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老子的哲学思想

黄灿章


    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唯物主义,还是唯心主义,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争论的重点之一。争论的焦点是对老子哲学体系的“道"不同的理解。争论的双方各有充分的论据,一度相持不下,至今也没从根本上彻底解决问题。对此任继愈先生说的较为中肯,他说:“问题的关键在于双方都把老子的思想说过了头,超出了老子时代人们的认识水平。应当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考察,看它在当时的思想斗争中处在什么地位,通过其社会历史作用来评判老子哲学的地位和性质"。直言之,也就是要历史地研究历史人物的思想。因为根据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还不可能有完备的理论,因而不能完全解释“宇宙"。

    究竟应该怎样判断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还是让我们把老子的哲学思想放在春秋末期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考察、研究、判断吧!


一、 春秋末期的社会变革和“周"人统治思想的变化

    意识形态必然要适应经济基础发展的需要,这是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周人取代殷政权以前,是大邦殷下面的一个小邦。由于周文王施行裕民政策,让农家有些积蓄,进而对劳动发生兴趣。自那时候起封建制度在周国已经开始萌芽,逐渐形成了一些原始的封建社会制度。武王克殷以后,按照周国的土地法分给阵上起义的殷奴隶耕地,并开始分封诸候。到了昭王、穆王以后,工商业逐渐发展,私田数量不断扩大,公田制的劳役地租逐渐为实物地租所代替。随后,封建社会制度逐步推广到广大地区,经济基础的改变引起了统治思想的变化。

1、“遵天"与“反天"的斗争。
    “下帝”与“上帝"的“遵天论"本来是殷人的发明创造。殷人从盘庚以后建立了一个完整的种族奴隶制王国,由殷族人统治,奴隶生产,殷族人享受。在股族人统治层中,“国王”是国家的至高无上者,在下界来说就是下帝。“帝”字像花蒂形状,由花蒂而得果实,果实中又孕育着无数的花蒂,延绵不绝,象征着殷人的统治权永保长久。既然有了“下帝”就不能没有“上帝”。殷族人为使他们的统治长久,在意识形态上就抬出了“上帝”这一至上神,“下帝”就是“上帝”的儿子,即所谓“天子”。做儿子的一切都要依照父亲的命令行事,所以“国王”就要依照上天的意志行事。担任“国王”与“天神”之间联系任务的就是卡、史、巫、祝等文化官员。这些巫史官员的势力也很大,得由殷族中王族系统的人担任。凡国家政事,都要取得他们的同意,否则即使其他统治者同意了也办不成。所以,殷族人中的卡、史、巫、祝等文化官员更了解抬出“天神上帝”的内幕。当周人继续抬出“天神上帝"欺骗他们时说:”我小邦周并非敢取代大殷国的统治,实乃是上天的意志,由于上天的命令,我小邦周才敢取而代之的"(《周书.多士》)。殷人中有学问的人便反驳说什么“天神上帝",组成世界的只是金木水火土五种原素。殷人从反抗周人对他们的压迫中首次提出了朴素唯物论的真理。这些未经孟子加以神秘化之前的五行说,只是说明宇宙万物都是由这五种物质原素生成繁殖的。周人从奴隶敢于反抗的态度和殷族文化中已经发现上天并非真的有什么戚力,周人的统治层中虽不相信“天神"这一假面具,但仍要维持住不敢揭开。而被奴役的人们在阶级斗争实践的教育中,从怀疑到责难“天神",展开了“遵天"与“反天"的斗争。在周代"遵天"与"反天"的斗争中被奴役人们的阶级觉悟开始觉醒,奴隶们的反抗事件不断发展,到春秋战国之际便暴发了大规模的奴隶起义,狠狠打击了当时各诸候国的奴隶制统治,私有土地和工商业新兴势力日益发展。

    2、春秋末期社会的冲击,周人继承殷人的"德治"办法,也日益趋向动摇局面。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百官,不顾德行,私自经营工商业,只顾捞钱,激起被奴役人们的愤怒。随着奴隶们的暴动和逃亡日益增多,统治者对"德治"的要求愈加迫切。统治者对"德治"的加强并不是真正施德于民,而是为了不激起奴隶的反抗和逃亡。但是,新兴势力和被版役的人们早已知道统治者加强“德治"是为了把他们纳入旧的圈子,听任贵族们的剥削压迫,而他们所渴求的是推倒氏族统治,争取和贵族们的一样的平等合法地位。所以,不论统治者怎样加强"德治"已无济于事,导致天神上帝的统治地位更加动摇。

