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对强权争霸的批判与否定

黄灿章

    "无为而治"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份。剖析老子"无为"论的内涵和潜在的治国智慧,是研究老学的必涉问题之一。

    老子生逢春秋乱世,目睹周王朝的分封制削弱了中央集权,又贪得无厌,横征暴敛导致诸候纷争,兼并战争愈演愈烈,陷民于水火深渊。老子怀着济世救民的愿望,从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悟出自然规律之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主张,以深邃的治国智慧批判与否定春秋乱世强权争霸的违道行为。


    探讨老子"无为而治"的内涵和潜在的治国智慧,首先要研究老子哲学体系中"无"的概念。老子所说的"无"不是什么都没有的"无",而是"无极""无限"的哲擎概念,是相对于人类超越以自我为出发点的哲学任务。人类个体只有从世界整体中认识自我存在与活动的价值和意义,并且根据这种认识去生活、去行动的精神超越,才能从片面有限的个体存在,升华到无限永恒的整体存在,成为真正有道德的人投入到世界整体"无限"自然活动中去有所作为。"无为"是老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哲学概念,也是老子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论述。绝不能望文生义地把"无为"解释为消极的无所作为,而是在世界整体"无限"活动中遵循自然规律的有所作为。恩格斯说"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它动物强,能够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马克思、思格斯全集》第25卷第927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把老子的"无为"定义为"禁止反自然的行为" (参见《李约瑟文集》) 。美国粒子物理学家卡普拉说:"道家区分两种涌动:与自然和谐的活动和反自然的活动,"无为"是戒绝反自然的活动" (《当代新道家》第72页,华夏出版社1991年7月北京第一版,1999年1月北京第二次印刷)。

    老子的"无为"学说,源于自然规律之道。老子认为天道无为,无意志、无私欲目的。是正义至善的楷模,"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创造整个世界无所不及,无所不能,是以其绝对善的自然本性创造人类完美社会形态的本质活动。天道无限整体创造活动的法则是"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严格遵循自然客观规律运动发展,故“无为”实指“无违”,即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奋发进取有所作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气”(《道德经》第37章)。老子认为:人之道要符合天之道,具有终极绝对有效性。无为无不为是因果辩证关系,只有遵循自然客观规律奋发进取有所作为,才能达到无所不为的境界。

    老子以自然与人为的辩证关系推出:“以道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的治国之道。也就是以正义治国,以智慧用兵,以不扰民治理国家。美国易经学会理事长应鼎成把"无为"同无私、无欲、无争联系起来。他强调真正的"为"一定是"无为"的"为",否则就是为非作歹,胡作乱为的为。"无为"是一种大无畏精神兼利他思想的无私、无欲、无争。"无为"是不强作妄为,"无私"是无一己的私利,"无欲"是无私欲奢望,"无争"是不为自我私欲争夺,"柔弱"并非懦弱,是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老子"无为"的治国之道,以爱民为本,以实现人类完美社会形态为目标,以促进人与社会与自然和谐发展为途径,以无私欲不奢侈为最高境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道德经》第57章)是老子"无为"治国之道的总概括。

    "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要求社会管理者顺民情合民意,不违背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义拚现人类完美社会形态为最终目标,人民就自然顺化。为实现人类社会的根本目标,老子主张,不要把物质生产作为社会发展的唯一标准,"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因此,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圣人"虚其心(净化人们的心灵),实其腹(满足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弱其志(削弱人们自我贪欲的邪志)强其骨(强化人们的气质)恒使民无知无欲(坚持教育人们清除自我贪欲的邪志)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使那些迷恋于贪欲邪志的人不敢妄为),为无为,则无不治矣(按照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规律治理国家,就一定能把国家治理好了)。。"我好静而民自正",是要求社会管理者,清静不躁,妥善解决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眼前利益矛盾,达到永恒的和谐发展。老子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p是以智多" (《道德经》第65章) 。是说上古时代道德社会的管理者,按照世界的自然本质,向人们灌输世界道德的信念,不要为眼前的自我利益,而抛弃世界的正体利益。人们之所以经常发生矛盾和冲突,是因为人们容易被眼前的自我利益迷惑,经常处在眼前的自我利益与世界正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之中。所以老子痛斥权势社会的统治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是说权势社会的统治者,以极端利己的手段治理国家,使人们经常处在极端利已奸诈巧智的矛盾和冲突之中,造成危害国家的祸根。以世界正体利益为本的手段治理国家是为人们创造幸福生活的力量源泉。不少学者认为老子主张愚民政策,并不符合老子本义,河上公注:"愚谓守真,顺其自然也。"王粥注2"智为巧诈,明谓蔽真也。"

