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洛阳网-洛阳晚报
碑文上“琉球正使”字样清晰可见。
钓鱼岛问题是眼下社会各界关注的话题,而日前在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的钓鱼岛主权铁证——清代文人沈复所著的《记事珠》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凑巧的是,在昨日开馆的洛阳老子纪念馆里,一块古碑碑文的撰写者正是当年与沈复一同出使琉球国的清朝正使齐鲲。在齐鲲所撰的《修真武庙碑记》中也记录了他曾出使琉球国一事。
对此,我市文物界人士普遍认为,《记事珠》是钓鱼岛主权的一份铁证,而这块古碑也恰恰是对《记事珠》所记录史实真实性的一份有力佐证,从侧面印证了钓鱼岛从古至今就是我国固有领土的事实。
1洛阳老子纪念馆开馆,一块古碑成焦点
昨日上午,洛阳老子纪念馆正式开馆,馆内一块古碑吸引众人争相观赏。
这块古碑放置在纪念馆大殿的西侧,宽约0.8米,高约1.95米,左下角有断裂后修补的痕迹,碑首刻着“修真武庙碑记”。
人们为何对这块古碑如此感兴趣?原来,它与眼下大家最关心的钓鱼岛问题有关。
洛阳老子纪念馆馆长王支援介绍,这块古碑是在整修祖师庙时发现的,当时工作人员只是根据碑上所题的文字“修真武庙碑记”推断出祖师庙原来的名字叫真武庙,同时还知道这段碑文是时任河南府知府的齐鲲所撰。之后工作人员便把碑进行了整修,计划在老子纪念馆开馆时展示给大家。
“几天前媒体上的一则新闻让我们对这块古碑又有了新的认识。”王支援说,几天前他在网上看到一篇北京保利艺术博物馆展出钓鱼岛主权铁证《记事珠》的文章,了解到《记事珠》的作者叫沈复,曾于清嘉庆十三年(公元1808年)跟随朝廷官员一同出使琉球国,回来后将当时的情形写成了《记事珠》。
沈复曾随朝廷官员出使琉球国,齐鲲在碑文中也提到他曾出使琉球国,他们是同一年去的吗?
王支援赶紧查阅资料,之后发现,齐鲲的出使时间和沈复正好是一年。从媒体的报道中他也了解到,《记事珠》上明确记载:嘉庆十三年,清王朝颁旨册封琉球国王。此年二月十八日,正使齐鲲(太史)、副使费锡章(侍御官)、学者沈复(太史司笔砚)等出京。同年闰五月二日,他们从福建出发,分乘二船一同前往琉球国。
“齐鲲和沈复是同时出使琉球国的,沈复在出行使团中的职位相当于文书。”王支援认为,如果说《记事珠》是钓鱼岛主权的一份铁证的话,那么这块古碑恰恰是对《记事珠》所记录史实真实性的一份有力佐证,从一个侧面印证了钓鱼岛从古至今就是我国固有领土的事实。
对王支援的这一观点,昨日在场的我市多数文物界人士表示认可。
2古碑从侧面印证了《记事珠》史实
那么,《记事珠》是如何印证钓鱼岛是中国固有领土的呢?
王支援介绍,沈复在《记事珠》中明确记录了他和齐鲲等人在钓鱼岛海域祭海的场景:“十三日辰刻,见钓鱼台,形如笔架。遥祭黑水沟,遂叩祷于天后,忽见白燕大如鸥,绕樯而飞。是日即转风。十四日早,隐隐见姑米山,入琉球界矣。”
“《记事珠》中明确指出,琉球国西部领域是从姑米山(现冲绳的久米岛)开始的,黑水沟(中流海沟)是中国(当时的清朝)与琉球国的分界线,齐鲲等人是先经过了钓鱼岛海域,随后祭天后(妈祖),顺利过了黑水沟,于十四日早隐隐看见姑米山,才进入琉球国界。”王支援说,按照这段文字的意思,钓鱼台(钓鱼岛)当时就在中国海域内,其距离琉球国界尚有一日航程,既不属于琉球国,也绝不属于日本。而且,这段1808年中国人即拥有钓鱼岛主权的文字记载,比日本宣称所谓的“古贺辰四郎1884年发现该岛”的时间早了整整76年。
王支援说,经查证,齐鲲和沈复等人是在嘉庆十三年出使的琉球国,从琉球国回来后,齐鲲于嘉庆十七年(公元1812年)被册封为河南府知府,在嘉庆十八年(公元1813年),正值河南大旱,他来到现在老子纪念馆的前身——真武庙内祈雨,没过多久,天降及时雨,齐鲲特别高兴。当时,齐鲲看到真武庙破败不堪,决定对其进行修整。工程完工后,齐鲲立下石碑,并撰文《修真武庙碑记》,碑文中记录了他曾出使琉球国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