    3、春秋末期的社会变革,致使周人继承殷人的"礼治"也发生了动摇。种族奴隶制王朝的群臣,本来对国君必恭必敬,谨慎从事。由于社会的冲击,这些所谓的君子们,显示了对"礼"的轻蔑,不但置群臣之礼于不顾,而且加重对人民的剥削,使被奴役的人们忍受不了过重的剥削和压迫。稍有眼光的人士和新兴势力主张舍弃"礼治"走向"法治",又遭到贵族们的反对。于是,又展开了"礼治"与"法治"的斗争。

    4、社会的激变引起分化,奴隶主贵族统治走向崩溃。有的贵族走向没落,有的向新兴势力发展。血缘的宗族关系已无法维系,致使"孝"的思想也发生了动摇,以就事论事取代忠孝的思想开始抬头。

二、 春秋末期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老子哲学的产生

    春秋末期是由氏族奴隶制王国向封建制王国的转型期。由于社会的激变分化,由原来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士"(《诗经.小雅北山》),变为"人有土田,汝反有之.人有人民,汝复夺之"(《诗经.大雅瞻仰》)。工商业原来是氏族奴隶主独家经营为王族服务的,由于负责管理工商业的"工奴"和"商奴"私自经营工商业而发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主。周族的贵族看到新势力的成长,有的哀叹走向没落,有的加紧对人民的剥削压迫,限制人民的私有权利,加剧了阶级矛盾,逐渐启发了被奴役者们的觉醒,激发了他们的反抗精神,进一步促进了社会变革。当时,社会变化最大而且促成整个社会变革的是土地所有制的变化。由奴隶主所有的土地,变为新兴地主所有,大量解放了的农奴上升为自由农民,部分奴隶主下降为自耕农。解放了大批生产力,暂时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推动了天文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相应进步。天体运行的推算,和人体自然功能的生老病死等奥秘逐步被揭开。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变化使周王朝的统治摇摇欲坠,迫使学术下移,由原来的"学在官府,官师合一",逐渐下移为民间兴师讲学,出现了许多学派,促进了文化的活跃,使介于贵族和庶民之间的士阶层从原来的阶级身分中解脱出来,形成了中国最初的知识分子队伍。人文思潮的兴起,对夏南周三代以来的巫史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促使对原始宗教文化进行理性的再认识,拓展了哲学的层次,引发了春秋时期的哲学突破。

    老子出身于士大夫家庭,是史官世家的后裔,自幼好读,学识渊博,大约在公元前550年前周灵王后期,也就是在孔子出生前后,任周王朝守藏室史(《史记.老子传》)。当时各诸候国逐渐强大,表面上听命于周王室,实际上由齐、秦、晋、楚、吴等国称霸,周王室把握政权的诸公卿士也结党营私争夺王朝的权利,致使周王室衰微。老子看不惯这些明争暗斗的行为,无意中得罪了掌权的甘简公,被兔去了史官职。

    公元前530年,甘简公已死,甘平公继位。甘成公、甘章公从形式上把老子看作是甘筒公的对立面,又把老子召回周守藏室(《左传.昭公十二年》)。老子在任守藏室史期间,掌管典籍史册,熟悉夏商周社会变革的历史和古代帝王的立身处事的经验,又亲身经历了这一场政治事变和被罢官以后游鲁颠沛,见识更多了,思想也更成熟深沉了。公元前520年,周景王驾崩,又因子丐之党与王子朝争夺王位,王子朝带了大批周朝的典籍逃到楚国。老子蒙受了失职之责,又丢了守藏室史之职。老子生活在变革动乱社会现实中,历经坎坷,后来被迫隐居,探求天道。

    老子任守藏室史工作,给了他极好的学习机会,对他影响最大的可能是《尚书》。这本书里记载着从尧到周初历代最高统治者的讲话和文诰,其中渗透着上述各个时代的精神和许多精深的道理。《尚书?大禹漠》记载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人有私心是很危险的,道心是很微妙的,人们只有精诚专一,把握中正之道,才能够处理好人生,治理好社会),可能对老子影响最深刻。老子认为宇宙间一切事物都是有无相生,正反相倚,都有两个方面,它们也都在不停地变化转换着,人们怎么能把握住他们呢?人们往往认识这一点,忽略了另一点,讲的道理再多,也只是在某一点上有些体会,这岂不是"道心惟微”、道心难明吗?现在有办法了,就要是"允执厥中",把握中正之道,破除偏执,防止片面,就可以认识无穷的宇宙。他把这个方法归纳为八个字:“多闻数穷,不若守中”(《道德经》5章)。老子在隐居期间,把对现行社会制席的批判和救世方略略的思考逐步升华为对宇宙生成本原问题的探讨。从《帝王世纪》中可以看出,古代帝王就是用把握中正之道的办法来管理天下。在春秋末期对巫史传统文化的理性再认识中,老子认为"礼教"的产生是社会和人生堕落的结果,“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者,忠信之薄,而祸乱之首也”(《道德经》38章)。进而把母系氏族原始宗教文化沿着理性认识的路子上升到哲学的层次,提出“道”的范畴,建立了一整套宇宙本原论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哲学体系。

