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正读懂老子的人,拿得起,放
·
老子说“执大象,天下往,往而
·
老子的一句格言,是中国古今领
·
新冠病毒引发的疫情,这里面的
·
怎样理解老子的“无为”
·
老子《道德经》泄露的3条“天
·
在《庄子》中为什么有许多“孔
·
老子:什么是有德之人
·
《老子》是中国人必读之书
·
老子:知道自己不足的人,才是
·
孔子和老子的境界区别
·
历史上有哪四位皇帝御注过《道
·
《韩非子》如何取法老子
·
《老子》10句智慧精髓,道尽
·
老子为何说水最接近于道
 
   
“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综述

近日,由河南省老子学会、河南省社会科学院等主办的“2012·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暨天津市周口商会成立典礼”在天津市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嘉宾代表及天津市知名豫商300余人参加了论坛开幕式。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和中国人民大学教授、著名老学研究专家葛荣晋分别以《老子的战略哲学》和《“无为”智慧与企业管理》为题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老子哲学能够提升精神境界

首届老子文化天津论坛以“老子思想与现代管理”为主题,围绕老子哲学与现代管理哲学、老子“道法自然”的管理智慧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与会专家认为,通过对老子管理之道的研究,对于构筑中国特色的现代管理哲学,推进和提升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构建和谐企业文化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河南省老子学会会长王明义说,《老子》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智慧宝典,是一部管理哲学、领导哲学的大书。

王蒙重新阐发了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知白守黑、知雄守雌、知荣守辱”“道法自然”“治大国若烹小鲜”等哲学思维的现代意义,认为研究老子哲学能够提升精神境界,攀登智慧高峰,强化人的抗逆应变能力。他说:“比如下棋,一般人能看到3步、5步,而读了《老子》,能看30步、40步。”葛荣晋提到老子“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时说,在市场经营上要“经营人心”,在现代管理上,根据马斯洛的人生需求层次论,要实施人性化管理,需要“顺其自然的智慧”。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许抗生认为,研究古代道家的管理思想,抛弃其过时了的内容,挖掘其合理的成分为我们当代所用,对于建立当代的管理学,指导当代的管理工作定会有所启迪,有所帮助。老子的无为而治思想并不是现代的企业管理学,但与我国当前市场经济下的现代管理学,还是可以找到一些相似或相近的地方。作为一个现代管理者,自身的素质品德培养十分重要。老子提出的谦虚、处下、朴实、仁慈、节俭、信用等,对于现代的管理者来说都是必须的。这些品德本来就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优良美德,我们应当大力加以继承和发扬。

周口商会会长王天洪说,河南周口下辖的鹿邑是老子故里,老子思想影响和塑造了周口的人文环境与文化氛围。河南作为中原腹地,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老子无疑是其中最醒目的“文化名片”之一。

丰富的人性化管理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董京泉认为,老子哲学中具有丰富的人性化管理的智慧,这主要表现在他关于“道法自然”“无为而治”,以及关于“人性”的论述之中。如果说《老子》中也有一些管理思想,那么它不是具体的管理知识,而是管理哲学、管理的大智慧,也是管理实践的灵魂之所在。“无为而治”及“辅万物之自然”是老子管理哲学或管理智慧的核心,也是领导和管理的最高境界。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研究员陈静认为,自然和无为是老子思想中的一对重要概念。自然和无为提示了什么?简而言之,提示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要保持良性关系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相互依赖,无管理者就无所谓被管理者。但是,就保持二者的良好关系而言,自然和无为这一对密切相关的观念所针对的对象却是不同的,自然是针对被管理者而言的:“百姓皆谓我自然”;而无为是针对管理者而言的:“我无为而民自富。”因此,被管理者需要自然,而管理者应当无为,因为管理者的“无为”是被管理者得以“自然”的前提。自然和无为是一对古老的观念,但是直到今天它们仍然具有意义。如何领会它们的启示并应用于现代的管理,是一个值得认真思考的问题。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田文军认为,如果就《老子》书中的内容而言,其“无为”“不争”“柔之胜刚,弱之胜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等思想观念都可以转换成具体的企业管理方式。我们应当在不同的视域中全面地总结和发掘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既使这样的总结与发掘服务于我们的精神文明建设,也使这样的总结与发掘服务于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特别是在现代企业管理方面,可以充分发挥道家学说的实际功能,展现道家学说的现代价值。

研究老子不能“误解”和“错断”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白奚认为,对于老子的不争,历来存在着很深的误解。最常见的是把道家的不争说成是“以不争为争”,如此一来,不争就成了迂回的争,成了一种与人相争的特殊方式。事实上,老子从来没有说过“以不争为争”。在老子那里,不争不是手段而是目的。老子崇尚“不争之德”,把不争视为一种美德。老子的“柔弱胜刚强”,常见的误读是把这个“胜”字理解为“战胜”或克敌制胜的“克”,把“柔弱胜刚强”等同于“以柔克刚”。其实,“柔弱胜刚强”的“胜”字在这里是“优于”“胜过”的意思,而不是“战胜”“克服”的意思。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仲宇认为,按老子的思想,祸福的转化有其“极”,即今天所说的矛盾转化的关节点,但不易找,所以说“孰知其极”。有的研究者不知其究竟,便下断语说他有循环论,是错断。其实老子的孰知一说是对人们的敬告,要人们关注转化的那一个极点,掌握时机,正确处理。这是任何一个经营者都必须十分认真学习和运用的。

“柔道”高手的柔性管理命题

南开大学哲学院教授周德丰认为,老子是“柔道”高手,其柔性管理的主要命题有:(一)尊道贵德,无为而治。即分层管理,“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二)上善若水,尚柔守雌。即“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者莫之能胜。”赤子之潜力无穷,而强梁者往往失败,“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三)低调无痕,谦卑取胜。深藏若虚,大智若愚。(四)功在不舍,贵在持续。即“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事缓则圆,弦绷立断”“兵强则灭,木强则折”。

天津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王伟凯则认为,我们重视“柔”,拥有“柔”,但绝对不可放弃“强”,无论“柔”和“强”的运用与把握都有一定的支撑底线,超越了这一底线,就会走向事物的反面。因此,客观认识老子“柔”的思想,以之来丰富人类的系统思维、辩证思维和逆向思维,同时通过“柔”的思想,不断提升思维水平和丰富工作经验,才能为人类实现自我的价值奠定应有的基础。

记者 高 昌

点击数:3161  录入时间:2012/7/6 【打印此页】 【返回
本站介绍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法
Copyright @ 2005-2011 中国老子网 邮箱:laoziguli00168@163.com
备案序号:豫ICP备18036772号    技术支持:华夏网络

豫公网安备 41910902000087号