    "我无事而民自富";不扰民不奴役人民为人民创造理想的生产生活条件和社会秩序,人们就自然富裕。老子说:“我恒有三宝恃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不敢为天下光。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道德经》第67章)。慈爱人民,生活俭朴,不把自己的个人价值置于整个世界的价值之上,是值得人类推崇的先决条件。社会管理者慈爱人民,人民就无所畏惧,形成伟大的精神力量;生活节俭,不奢侈,人民就能获得真正的幸福生活;社会管理者谦下就能获得人民的推崇和拥护。

    "我无欲而民自朴"。社会管理者无私欲不奢侈,人民就能保持自然的道德本性。老子认为:"罪莫大于可欲,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潜于欲得"(《道德经》第46章),"孰能损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道德经》第77章) 。只有认识掌握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与道保持同一的人,"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丽弗居",无私奉献,抑制贪欲放纵,从自我做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方能做到"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德经》第2章)。
老子"无为"的治国之道:"慎用刀兵,以互相信任,平等互利的原则,妥善处理国际关系。""夫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也,不得已而用之"(《道德经》第31章)。"大邦者下流也,……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取于大邦。故以下取,或以下而取。"(《道德经》第61章)是说大国者好像居于下游,大国对小国谦下就取得小国的信懒,小国对大国谦下就取得大国的支持。


    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内涵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具有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合理性和终极绝对有效性。是对权势社会怀有私欲目的强作妄为的批判与否定。缘观中国历史上的明君清宫,凡顺应历史潮流而动者,多是重视老子道学的有识之士,能够主动吸取老子哲学思想的合理成分,爱民治国,都曾有过繁荣昌盛的年代。中国历史上较长时间的繁荣时期,莫过于汉代的"文景之治"'和唐朝的"贞观之治"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都是遵崇老子道学的典型代表。唐朝的“肃宗中兴”也是以老子道学治国的成功之例。

    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执道循理,循理而举事的方法论,符合中国人民的文化心态,顺应中国人民的心理要求。西汉面对秦朝暴虐,社会崩溃的局面,统治集团奉行"无为而治"的方略,文治武功达到了历史上的顶峰。汉初政论家陆贾向汉高祖提出"无为而治"说:夫道莫大于无为,故无为及无不为也"曹参相齐之时主张"治国贵清静,而民自定"他相齐九年,后继肖何为汉相,将在齐颇见成效的"无为"之道推行全国,顺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故为统治阶级接受。