三、 老子哲学思想在当时社会的历史地位和作用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是集中华民族精神的精华和糟柏于一体,而又水乳交融的统一体。老子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开拓者和创建者,是中国文化成熟时期最著名的代表人物。他所创立的宇宙本原学说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相对立,又互相渗透,互相补益,成为影响中国文化两千多年的两个主要理论学派。老子所创立的道家学说,不仅其余的诸子百家学派所不能比拟,而且与完全站在封建统治阶级立场上的儒家学派不同,但是老子的哲学思想也带有明显的时代和阶级的烙印。

1、 老子的宇宙本原论是中国哲学史上也是世界哲学史上最早的一次划时代的飞跃。
    老子看到周王朝的统治日衰,为探索新的治世方法,从自然现象的变化探索宇宙本原,进而探索人类社会的演变。在商周之际,我们的祖先从日常生活中已经找出了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五种元素,作为宇宙万物生成本原的思想。老子又吸收了伯阳甫的阴阳说思想,通过对自然现象的广泛考察,认识到一切事物都是"负阴抱阳"的统一体,也就是古代人常说的混元气,混元气之中同样包含着阴阳两个方面,阴阳两种势力的对立,在一定条件下得到统一,产生出新的物质。“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伯阳甫说:"天地之气,不失其序",对老子的影响是很深刻的。

    老子从天文历法的推移,考察天体运行"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道德经》25章)的运动规律,是天地运行的道路和秩序。有规律的"道"才使得阴阳二气均匀调和,主宰着宇宙万物不失其序地生长变化。"可以为天地之母。吾不知其名,故强曰道"(《道德经》25章)是整个宇宙万物的本源。
老子在春秋末期天神上帝占统治主导地位,周王朝的统治层不敢公开揭露这个骗局的情况下,大胆地坚持无神论,公然否定天神上帝的存在,并且把主宰宇宙万物的"道"提高到哲学的层次,提出以"道"为范畴的宇宙本原的认识论和辩证思维的方法论,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向"天神上帝"创造宇宙的神学公开地下了挑战书。老子认为"道"是客观世界固有的东西,是宇宙的本体,又是支配物质世界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也是对客观事物正确反映论述出来的道理。"道"既然是宇宙本体和普遍规律,动摇了天命观,就必定要落实到具体的政治行为和人生过程中去,因此便有了政治、人生和认识论上的意义。

    在春秋末期社会阶级矛盾深化的实践中,老子的宇宙原本论动摇了天命观,对启发被奴役和剥削压迫人们的阶级觉悟,诱发他们的反抗精神,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对周王朝的统治是个重大的致命打击。以致于以后的历代农民起义变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无不与老子的道学理论影响有关。老子并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封建社会的"德治"与"礼治"的虚伪性,说:上古有德之人口不言德,近人无德而口不离德,一语道破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提倡"德治"的虚伪目的,是为了拢络劳动人民纳入他们的剥削奴役的圈子里,听任他们的剥削奴役。近而揭露仁义礼治的内涵,"大道废,在仁义"(《道德经》18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祸乱之首也"(《道德经38章》)。孔子则认为世风之所以日下,是因为人们淡忘了古时候的礼仪。如果把周初繁荣的礼仪恢复起来,世界就可以回到周初的兴盛了。于是他千里迢迢到毫州问礼于老子。老子说:"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巳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就因为那些周礼不管用了,才有今天的衰败,也就因为那些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才把国家闹到这个地步。

