调整制订了城乡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对外开放与国内协调发展,提高抵御风险能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的改革周期。党和国家新领导集体要求改变发展速度,并通过一种更负责任和持久的方式寻求经济发展,树立科学发展观,把解决农村低收入问题和普遍缩小贫富差距被当成需要尽早实现的目标。如今评判一个官员的业绩,是看他是否成功的提高农民的收入,而不是看他让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多少或提高了多少基础设施项目,推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健康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政治环境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发展,具有广阔的政治空间和经济空间。抓住新世纪头二十年的发展机遇期,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再翻两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只要我们从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高度和深度把握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特殊规律有机结合起来,在深刻认识和正确理解人类社会发展普遍规律和一般规律基础上,正确认识全面把握社会主义规律和共产党执政规律与人类社会历史普遍规律的内在联系,从根本上防止和避免人为地失误,尽管我们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还存在与共产主义目标看似相背离的现象和问题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一个必经阶段,随着生产力的五个协调发展展我们终将会解决这些问题,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秩序,并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体系,进入中等发达国家行列,进一步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改变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国的经济已经连续15年每年增长8.8%全球第一。外汇储备已经增加4033亿美元,仅次于日本全球第二,中美的经济融合如同自行车的两个车辆,缺一不可,中美两国作为世界大国的经济全面融合已经到了谁也离不开谁的程度,西方的主流媒体,英国《泰晤一版》专文指标:“中国正在成为推动全球经济增长重要的火车头”。中国的和平崛起是与邻为伴、与人为善。人们对中国的印象从潜在的威胁向机遇地转变。他们认为中国不是威胁,而是救星,中国的和平崛起不仅不是潜在的威胁,而是国际社会的福音。东西方两种思维模式所导致的长期性、复杂性和非线性。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体又决定两种思维模式和两种社会制度的竞争发展。二元值思维逻辑系统的价值目标是你死我活,多元值思维逻辑系统的价值目标是和而生新,合作双羸,共同发展。我们相信随着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人类历史主体性的不断增强、社会历史的发展是朝着“真善美”共产主义社会目标的践行。美国前总统克林顿(民全党)在耶鲁大学演讲:“创造真正的全球化社会”一文中提出:“单边主义是祸根、广交朋友少树敌、迈向全球大家庭,是二十一世纪的最大使命,从单纯的互相依赖,转化为一体化,转化为一个能够分担责任、分享好处和折拥有共同价值观的大家庭”。但是资本主义追寻帝国梦的终极目标,与日益高涨的自由民主之间的矛盾,特别是美国所奉行军事化外交路线的自我孤立主义,是资产阶级继续锻造着埋葬它自身的掘墓人,注定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必然朝着历史唯物主义普遍规律指引的“真善美”理想社会形态发展,为向长远的共产主义社会目标过度创造条件。

点击数:3603  录入时间:2012/10/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