     西汉编著的《徐氏经说》总结了以道治国的体会:"理之所在谓之道,物不合道者谓之失理,失理之所在谓之逆J逆者违道而行"。他奉劝西汉统治者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顺道而行。从汉高祖开始,减赋税废暴刑。与民生息。清静无为,深得民心,社稷稳定。特别是汉文帝刘恒和汉景帝刘启是老子道学的忠实信徒。刘恒的妻子也就是刘启的母亲窦太后做皇后,皇太后,太皇太后共达45年之久。她坚持教育皇帝及太子必读《老子》并运用皇权普及道学知识,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第一个黄金时代"文景之治"的重要因素,史称文帝时,"吏安其官,民乐其业",奠定了西汉繁荣的基础。巩固发展汉代基业达四百年之久,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发展的基础。汉初对待少数民族的关系上也贯彻了道家思想,慎动兵革。文帝为了结束边境暴乱,多次遗使谈判,采取和亲政策,尽量避免兵戎相见,以免烦苦百姓。致使西汉人口达六千五百万之多,直至一千五百年后的明朝方超此数。唐朝开国以后,遵崇老子道学有增无减。开国皇帝李渊追遵老子为始祖。唐太宗李士民宣布:"肤之本始起自柱下。"建老子庙于毫州《唐书太宗本纪》。唐高宗李治迫遵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称老子为"烈祖玄元皇帝"。并敷令老子《道德经》家藏一本,每年贡举准数加测。还亲自撰写了《老子道德经注》。"贞观之治"的核心人物李士民亲自行道,主要功臣魏征曾为道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J经常以道导之。《归唐书魏征传》记载了魏征注名的疏谏:"静之为安,动之则乱"。"存大道,致无为,德礼诚信,国之大刚,朋尝惊罚,不可斯废也"。特别是最注名的"四疏",不仅完全符合老子的哲学思想,而且关键性语言,皆出自《老子》的原话。疏中说:"古往今来,由盛到衰,究其原因,失其道也。""无为而治,德之上也"。"明哲之君,居域中之大,积其德义,要知足知止。太平之基,弘道德之旨,存亡之所在,节嗜欲以从人,圣旨之宏观,在于顺百姓之心,慎终如始。""善善恶恶,慎罚明尝,而至无为之化。"等忠言逆耳,还须主体接纳,方能凑效,唐太宗李士民说: "唯有魏征,劝肤惺革兴文,布德施恩,中国既安,远人即服,肤以其语,天下太平,绝惑君长,皆来朝贡,九夷重译,相望于道,此皆魏征之功也"。魏征对老子"小国寡民"的注解几乎是对唐朝治国方略的总括:"圣人虽治大国,犹以为小,俭约不奢;民虽众,犹若寡乏,不敢劳也;虽有舟舆,无所乘之(清静无为,不好出入)虽有甲兵,无所陈之(无怨恶于天下)民各甘其食(甘其疏食,不渔食百姓也),美其服(美其恶衣不贵五色)安其居(安其茅获,不好文饰之屋)乐其俗(乐其质朴之俗)鸡犬之声相闻(相去近也),民至老死,不相往来(无情欲也)"。由于"贞观之治"奠定了唐朝繁荣的基础,形成中华民族发展的高峰。

    不仅汉唐这样全国性政权实践道家治国思想,能够取得成功,由弱变强建成百年盛世,就是三国乱世时期的汉中张鲁和十六国时期的西域李雄,割据一方的地方政权,认真实践了道家治国思想,也能像老子说的那样,"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乃馀;修之乡,其德乃长;修之邦,其德乃丰;修之天下,其德乃溥。"(《道德经》第54章),让治下人民过着相对"安居乐业"的生活。反之,违道而行的秦朝虽然盛极一时,但很快走向灭亡。


    中国历史上深受老子哲学思想影响之大,主要是其以爱民思想,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条件,理想的社会秩序和谐治世的宗旨,顺理成章,实事求是的智慧,奠完了中华民族文化心态的根基。以道为魂,以儒为形,儒道互补,为调和阶级矛盾,促进社会繁荣起到了主干文化的作用。特别"无为而治"自然主义的方法论,具有终极绝对有效性,较之能动主义方法论的相对有效性,更优越。自然不仅排斥处力作用,而且排斥不符合自然本性的私欲意志的作用。人的认识只能无限地接近绝对真理,认识掌握规律是相对的,被规律所掌握则是绝对的,在人的认识被局限,尚未认识规律,又无成熟经验借鉴的情况下,以合规律求合目的,让实践跟着规律走。的"无为而治"具有顺理成章的合理性,要比能动主义方法论的主观妄为造成的损失小得多。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事业中,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就是启发人们以合规律求目的。让实践跟着规律走。是自然主义和能动主义相结合的辩正唯物的方法论。他说:中国的传统政治哲学是盼望国家领导人心境清静一些是好的。担任领导的人,不能出太多的主意,如果考虑不成熟,不断有新的主义出来,往往要全国大乱。江泽民同志所提出的"四个一切":一切有利于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精神,一切有利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以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在经济全球化新的形势下,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必将推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取得更大胜利。

    以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审视世界,虽然战争的危险以然存在,但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战争力量增长。即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已曾经饱受战争的灾难,也普遍存有反战心理。虽然冷战结束以后,形成单极多强的世界格局,霸权主义、强权政治的阴魂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一些新的冲突和局部战争仍然廷绵不断,甚至呈现出比冷战时期更加复杂的动荡局面。但是国际社会和平解决国际争端的努力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旋律,霸权主义的强权政治已经暴露出其文明伪善本质和反文明的本质,越来越不得人心,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反对。即将形成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强权政治的世界性思潮,必将进一步推动人类文明新时代的建设历程。

点击数:1467  录入时间:2013/1/2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