    2、老子认为"道"是宇宙根本存在的运动实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宇宙本体虽然无形、无声、无名,不能为我们的感觉所感知,但它是真实存在的,可以为我们的思维所把握。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德经》38章)。在2500多年前,自然科学尚不发达的情况下,老子通过观察天象和考察天体运行的规律,肯定了宇宙本原的客观实在性,并且断言:"窃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道德经》21章)。老子说,我怎么知道万物始初的所以然呢?就是根据它"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始"(《道德经》21章)的运动规律,断言"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道德经》25章)。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证实了老子的预言,"地球和太阳系表现为某种在时间进程中逐渐生成的东西"(《自然辩证法》第12页)。老子是一位非常敏锐深邃的思想家,他并不满足于“宇宙是物质的自然现象,而不是上帝创造”的飞跃性的认识,进而探索宇宙万物是如何生成的问题。在当E时根本没有生物学、细胞学等自然科学很不发达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老子天才地预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德经》40章)此“无”并非“纯无"、"空无",而是从无形到有形,从无到有的进化思想和辩证思维的认识。"谷神不死,是谓玄牡,玄牡之门是谓天地之根,绵绵兮,其名存,用之不勤。"(《道德经》6章)老子所说的谷神可能是阴阳对立的元气,内涵着创生万物始基,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42章),老子以数字的方式表述了宇宙万物逐渐生成的过程。恩格斯说:"拉普拉斯以一种至今还没有人超过的方式详细地证明了,一个太阳系如何从一个单独的气团中发展起来;以后的科学愈来愈证实了他的观点。"(《自然辩证法》第17页),老子所说的“道生一”可能是指阴阳二气的统一体,"其上不洁,其下不昧;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道德经》14章)在一定条件下分为天地,天地之气均匀调和逐渐生万物。"人也是由分化产生出来的"。老子说,我怎么能知道天地没有生成以前的情况呢?"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道德经》14章),只能根据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驾驭现实存在的宇宙万物。

    3、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生成的基础上,更深一层地探索自然界物质运动的形式。"因为除了运动和物质以外,世界上什么也没有,而物质的运动则必取一定的形式。"(矛盾论)"除永恒变化着,永恒运动着的物质以及这一物质运动和变化所依据的规律外再没有什么永恒的东西"(《自然辩证法》24页),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第一章就说:"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有名万物之始,元名万物之母。首先把"道"看作是抽象的物质概念,并且指出: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老子认为"道"虽幼小,不可见,但它像是万物的宗主,是支配一切事物存在和发展所需要依赖的力量,"道"是能够从纷繁的现象里面掌握统一的关系,"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的(《道德经》4章),把对立面都统一起来了。老子认识到对立面的现象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以统一道理掌握错综复杂的对立事物,"湛兮似或存"(《道德经》4章),这些隐隐约约的道理,好像存在于一切事物中。我不知道"道"是由什么产生出来的,"像帝之先",好像是上帝的老祖先。老子以渺视的口气,提出了无神论的唯物主义观点。老子把抽象的物质概念和物质世界运动变化规律的"道"看作是客观实际存在在人类思维活动中的反映。因为“头脑里的辩证法只是现实世界自然和历史的运动形式的反映”(《自然辩证法》18页),老子在探索宇宙是如何逐渐生成问题的过程中,发现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具有矛盾性,在事物的内部各有其对立面,各自的对立面又是相辅相成的,经常互相转化形成事物的运动变化。老子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章),这就揭示了辩证法的重要原则,追溯到事物运动变化的总根源,接触到哲学的根本问题。恩格斯说:"相互作用是事物的终级原因,如果我们认识了物质的运动形式,我们也就认识了物质本身。"(《自然辩证法》209页),老子并且把事物相互作用的终极原因,概括为“反者道之动”(《道德经》40章),是老子对物质运动形式的总概括。

    4、老子哲学体系的"道"是宇宙的总根源、总规律,是最高存在的真理。老子认为"道"是世界的物质基础及其变化法则的统一,是物质规律性的统一体;"道"是宇宙存在的运动实体,也暗宇宙运行的道路和规律,是主客观的统一。老子把天地看作是物质运动的一定形态,是无限宇宙的一个有限的区域,而没有把天地看作是物质的同义语,"天地尚不能长久,而况人乎"。老子认识了矛盾的普遍性,他认识了矛盾的对立和相辅相成的转化。老子承认发展,他把宇宙看作是一个发展的过程。老子五千言的《道德经》里充满了辩证法的思想。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是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凡是在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基础上所有做到的他都做到了"。但是老子把"道"与物质实体及其运动变化的规律联系在一起,有时指"道"是物质实体,有时指"道"是物质运动变化的规律。把"道"的属性和"道"的作用两个不同的概念混同起一使用,可能是当时认识水平的限制,也可能是认为物质及其运动的形式是不可分割的。他认识了事物矛盾的普遍性,但不曾看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认识了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转化,但不曾认识到矛盾转化的相对性和对立面斗争的绝对性;特别是老子以天道推论人道,否定了人类社会矛盾的特殊性,贬低了人的创造性和斗争性,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不曾看到根据事物矛盾的性质,采取不同的斗争方式,即采取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 ,推动事物的发展变化;片面地以"柔胜刚"、"曲则全"、"弱者道之用"(《道德经》40章)的局部真理当作普遍规律和"重为轻根,静为躁君"(《道德经》26章),导致回避斗争,及其社会发展观的循环论等,都带有形而上学的因素,是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朴素唯物论自发辩证法不彻底性的表现。从总体上说老子哲学思想的性质绝不是形而上学的哲学体系。

点击数:3968  录入时间:2012/10/14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