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的“守中”论与社会主义运动的走势

黄灿章



    中国传统哲学的儒道两家对当时社会持有相同的反对立场和不同的治理态度。但是,儒道两家对"道"的理解和运用各异,孔子和老子都主张运用自家之道去挽救当时无道的天下。相传,为孔子编著的儒家经典之一《尚书》大禹漠记载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意思是说,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子思所著《中庸》阐述儒家对道的理解:"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吏离也,可离非道也。"又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老子说:"多闻救穷,不若守中。"(张松茹《老子说解》第5章第42页,齐鲁出版社)是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正反相倚,都有两个方面,不停地变化转换着。人们怎样才能把握住他们呢?往往认识了这一面,忽视了另一面。听的道理再多,也只能在某一点上有些体会。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握对立统一的中道,防止违背自然客观规律的片面妄为,就能认识无穷的世界,把握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

    从哲学的层面上审视事物的运动发展变化,阐述儒家思想的《中庸》记载:"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好像把对立的两端与中间的三段式视为处在一条平行直线上,有的学者据此以大量的客观事实论证事物是三分维度。以人为例,如鲁莽与怯儒之间,由适度自信所形成的新质是勇敢,自负与自馁之间的适度新质是坚强。并以事成于三无处不在的事例论证事物是一分为三的。道家哲学思想认为对立的两极与中间并不是平列在一条直线上,中间高踞于两极的顶端,构成三角形的中间称为太极或中道。道非阴非阳,但能生阴生阳。阴阳两仪对立统一是相对的,是有条件的。“万物负阴而抱阴,因冲气以为和”(张松茹著《老子说解》第42章第279页,齐鲁出版社),而高踞于两极顶端的太极或中道,“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同上第25章第165页)是绝对的。对立两极的统一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量变到一定程度,由于它逐渐脱离了两极质的范围所形成的新质,已不属于两极任何一极的质,中间自成为一种独立存在的质。如怯儒与鲁莽对立统一于勇敢、自负与自馁对立统一于坚强。所以《易传》说:“太极生两仪。”即道与阴阳构成的三角形,赋于事物的三分仍属于二维状态,并不能说事物即一分为三。据此显示出相对于两级之间的中道与中间的差异。而儒道两家对于物的认识,可以肯定的是两极与中间都处于相对的关系,两极与中间的质,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儒家从现实的社会出发建人伦、明教化,由人及天的文化体系和道家法天地、明自然,反对文明异化,使人文建设和社会机制不违背天道自然规律。由天及人的文化体系互补互融,构成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积淀于中华民族每一个成员的血脉里,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产生着深厚的影响。

    老子坚守中道的哲学思想,以宇宙运动变化的根本规律建设人文的意义,在于昭示出一种辩证平衡法则。老子认为过与不及是循环运动的两极,唯有坚守中道可以壮而不老,保持生生不息的活力。老子五千言中的大量言论,充满着坚守中道、避免走向反面的辩证平衡思想。"挫其锐,解其份;和其光,同其尘。"(同上第四章第35页),揣而锐之,不可民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同上第9l章第65页),"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圣人抢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有自矜故长。"(同上第22章第149页)。老子坚信"反者道之功,弱者道之用"(同上第40章第263页),坚守对立统一的中道是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相通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这个规律不论在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们的思想中,都是普遍存在的。矛盾着的对立面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着事物的运动变化。但是,对于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说来,对立统一是有条件的,暂时的,过渡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而且对立斗争过程的转化流向是双向的,其终极结果是随着社会实践客观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对世界认识的真理性标准。

    中国五十年来的社会主义建议实践证明,中之为中,与左右之为左右一样,正因为它独立于左右之外,并非附属于左右之下,而是高踞于左右之上。坚守对立统一的"中道"是制订正确路线的基础。20世纪的前半叶由于两极终战氛围和左倾思维模式的侵扰,决定了当时强调不是东风压倒西风,就是西风压倒东风,在路线斗争问题上没有调和的余地。中间路线是站不住脚的。人们熟知的说法“小资产阶级大量地不断地每日每时地向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分化”最为典型,无疑是正确的。这一见解的可贵之处,是以运动变化的眼光观察世界。但却忽视了对立转化的斗争过程中,两端与中间的转换变化,不可能是单向的。既然有中间向两端的变化,也必然会有两端向中间的聚拢。小资产阶级固然大量地不断地每日每时地向资产阶级或无产阶级分化,而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未尝不是每日每时地向小资产阶级转化。其动因是共同的,相互分化的流向是由条件决定的。关键是过去认识"中"的存在,仿佛只是为了向两端分化的单向流动;只看到"中"的能介作用,而无视"中"的存在自性。殊不知中之为中,与左右之为左右一样,中之能介,中之能融,正是因为它独立于左右之外,而非附属于左右之下。从而启示我们认识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转化的流向和创造条件的重要性。如建国初期通过社会主义改造解放了生产力,国民初步接受了共产主义价价值观念,具备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尽管在帝国主义实施马歇尔计划,对中国实行全面封锁遏制的压力下,中国政府和人民未被西方列强的威胁吓倒,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经过短暂二十年的努力,建设了有民用工业、重工业和国防工业部门齐全完整配套的工业体系,中国的经济面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煤炭、原油、化肥产量均居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产国,从汽车、飞机和各种矿业设备到洲际导弹均能制造,根本上改变了旧中国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但是,在取得辉煌成就的背后,忽视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矛盾转化条件的重要性,脱离了生产力发展需要,急于调整生产关系升级,导致"三年灾害",引起党的高层在认识上的分歧,直至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发展到“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放弃了党的宗旨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的贫穷社会主义。

    前苏联也盲目地认为在加速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道路上,也应该保证苏维埃社会的全面进步,朝着共产主义前进。加之改革失误被美英设计的隐蔽经济软战争的暗器击中,导致苏联解体、东欧巨变,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沦为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与此同时,西方发达国家在实现工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发起了新科技革命,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的新高潮,把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抛向了落后的境地。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为扭转四人帮"贫穷社会主义"的谬论,根据在生产力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规律的特殊性,以敏锐的洞察力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情机遇,借鉴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生产力的经验,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创造性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前卅年建设成就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发展了生产力,12亿中国人民衣食住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根本变化。不仅解决了绝大多数人的温饱问题,而且把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大大缩小了和发达国家的差距,城镇人口由1978年的117亿增长为3.8亿,占总人口的29.3%,人均住房面积由1978年的3.6平方米,达到1999年的9.8平方米,城镇人口的家电和交通水平也大大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同时,提高了综合国力和国防能力。但是对于市场经济趋利合理性的驱动,必然产生拜金主义、哀乐主义,谈化公仆意识的客观规律认识不足,忽视放松了政治思想工作,与西方发达国家经过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实现工业化和我国改革开放前的"十年浩劫"形成鲜明的反差,致使政治思想建设与经济建设脱节,导致道德本体缺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危机,人们心理失衡,个人贪欲放纵,在推动改革开放生产力发展同时也催育了滋生贪污腐败的土壤等一系列问题。

    一九八九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全面总结中国五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和苏联改革开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坚持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积极探索和实施两个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正确路线,创造了伟大的抗洪精神,敏锐成功地进行了反对法轮功邪教斗争,使得中国社会主义的两个文明建设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保证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持续、高速、健康地发展。进一步发展了生产力,提高了中国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和综合国力,跨入了世界强国的行列。在取得辉煌成就的同时,避免了直线贯性思维方式的制约,以全面求实的辩证思维方式,提出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高度概括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顺利进入21世纪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关键时刻,又提出"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有机结合的治国之道,为使中国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四个现代化,赶上中等发达国这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战略目标,制订了正确的路线。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和资本主义发展历程的实践证明,对立统一规律的转化流向呈现出由两极向中道聚拢的走势。

    社会主义运动之所以遭受挫折,不是科学社会主义没有生命力,也不是社会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论断错了,更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过时了,失灵了。相反地是我们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走进了误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证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具体的革命实践相结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才能发挥威力。苏联取得政权以后p依靠计划经济体制以快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数倍的速度建设了配套的工业体系,改善了人民生活。特别科学技术和军事工业的高速发展,引起了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重视。但是随着国民经济规模扩大,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限制生产发挥社会主义经济应有的潜力已经暴露了其僵化的一面。而世界社会主义国家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各国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夺取政权以后,在如何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重大问题上怎样走前人所未走过的道路时,又违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放弃了自己的方式,探索新的建设社会主义的路子,却把眼光都盯在苏联老大哥身上,大小国家一模一样亦步亦趋,没有结合本国的具体实践,没有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自己的特色,缺乏创造力,从而造成生产力发展缓慢,经济滞后,而且工业化与人均收入脱钩,与城镇化脱钩,与国民分配脱钩,造成城乡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得不到提高,实质上是搞贫穷社会主义。

    直到80年代邓小平同志根据马克思关于在经济不发达国家建设社会主义通过学习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长处,在经济得到较快发展以后,可以越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精神,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继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之后又创造了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不仅把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推向高潮,而且启发世界社会主义国家结合自己具体国情建设有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

    而西方发达国家从二战以后就汲取社会主义的长处实行全民福利政策和国家干予经济发展的政策,迎来了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上的战后黄金时代。经过二十年的高速发展,加快了工业现代化的进程,特别是美国一开始就把全民福利政策推向市场,当其它资本主义国家全民福利政策加大了财政负担、须要改革时,美国已经先睹为快取得了更高速度的发展,跃为帝国主义阵营的排关兵。随后,资本主义国家先后按照马克思《资本论》揭露的资本主义制度的多种弊端,参照社会主义的长处对资本主义逐一进行修补,在生产资料所有制领域实行股份制、雇员持股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等措施,把绝对私人资本转换为相对私人资本,缓解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通过大量中产阶级投资和雇员持股参加分配及征收个人收入所得税、调节税,缓解了阶级对抗矛盾,通过国家调控经济活动的“看得见的手”和市场经济“看不见的手”相结合,有力地延长了经济危机周期;资本主义国家为培养下一代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向资本家征收高达80%到90%的遗产税,致使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号称"三代"无富翁的国家;通过调整殖民政策,缓解了帝国主义与殖民地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改良调节,不仅摆脱了资本主义的垂死腐朽命运,而且获得了高速度发展。

    但是,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也有为社会主义作准备的一面,从这个视角审视实践唯物主义的实现,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胜利。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国家相互学习借鉴,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社会实践,呈现出由两极向中道聚拢的走势,或者说是"合二而一"的发展阶段。但这还不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终极结果,也不是意识形态的终结。对立的统一是有条件的,过渡的,暂时的,因而是相对的。对立的斗争则是绝对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胜谁负,谁取代谁,取决于发展创造矛盾转化的条件,是个相当长期的竞争发展过程。

    人类社会的发展必然朝着全面进步文明的方向发展。邓小平同志卓有远见地说:"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的复辟也是难以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消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以马克思主义的宽广眼光观察世界,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实践观和发展观p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时中国处在被美国新霸权主义视为社会主义"和平演变斗最后一座堡垒的特殊地位和当前的时代特征的具体实践,坚持和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里的指导地位,反对指导思想多元化,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以三个代表的光辉思想为指引,以德治国与以法治国相结合,对立统一的治国之道,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运用,着眼于对实际问题的理论思考,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怎么能解决我们的现实问题,怎样能克服我们面临的困难,就怎么傲。敢于走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敢于做“老祖宗”没有做过的事,敢于闯"老祖宗"不允许闯的禁区。开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持续、稳定、健康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复苏的理论基础。西方资本义国家为适应生产力发展与生产社会化需要学习社会主义长处的实践,将不断扬弃和削弱资本主义私有制,通过从量变到部分质变的不断积累,新的经济制度因素经过较快费时期的发展,经济上为社会主义作准备。霸权主义的自我发动和工人管理经济权利的不断扩大,政治上也为社会主义作准备,经过长时期准备,发展成熟,必然出现实践唯物主义者,取得政权运转向社会主义。正如马克思所说的:“它本身以主宰着自然界变公化的必然性产生出它自身的否定,它本身已经创造一种新的经济J制度因素”。但是,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第83页),在复辟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经受二次灾难的磨炼以后,也必然会重新怀念社会主义出现否定之否定的第三环节,肯定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向往社会主义,支持代表全社会利益的政党重新取得政权恢复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在资产阶级社会的细胞里发展的生产力,同时又创造着解决这种对抗的物质条件。我们要坚定不移地相信社会主义必胜,资本主义必亡。

点击数:1434  录入时间:2013/1/2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